
【文采】文字般若(杂文)
(一)
自从寒假一别,又一年了,学生送我的画,给我画的自画像,我一直保留着。一别两易寒暑,但我今日隔屏看到他们,又重新燃起我的感动。
今天的课,我准备的时间比较长,有位妈妈给我提建议,说两个小时的时间非常珍贵,能不能每次讲课少一些唠叨,多讲一些含金量高的东西,我说好,这个意见我一定要听进去。但是今天呢,我一看到大家那么熟悉,又不免动了点感情,说些题外话。
文志高级班的同学,每人手里都有一本“万米书”,心里既甜蜜又心酸,甜蜜的是他们从“慢400”开始写起,然后“快600”,之后“万字书”,像红军长征过草地、爬雪山那样胜利完成“会师”。“万米书”各有格局,有小说,有童话,有科幻,有诗集,有散文集,有杂文集,有成长日进录。心酸的是,每位孩子的背后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的心血倾注,有的写序,有的插画,有的点评,有的诵读,有的排版,有的发行,有的录制音频,有的编排话剧,大家的付出让我汗颜,你们的共同努力和携手前行拽着我的心,我愿意跟着你们往前走,不停留。
也因此,常常心怀歉疚,我只是一颗铺路石子,能力所极还不能带大家登上写作巅峰的文学殿堂。我试图在说服自己,是不是停下脚步来,“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然而,最后一公里可能风景无限,我想往山上走,即便再往上走的每一步可能都会有人掉队。
写作这条道路往山上走,说起来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有一个小朋友已经六年级了,眼看着长大。他在包括语文的学习生涯当中,文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成长能力都让人觉得欣慰。我见着他有两种感受,一是感恩,上次暑期相遇的时候,我陪着孩子们去博物馆,路上遇到暴雨,我怕有孩子因拥挤而受伤就站在雨中指挥大家排队,还把自己的伞给了一位小姑娘。我知道自己当时很难堪,顺脸留下来的雨水把假睫毛冲掉了,贴在下眼睑上。是他,在我头上撑起一把伞,递给我一张面巾纸。总结会上,我深深一鞠躬,近千人的掌声送给他,称他“最美少年”。二是感动,他双手递过来的长篇小说《放松》封面是我和他的合影编辑而成的漫画,因为曾经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以,读他的文章内心更加的自由,更加的清亮。
言归正传。打通阅读和写作的任督二脉,功夫在课外,在于内心。
(二)
在所有的智慧中,文字智慧是个大智慧,写作也好,阅读也好,大部分的知识都是透过文字来摄取,如果你对文字没有非常强的敏感性,就不能一目十行,不能提笔百页。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乃至于到成年步入社会,语文的核心素养的占比会越来越重。举个例子:到了初中学科增多,70%需要老师“喂”,30%要靠自学。读写能力与自学能力正相关。我的大学是自学毕业的,那时候,工作量大,孩子要喂奶,一个星期要读20本书,什么感觉?读吐了!如果你读书没有读吐过,你就没有真正读过书。
带领全省教师读书叙事的时候,每天修改200多篇作业,激发了我的灵感。我试图在读书共同体里,重新找寻小的时候、青年时代大量读写的乐趣,并把自己几十年的写作体验提炼精华,与老师们共同研究,传授给更多的孩子们,所以,感觉语文,具体说是作文,其实就是做人。深入地说,作文是学习课,任何人不可或缺,希望家长们、老师们、孩子们重视起来。
如果以价值来衡量写作,如果你开窍了,你成长了,你自信了,写作就不是一堂课,是一辈子。
读写,从来不分家。阅读,在分析、复述的基础上是仿写,之后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口说,就是作文。作文是从“口”开始的,所以,说话即作文。口语转化成书面语就是写作。写作就是由吸收到消化,由输入到输出的学习过程。
阅读需要家长和孩子互动,要从小进行这种体验。知识问题,从来就是能力的问题,能力一定是需要系统训练的。切记,训练的时候不要走入误区。
误区在哪儿,换句话说,文字的教育误区在哪儿?
第一,重字词,轻全局。
在阅读的时候,要按照步骤走:体会篇,训练段,揣摩句,积累词。整个篇幅的理解是最重要的,整本书阅读是最重要的。有家长说,孩子老师要求孩子每天背五个名词解释,再抄5个好词好句。这是不对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把整个篇体会到,才能收获成片森林。作文,不是简单积累好词佳句,像一颗一颗摘葡萄,而是讲求“悟”,要把整棵葡萄树的藤连根拔,这就叫功夫成片,收获成片。
第二,重眼前,轻长远。
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这个理念大家是接受的。写作忌讳这样:跟老师学了一阵子,学期末问一句,这个学期考试怎么样?然后质疑老师,怎么还没见效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段时间强化一下,多记多背多写,可能得个好成绩。但不养成积累的习惯,思考的习惯,不会日积月累,做人的基本功就不扎实。
培养一个人,到底培养的是什么?可以说培养智慧,培养智慧的体现是什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眼光,是格局,是眼界。
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得更远,看不到更远没关系,我们要坚持得更远。
(三)
对于作文的认识,新版部编教材双线并行,守正创新。
这段时间,网课蜂拥而至。和教师闲聊,他们告诉我,小学语文一二年级没什么可学的,也就是学一些汉语拼音;三四年级,我们下载一些课件,做做课后题;五六年级老师还重视些作文,但谁都懒得讲作文课,讲评课更不会上。新版教材在《启蒙篇》里讲到叠音词,讲到押韵、节奏,无一不是在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出现的,中高年级老师讲排比、设问、拟人、比喻,夸张等,还是在讲知识,而不是能力进阶,不是教写作策略。我们使用好新版教材,就不会只限于知识的学习了。
在小学阶段,知识的学习占比的确很大,比如,会背诵,会默写,会拼音,分数会高,但是不要乐观,这些分,对于未来来讲,1%都不到。老师、家长在语文知识方面死抠,花费精力非常大,这是有害的。
语文的能力,包括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交际能力、综合能力,跟学游泳一样,你知道学游泳就是跳到水里面,然后两条腿在蹬,两只手在划,小屁股一撅一撅,时不时换口气,没错,就这点东西。但是,你光
无论写作,还是做任何事情,大忌就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实际上还是眼光的问题、格局问题。
微信群中,我说了这么一句:人生的选择并不是说选择有多么重要,实际上坚持才更加重要。
在群里面呆的时间长的人都清楚,走上写作这条路,办法就一个: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年,三年,六年,就大不一样了。
有的家长说,老师你写一本关于作文的书吧,我说,作文还用写书吗,没得可写啊,非常简单啊。
但是今天我发现,而且是多年坚持当中不断发现,作文,本身就是一本书。
“六根六尘”,文字的般若在渐变,渐变的动作,渐变的颜色,渐变的气味,渐变的触觉,渐变的故事,渐变的人生,这一切都是坚持的结果。
怎么才能持久地坚持写作呢?
(四)
六根六尘,对称“作文八法”。
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练书法,“永”字八法,值得我们去练习一辈子。但在实战中,需要举一返三,以不变来求变。
我们的“作文八法”不断“渐变”,长长短短、反反复复、颠颠倒倒、加加减减,就有了写作意识。这个意识需要用数年来提高和加强。
当你有了一定的方法,就会有似曾相识,恍然大悟的感受。当你用这种“相识”的感觉欣赏文字的时候,你就真正打通了任督二脉。
“学而识习之,不亦悦乎!”
学而识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体会,不断地训练;不亦悦乎——悦是高兴,为什么?因为你恍然大悟、似曾相识,才会如遇知音的喜悦感觉。当你麻木不仁的时候,即使他乡遇故知,你也不可能欣赏到美,不可能让你的阅读与欣赏连通起来。我们把眼光放远,把基本功打实,会看到,你自己高考满分的作文是什么样子。
读写,读在先。
一是阅读。
阅读,不只是阅(看),而是要读。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有起有伏、有断有续,把自已融入到文字中,读出语感,读出情感,始入“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门。
语感是什么?语感是你对于文字的理解。有了语感,音之可听,形之可看,意之可品,一切的语言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二是分析。
分析就是理清结构逻辑,文法语句,就是“头身脚,帽衣鞋”的分析,是对称段,对称块,对称句,对称词的分析。阅读是一个由篇到段,由段到块,由块到句,由句到词,由词到字的过程。当你能够把葡萄架上的葡萄藤掀地而起的时候,整个藤上的葡萄全是你的,就收获成片了。
三是复述。
复述不是背诵,如果说背诵是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复述就是在理解章法和修辞基础上的二次呈现。什么是章法?就是结构,就是逻辑,就是“头身脚”,就是其所以然——怎么来的。什么叫修辞?就是句子的写作手法,是“帽衣鞋”。复述更具有创造性,要用自已的语言,用自已的理解,具有创造性,在写文章时,就会有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地冒出来。
譬如,小朋友在写文章时,“盼望着,盼望着,我终于盼来了彩文老师的高级班……”这就是复述。
复述非常重要,是你理解的结果,又是你仿写的前提。当你仿写到一定程度,当你把仿写的内容融入到你脑子里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你自己的东西。
为什么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就是因为通过复述,那些东西都融汇到你脑子里面,你的脑子就变成了天下的文章,就看你会不会把天下的文章变成自已的东西。
四是仿写。仿写不是照搬照抄,仿写是在学习别人经验基础上的临摹,当然,这种临摹要极具个性化,要有创造性,经由僵化到固化、到强化、到优化,最后变成自己的。就像学开车,学游泳,学自行车,学轮滑……都是由仿开始,只要把这个“仿”坚持到最后,就能把“仿”变成“创”。
最后是口述。
作文要想提高,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修辞技法;写作要提高,就要改变你的思维习惯。
为什么要进行文字的口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你的音,你的意,你的情,是否真正融进你的心了?是否方便让别人接受?口说作文,就能打通情感、智力、知识这些通道。
(五)
老话重谈,高考,是大阅读,大写作。
大阅读是什么?第一,每一篇文章都很长;第二,阅读的分量很大;第三,阅读的问题与积累与生活与文化与思维相连接。如果没有阅读的水平,写大作文时只有20分钟时间了。
如何掌握阅读质量?提醒大家,在小学阶段,一定要看整本书,甚至是长篇小说,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一定要啃下一本。能读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与能读500字的文章,建立起的阅读自信和能力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道理正是一览众山小,当你爬到巅峰才会感觉到,原来读200字、1000字是如此简单。
为什么讲阅读不只是“阅”,而且是“读”?
我们来重新温习《我的国文老师》: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这就是“读”的效果,如果你自己能够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抑扬顿挫地来朗读的时候,我相信,你对于文字的理解,对于语感的认识,不仅仅是“一半”了。所以我们不要再去追求那种,小和尚念经的方式,要把自己融入到文字当中,把情感融在文字当中,你会发现你就是作者了,文字的意境自然就体会到了。
从此以后,我们就是要把自己当成作者一样朗读课文。
比如说,《桂林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朗读的时候可以变化成无数的方式,用“长长短短”可以这样来读:“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在这里,“我”、“却”停顿一下,可以突出强调大海,强调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到了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我们可以变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或是:“漓江的水——真静啊”。有急有缓,有顿有挫,这就是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了。
我们说一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去描述,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百个人去读一篇课文,会有一百篇课文,情感、节奏、音律的美完全取决于你对文章的解读。当你试图把自己的情感、节奏、音律融入到里面的时候,你已经不只是了解它“一半”的文义了。
(六)
如何分析文章呢?
就是“头身脚,帽衣鞋”的分析,也就是“对称”法。
要尽可能地把“文字”转换成“色块”。
我们理解头身脚的“色块”意识,读《画家乡》一下子就能看到“色块”,也就是“形”。“头”在哪儿?“脚”写的是什么?先不要去管,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要把大体的轮廓找到,这就是“色块”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