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河】老歌(散文)

编辑推荐 【山河】老歌(散文)


作者:古越 布衣,16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24发表时间:2020-03-02 12:25:02

某日在家里呆得无聊,忽然想唱歌。刚喊出一嗓子,妻慌忙制止:“歇歇吧,别让邻居以为你得了精神病!”
   想想也是,这个特殊背景下乱喊乱叫,确实有憋疯了的嫌疑。于是缄口。
   我们这代人几乎都是在歌声中成长的。
   出生于文化贫瘠的时代,最能调剂我们精神生活的方式好像只有唱歌。上小学时,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每次唱到“爱祖国,爱人民”觉得旋律是那样的悠扬婉转,无比美妙。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我在县城剧场出演的第一个歌伴舞节目是《节日之夜》。歌词和旋律我至今还记得:
   “千万颗珍珠洒向蓝天
   我们在广场上起舞蹁跹
   用我们双手把节日打扮
   欢乐和幸福跳动心间……”
   那是我最早接受的艺术熏陶,知道了音乐的美妙,竟可以给呆板的文字赋予了鲜活生命,吟唱起来激动不已。
   那时县城还没有一处像样的广场,只是在老城北门外有一处比较宽敞的骡马市场,且到处都是马粪。每当我唱到“我们在广场上起舞蹁跹”的时候,就会想到那个骡马市场,那些马粪则会在瞬间变幻成一片芳香四溢的花海洋。
   那时节,开少先队会要唱歌,排队走在街上要唱歌,在电影院等待放映前还要唱歌,运动会就别说了,几乎一直要拉歌,直到把嗓子唱得嘶哑,晚上回家疼得吃不下饭。
   那时唱歌无任何技巧可言,衡量唱歌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谁的分贝高。往往是一首歌唱下来,男生一个个脸红脖子粗,像完成一次重体力劳动,个个像刚刚斗完架的小公鸡。
   真正把歌唱出点味道来是在下乡之后。
   那时城里的中学生没有高考的负担,因为高考被取消了。按照老人家的意思,走五七道路就是对青年人最好的培养途径。而第一步就是到农村去体验劳动的艰辛。
   我极幸运的去了一家国营农场。
   在农场我见了一位叫小田的战友。他曾经在学校的文艺队干过,有一副天然的好嗓子,超级喜欢唱歌,还能用假嗓模仿女声。
   刚到农场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填写一个表格,里面有爱好一栏。小田除了填写“爱好木匠”之外,还添了“爱好文艺”。后来才知道,他仅仅是喜欢唱歌,而且还不识谱,但耳音极好,听过的歌就能唱出来,几可乱真。
   小田会唱很多的歌。如《婚誓》《敖包相会》《蝴蝶泉边》《赞歌》《金瓶似的小山》《红太阳照边疆》《阿瓦人民唱新歌》《我爱着蓝色的海洋》《我爱祖国的蓝天》《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等。
   当时比较时尚的是电影《青松岭》的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向前方》,是一首男女声二重唱。为了能唱出和声效果,他总是邀请我唱男声,他来唱女生。惹得一群女生总来趴窗户,想看看那个女生到底是谁。一看到居然是小田,便哄堂大笑地离开。
   后来我和小田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记得他哥哥结婚,他从家里带回一包大生产的香烟。那时候大生产香烟算是名牌,抽一根大生产烟比吃顿饺子都幸福,算是极大的精神消费。为了不让别人沾光,小田带着我躲在生产队仓库的大山头,打算把这一盒大生产都抽光,狠狠的过一把烟瘾。
   可是当我抽到第三根的时候,忽然感觉天旋地转,脸色苍白,汗流如注。吓得小田赶紧把我放倒在柴禾垛上,缓了半天才恢复常态。至此我才明白,并非所有的奢侈品都是有缘享受的。
   我和小田最好的演出成绩仅限于登过农场的舞台,参加的还是小队的合唱,自以为不错的嗓音条件一点都没发挥出来。所幸的是我在梦里曾经登上过很多次舞台,且表演得均是独唱,观众反响那个热烈啊!迫使我不断在雷鸣般的掌声返场,直到唱得浑身冒虚汗,声嘶力竭。
   从梦中醒来时,不禁暗自发笑。我本是一个十分低调且最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平日里连上台讲话都打怵,怎么会有如此奇怪的梦境,难道骨子里我竟是个喜欢张扬的人?后来有人告诉我:“梦都是反着的,才略略心安。”
   小田是在回城后不久就得了糖尿病,最后双目失明,早早的过世了。每当想到他,我都会想到他的歌声,是那样的圆润,宽广,充满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知青点还有一位女生值得一提。她相貌平平,但乐观向上,平日里特别喜欢笑,笑声很感染人。但谁都不会想到她居然会唱歌。
   有一年农场搞晚会,她登台演唱了一首电影《创业》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一开口就把全场人镇住了。她的嗓音那样的高亢,辽远,底气十足。简直就是边桂荣的原声再现。
   我感觉不仅是我,在场的所有人全都听傻了。这简直就是个音乐奇才啊!
   年轻人都有崇拜明星的情结,她在那个瞬间就是所有知青和农工崇拜的明星。在那个瞬间我还知道,人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饱满的精神内涵,以及由此而散发出的强大气场。
   后来有懂得乐理的人说,她这样的嗓子是天然的,俗称铁嗓,有金属般的穿透力。
   从此,她的女高音独唱成为每次农场晚会上最受欢迎的节目。
   1975年,辽南发生强烈地震的时候,我们都在农场值班。那个傍晚,因为有震前预报,我们都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天色灰茫茫一片,黑云滚滚压城。那种大震来临前的寂静与恐怖,令人心惊肉跳,周身发冷。当时我想,我们还不足二十岁,人生才刚刚开始,难道就要接受生死的考验吗?
   就在这时,隔壁传来了歌声,是她在唱歌。
   “燕山高又高,金泉水长流,群雁高飞头雁领……”是电影《艳阳天》的插曲。歌声不疾不徐,舒缓而自信。很神奇,听到歌声的那个瞬间我忽然感觉到有一种暖意在心底慢慢的升腾,直到漫漶到全身。我忽然想到,在我的身边,有那么多的知青战友和农场职工,他们那么有信心,有力量,像一团火簇拥在我的身边,真的是没什么好怕的。老人家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了人,还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可以创造出来呢?
   后来,虽然七点三级强烈地震应约而来,但我们都是幸存者。
   第二年,我和那位会唱歌的女生都回城当上了工人。在恢复高考后她考上了大学,后来还成了国内著名的学者。
  
   (首发江山)

共 23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老歌》是一篇回忆老城往事、知青生活、唱歌的魅力的散文。作者声情并茂地回忆幼年唱歌的经历,上小学时,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每次唱到“爱祖国,爱人民”觉得旋律是那样的悠扬婉转,无比美妙。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我在县城剧场出演的第一个歌伴舞节目是《节日之夜》。歌词和旋律我至今还记得。那时县城还没有一处像样的广场,只是在老城北门外有一处比较宽敞的骡马市场,且到处都是马粪。每当我唱到“我们在广场上起舞蹁跹”的时候,就会想到那个骡马市场,那些马粪则会在瞬间变幻成一片芳香四溢的花的海洋。真正把歌唱出点味道来是在下乡之后,我极幸运的去了一家国营农场。在农场我见了一位叫小田的战友。他曾经在学校的文艺队干过,有一副天然的好嗓子,超级喜欢唱歌,还能用假嗓模仿女声。当时比较时尚的是电影《青松岭》的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向前方》,是一首男女声二重唱。为了能唱出和声效果,他总是邀请我唱男声,他来唱女生。惹得一群女生总来趴窗户,想看看那个女生到底是谁。一看到居然是小田,便哄堂大笑的离开。知青点还有一位女生值得一提。她相貌平平,但乐观向上,平日里特别喜欢笑,笑声很感染人。但谁都不会想到她居然会唱歌。有一年农场搞晚会,她登台演唱了一首电影《创业》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一开口就把全场人镇住了。她的嗓音那样的高亢,辽远,底气十足。简直就是边桂荣的原声再现。 1975年,辽南发生强烈地震的时候,我们都在农场值班。就在这时,隔壁传来了歌声,是她在唱歌。“燕山高又高,金泉水长流,群雁高飞头雁领——”是电影《艳阳天》的插曲。后来,虽然七点三级强烈地震应约而来,但我们都是幸存者。第二年,我和那位会唱歌的女生都回城当上了工人。在恢复高考后她考上了大学,后来还成了国内著名的学者。语言凝练,叙事简洁,条理清晰。力荐赏读!【编辑:极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极冰        2020-03-02 12:27:18
  感谢老师赐稿山河如画!o(* ̄︶ ̄*)o
  
   您的文字,带着满满的感情,回忆声情并茂!为被您记住的他们感到幸运!o(* ̄︶ ̄*)o
极冰
2 楼        文友:温天银        2020-03-02 12:43:56
  上了年纪,回忆往事也是一种开心。品读佳作,点赞!
3 楼        文友:朽木可雕        2020-03-02 13:09:47
  老师佳作学习了,受益不浅,希望还能看到这类文章。
4 楼        文友:高原的天空        2020-03-02 17:31:21
  由疫情时期想要唱歌忆起有关唱歌的往事,写人记情,情思饱满,富于情趣,并有时代风云在歌声里飘荡。拜读学习,问候老师!
云烟深处懒读书
5 楼        文友:古越        2020-03-02 21:23:22
  谢谢极冰编辑!
月下独酌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