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暖】散文三章(散文)
吃面
我是一位习惯吃面的人,习惯吃面的人似乎具有北方人的特性。然而,在生活中,我却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按照地理学角度划分,中国的南方与北方是以秦岭--淮河为界,而我们安徽正好处于南北跨界之间,属于不南不北地带。若缩小范围来看,我所在的家乡定远县又恰好处在南北跨界的中心位置。这样说来,自己当属于不南不北的人了。
通过以上的地理划分,使得我们当地的饮食具有了南北兼容的特点。在家乡,不论是吃米还是吃面都将因人而异,各有所好。在县城,大大小小的饭馆酒店加在一起有一千多家,这其中主营面食及配有面食的饭店不少于“半壁江山”。就我知道的几家面馆,蒙城老杨拉面馆、兰州拉面馆、老陕面馆、镇江锅盖面店及本地庐桥手擀面店等,一日三餐时间都是络绎不绝,人来人往,生意兴隆。
清晨天还未亮,陆陆续续起床外出忙碌的人会先找一家就近的面馆坐下,他们不问价钱如何,先来碗面填饱肚子再说。正常情况下,像这一类人大多数都是面馆的老主顾,他们因为与面店老板彼此眼熟,从来不会在面食价钱上斤斤计较。当然,吃面与其它食物对比在价钱上相对便宜,是老百姓人人都能吃得起的食物。如今,一个人在面馆吃一海碗面不过才七八块钱,而且汤料齐全,小菜不限量,让人吃得倍儿爽,一天精力十足。
记得我小时候,每次吃面前总要在大瓷碗里放一些辣椒面子,而且总想着能够吃上两碗,结果一大瓷碗面进胃,肚子胀鼓鼓的,并且头上出了好些汗。多年以来,每次吃面前总要往碗里放些辣子,这样吃起来才有味。如若不然,清汤寡水的一碗面下肚,觉得好不过瘾。
前些年去陕西,新疆旅行,每天从早到晚三顿面,换着花样吃,连续多日,从不觉得厌。上海八年,吃的最多的是本帮面,地道的老上海浇头,每次吃后都意犹未尽,味道老嗲哦。
如今,吃面已经成为我生活饮食方面的一种习惯,几天不吃就觉得馋得慌。有时候想想,与其被人邀请进入那些豪华高级餐厅用餐,还不如一个人在家里就着小菜吃上一碗辣子面爽快。
此时,天渐渐亮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起来,该到清晨吃早面的时间了。
说狗
戊戌年初,我写了一篇散文《狗》发到文学网站,后经过几家平台刊登转载,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前两天,收到《齐鲁文学》杂志总编发来的信息,说我的这篇散文稿已被《齐鲁文学》录用,内心欢喜了好一会。其实,人们关注我这篇文稿的程度,起到关键的一点不是文字描述的内容如何,而是人们如今喜欢谈一些关于狗的话题。特别是一些年轻女性,养狗已经成为了她们生活的一种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出精神的压力。那么,如何减压,去旅行呢?面对生活工作上的时间难以允许。去读书呢?现在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去读完一本书了。去推牌九呢?又会影响着社会风气。如此等等,这样那样的不行,只好让人们在闲暇之余牵着一只狗出门溜弯儿,这也似乎成为时下人们体现一种时尚而又高贵的生活了。
傍晚,去公园散步,总会遇着一些人脚后跟尾随着一只狗狗。当主人散步停下,狗自然停了下来,然后盯着主人,眼神里透露出一份敬畏。不过一忽儿工夫,狗就会在主人的脚边上躺下,一边打着哈气,一边用一种锐利的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以示防卫。
在小城里,养狗的人已经不在少数,他们会把狗当做自己最忠诚的朋友。在生活中,一个人身边能够拥有这样忠诚的朋友是多么的珍贵呀,即使这个人在生活中极不忠诚,他也不愿意与那些不忠诚的人与动物为伴。所以,人们喜欢去狗市场花重金买一只狗回家养,更乐意为狗的生活用品不断的花费钱财。这就不难看出,街上宠物店的生意多么的红火。
白天,主人因为忙活不在家,狗就成为了家里的守护神。此时,如果有外人来敲门,狗不论蹲在家里的什么方向,总会立即窜向客厅的中间位置对着敲响房门的外人止不住汪汪汪的叫着。主人听见房内狗的叫声,知道主人不在家,会赶紧离开,防止狗的叫声变得更加厉害。
在人们看来,狗是具有灵性,职责,也是最通人性的动物,不然这个社会上怎么会有警犬的工作岗位呢?当一只狗被领进一家主人家里养,狗自然而然就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在往后相当长的日子,狗的日常生活会逐渐适应着主人的生活规律。有时候会发现,那些长期养狗的主人,他们平日里拥有什么样的眼力,性格等等往往在狗的身上都会显露无疑。
当狗老了,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这时候,狗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活蹦乱跳,而是会找一处安静的角落蹲着,眼里写满了生命的故事,脸上却看不出任何沧桑。那些失去了生命的狗,好的下场会被狗的主人找块田地深埋掉,不好的下场,则被一些人剥了皮炖了肉。到最后,狗的身体被弄得四分五裂,而人性却也落了个狗命的结局。
说话
我在生活中是一个不大会说话的人,一方面是性格原因,一方面是缺少说话的技巧。每次在人多的场合下,我的口舌经常失去话语的功能,前后只有竖起耳朵安静的听着。当说话的人说到高兴之处,我会面带微笑回应,当说话的人说到沉重话题之时,我则保持严肃的状态。
在生活中,说话是最基本的艺术。人与人在一起交流与沟通,怎么说话,说什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曾经努力练习说话方面的技巧,但一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对口语的表达非常弱,再加上我缺少现实的幽默与奉承,有时候,说出的话如砖头一样硬邦邦,又少不了容易得罪人,于是也就不大去说话了。
如今的社会,偏爱那些能说会道的人,他们懂得善于言辞,见机行事。一个人在生活中见到什么样的人就去说什么样的话,似乎已经成为了香饽饽。例如一个人在众人场合下说话,我们且不论这个人说话的真假虚实,只要他的话满足了众人的口味,让众人尝到了甜头,就会得到他们一片掌声,随后他们会把这个人捧杀的更高更远。反之,一个向众人倾诉衷肠的人却往往被当做了异类看待。
一个善于说话,侃侃而谈的人如若产生自傲的情绪最容易招摇过市,他们自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总喜欢扎在人堆里膏唇贩舌。有时候,来自众人的敷衍掌声,更会让他站在中心的位置没完没了的叽叽喳喳。那些听的人如果不及时逃避,会如同海里的波浪被拍死在沙滩上。
一个人说话的力度,其实就如同在一杯咖啡里放糖,如果糖放的太多,在享受甜味的过程中也会把人齁死。所以,一个人在说话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分寸与尺度,千万不要为了某种目的而失去说话的底线,这样最容易伤害到对方,也由此伤害到自己。
从小到大,长辈常常教导我:“说话要实事求是,而不要故弄玄虚。”那些口是心非的人无非是假冒和善,真正的虔诚是心口合一。
我说过,我是一个很少说话的人,因为达不到说话的技巧。别人要想了解我,大多会通过我的作品。然而,我们在生活中做人,还是要靠心与口的相互调和,不说话怎么行呢?
民国才女张爱玲通过留言写了一部《流言》,读后如咬啮般难受。今天,我这样一位不善于流言的人,只有靠留言代替流言,在一片喧嚣声中,选择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