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暗香】游民国总统徐世昌故居(散文)

精品 【暗香】游民国总统徐世昌故居(散文)


作者:白晓辉 白丁,6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50发表时间:2020-03-06 22:29:59

【暗香】游民国总统徐世昌故居(散文)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唐·刘禹锡】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南京秦淮河畔乌衣巷景色和开封市小纸坊街民国总统徐世昌故居附近风景很像。
   二月末的一天下午,闲来无事,就去逛老胡同。
   穿过大南门往北,过朱雀苑,到小纸坊街,街两旁是低矮瓦房和两层高灰色楼房,和浅蓝色天空相互辉映,仿佛回到了旧时光。沿东口往西走了一百多米,看到路北五间高大的砖瓦房,房门紧锁,墙壁出现多条裂缝,屋脊塌陷,瓦片也残缺不全。
   走近看到瓦房东山墙上挂着“开封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标牌,就进去看看。
   院落没有大门,迎面是东边厢房的南山墙。山墙中间用黛瓦堆砌一条美丽的镂空墙花,和上方的山墙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墙花既能装饰,阳光又能透进屋里。墙花上方扣了一道筒瓦,下方又扣了一道筒瓦,既阻挡雨水,又不会觉得墙花单调、突兀。筒瓦下面是突出来的瓦当,虽然残缺不全,却依然精美。
   左拐进入院子,迎面是一间两层高红砖楼,风化严重,楼旁一棵老葡萄树,光秃秃的枝丫横在半空。红砖楼和临街的瓦房间有条向西的小路,走进去是两个废弃的小院落,里面有几幢危房。
   原路返回,红砖楼北邻是面阔三间高两层的新楼房,住着一户人家,看到有陌生人来了,一位老汉出来打招呼。我问他:“这是谁家的院子?”“我在这里租房住,不清楚。”老汉说:“只听说是民国一位大官的老宅子。”“民国?”我突然想起几年前看到的一则消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故居在小纸坊街。
   徐世昌祖籍宁波鄞县,1855年生于河南辉县,1857年随祖父徐思穆移居开封市双龙巷,5岁时搬到理事厅街居住,11岁时因父亲病故,家境贫困,移居小纸坊街表兄家居住二十多年,直到出任朝廷命官。徐世昌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时,在小纸坊街为其五位表亲修建了五座深宅大院,现在只剩下这一座了。
   徐母为安徽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櫆之女,刘氏幼从家学,旌表节孝。虽然家境贫寒,靠针黹纺绩度日,但重视教育,甚至变卖首饰,仍请老师教育徐世昌和弟弟徐世光(早年任知府等职务,晚年致力慈善事业,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徐母经常告诫徐世昌:“汝祖宅心宽厚,居家必先忍让,报国不避艰险。汝父至孝,要像其父那样尽忠尽孝。少有高志,英果严毅、不苟言笑,虽至亲无私语,郁郁而终。其所以振家声绍先业者,唯尔等是望。”徐世昌听完这些谆谆教诲。“肃然志之,终身不敢忘。”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著书立言,研习书法,工于山水松竹,一生编书、刻书三十余种,被称作“文治总统”。
   继续向前,是隔开前、后院的三间房子,当年应是雕栏画栋,宏伟壮观,可惜年久失修,早已面目全非,房顶瓦片残破不全,房檐露出很多腐朽不堪的檩条、椽子。房子中间是门楼,门楼里横七竖八地放着几个铁笼子,还有垒砌的灶台、鸡舍。门楼为四梁八柱结构,听说梁、柱间曾经有精美的雕花、雀替,可惜都被红卫兵砸掉了。门楼两边用木板隔成厢房,东厢房山墙摇摇欲坠和前墙形成巨大裂缝,山墙前有一个向东开的小门,房门紧锁、门前堆满杂物,在小门后的房顶和东厢房山墙之间,居然在半空中长出一棵合抱粗的桐树,碗口粗的枝干伸向天空。西厢房也破败不堪,窗前长了几棵碗口粗细的杂树,树旁堆满杂物。
   穿过门楼,到后院。后院东侧是一排低矮的砖瓦房,西侧是一个院门紧锁的小院落,小院落北面又有两幢两间宽的两层小楼,两座小楼的院墙又围成两个小院落,墙根长出一棵碗口粗细的树,斜搭在南面院落的围墙上。沿着南、北小院落间的小路往西走,尽头又是一个大门紧锁的废弃院落。恰巧楼上一户中年夫妇出门,向他打招呼,那男人说:“解放后,这院子成了职工家属院,我1969年搬来的时候,这院子和房子可漂亮了。你看那砖雕!”他指了指那门楼房檐下的后墙给我看,接着说:“随着住户私搭乱建,年久失修,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搬进来的住户还在院子里砌出几个小院落,现在多数搬出去住了,院落也荒废了。
   后院最北面是一排高大的瓦房,是徐世昌故居主房。可惜,瓦房大部分挡在这两幢小楼和小楼西侧的院子后面,能看到的仅三间,房前堆满杂物。
   我们一起到前院,他又指着那有着精美山墙的东厢房说:“这房子当年多漂亮啊!带围廊,屋里还有一口井。后来,住户在围廊边缘砌上墙,不知道那口井还有没有?”房门紧锁,他从窗户往里探望,什么也看不到,惋惜地叹了口气道:“咱站的位置原来是一排石榴树。”石榴树早砍掉了,原址建起了楼房,住着刚才跟我打招呼的租房老汉。
   到大门口,他说:“当年门楼四梁八柱,门口还有两座威武的石狮子。”现在石狮子不见了,西侧的门墩还剩下三个,东侧的门墩剩下一个。“门口的东、西墙壁里各镶嵌一块四方青石块,石块中间有碗口粗的插门栓洞。”他边说边热情地找那方石,西边的方石不见踪影,东墙根有个废弃的鸡舍,透过鸡舍窗户看到了那块镶嵌在墙壁里的方石。
   “那时门前还是土路,比现在的水泥路低多了,门坎用石条堆砌起高高的台阶,我们小时候常常在台阶上爬上爬下玩。可惜门楼后来拆了,台阶的石条也不见了。”他惋惜地说。几十年前徐家大院的高门台门楼,附近几条街都很闻名,只要提起高门台院子,都知道是指徐宅。
   事实上,民国人物是值得尊重和纪念的,他们的故居也应当好好保护和修缮!
   光绪五年,二十五岁的徐世昌在河南淮阳遇到了二十一岁的袁世凯,秉烛夜谈,抵足而眠,发誓永不相负、义结金兰。徐世昌为袁世凯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民族大义前,又能坚守立场。民国四年,袁世凯欲恢复帝制,徐世昌却认为不得民心,但看袁世凯劲头,只得缄口不语,并辞去国务卿一职。徐世昌对日寇深恶痛绝,曾极力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二十一条》,并“罢工”十余日,日寇侵华期间拒绝其拉拢……
   因此,国民政府下令褒扬:“徐世昌,国之耆宿,望重群伦。比年息影津门,优游道素。寇临华北,屡思威胁利诱,逞劂阴谋,独能不屈不挠,凛然自守,亮风高节,有识同钦。”
   民国人物,风骨犹存!
   然而,古城却正在失去它的味道!随着土地财政兴起,开封不断推平老胡同、老房子、建造仿古建筑、大型商场、高档住宅,把穷人赶出去,富人请进来,要重现所谓的“大宋东京梦华”!又对大多数文物古迹没有好好修缮,任凭风吹雨打,渐渐坍塌!
   游完徐世昌故居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轻轻地洒落在断壁残垣上……

共 25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次游览徐世昌故居,故居已是残破,没有那般庄严。不过,曾经的艳丽,装束依旧,任然精美的墙花,还有三三两两的楼房屹立其中。徐世昌家中清贫,从小失去父亲,幸好徐母亲深知教育,变卖首饰,为了徐世昌请来老师,最终徐世昌国学深厚,书法精湛,也深知母亲教诲,要尽忠尽孝,学会忍让,报效国家……在故居兜兜转转,不禁发觉许多建筑都已年久失修,早已失去曾经的光泽了,不过徐世昌的影响依旧在人们心中!行文流畅,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一篇描写了徐世昌的故居,也讲述了徐世昌的事迹,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这个人物!问好老师,品读佳作,祝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呈现!佳作力推欣赏!【编辑:易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310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易辞        2020-03-06 22:33:51
  问好白晓辉老师,品读佳作,期待再次来稿!推荐文友共赏~~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宁夏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小小说学会会员、安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州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黄埔作家协会会员。
2 楼        文友:易辞        2020-03-10 21:37:11
  祝贺老师,荣获精品文,期待再次来稿!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宁夏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小小说学会会员、安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州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黄埔作家协会会员。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