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暖】弹指六十年(散文)
我是一名矿工子弟。14岁以前,我在爷爷奶奶身边成长。父亲回家探亲,走时,会带着我和奶奶去矿上。那时,父亲住在矿山半山腰的一个简易窑洞里,窑洞里除了一个父亲用板子做的木箱,一个用木板拼凑起来的床,一个做饭用的铁炉子,几乎一无所有。窑洞外面也是土路,还是黑的,整个矿山没有像样的房子,留在记忆里的矿山很是模糊,只一个字:黑!
80年代末期,我惜别爷爷奶奶,跟着父亲去了煤矿,自此开始了我与矿山的情缘。
犹记得那是一个冰雪融化的早春,我和父母亲、弟弟妹妹乘坐去矿山的公共汽车,开始,满眼都是好风光。当车子进入矿区,荒芜成了主旋律。一辆辆拉煤的大卡车呼啸而过,激起地面黑泥水,溅到行人和自行车上,引得行人驻足叫骂;直至下了汽车,一脚踏上街面,心里的失落加上对爷爷奶奶的思念,让我从心底对这块黑土地充满了深深的抵触。
从街道到矿上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步行。当时,我穿着球鞋,太阳下,消融的雪水混合着煤渣钻进我的鞋子里,每走一步都发出“噗嗤噗嗤”的声响,路面被拉煤车压的凹凸不平,到处都有大坑,路边零星的树木和零星的房子,都黑乎乎地,越往矿上走,我的心里就越凄凉绝望。
好不容易看见几栋楼房,我想怕是到家了吧!可是父亲依然领着我往里走,弟弟妹妹早我一年来的矿山,他们高高兴兴往前跑,脸上充满喜悦。我的心情很糟糕,看着脏黑的路面,脏黑的建筑物,脏黑的拉煤车,脏黑的下班工人,一步步挪动着沉重的步伐。
我们上了一个土坡,终于在一栋破旧的二层楼前停住了,弟弟妹妹大喊着:到家了!穿过黑洞洞的通道,母亲打开两间对开的房门说:这就是咱们家!屋子里除了一个简易焊接的铁头床,一个五斗柜,两把椅子,几乎没有啥摆设。吃水,要等矿上的运水车拉来水后,我们自己去将水挑回家。
以前,在家乡听说煤矿工人如何有钱,煤矿工人生活条件多么好,心里,对煤矿生活多少还是充满向往的,而当我真正进入煤矿,才知道,现实离梦想是多么遥远。
来不及思考什么,事实上一个孩子的思考有何意义?我就成了一个煤矿子弟学生。我机械地骑着自行车穿过高高的选煤楼、嘈杂的机器、飞落的煤尘,每天重复着我的学业,只有当夜深人静时,看着泼洒在窗上的明月,想起爷爷奶奶及故乡的狗、河流,乡亲、一草一木,泪流不止。
父亲下井,一个人养活着五口人,生活维艰;母亲跟着家属零工队去砸石头、编铁丝网、给拉煤车上煤,补贴家用,还要接济家乡的爷爷奶奶,我们省吃俭用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
当年,我中专考试失败,父亲拒绝了我上高中的请求,让我读了技校,他希望我能早早工作,挣钱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年,我们搬迁到矿家属楼,住上了一室一厅有暖气有自来水、地面是水泥地的中套楼房。这一住就是29年。
那些年,正是小煤窑蜂起的时代,小煤窑在国有井田范围内的狂挖滥采,使国有大矿出的煤卖不出去,企业效益日益下滑,工人工资发不出来,我们有时吃一袋标准粉都要七凑八凑,别说吃水果零食了。看着条件好的人家和双职工的独生子女吃白面馒头水果零食等,我们只有羡慕的份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技校毕业后,分配到矿山工作,成了一名煤矿工人。那一段时期,是矿山最为艰难的时候,我上了半年班,拿回来一个月工资:101.8元!90年代末期,爷爷奶奶永远离我而去。亲人逝去,故土难回!我赖以生存的矿山,你何时能让矿山儿女扬眉吐气?
岁月如梭,风雨如磐。风雨过,彩虹现。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1999年末至2000年初,随着“3·30”炸毁凯利煤矿的声声炮响,非法小煤窑被彻底清除了,矿区职工收入稳步提高,矿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整洁。以后的十几年,经过矿区职工的共同努力,如我等普通的职工住进了精装修大面积的单元楼,买了小轿车,节假日呼朋唤友出外游玩,不亦乐乎。加之,矿区一直注重生态治理,如今的矿区,楼房林立,鸟语花香,干净整洁,行人优雅从容,犹如身处一副风景秀丽的山水画里。我从心底深深喜爱着我的矿山。
下了一辈子井的父亲退休了。弟弟妹妹在矿区工作生活,住进了大房子,买上了小轿车。父母亲在家看孙做饭。今年春,弟弟妹妹出资给父母亲在煤城买了100多平米的房子,在一楼,采光好,装修、家具一新,看着父母亲喜气洋洋的笑脸,我由衷地感叹:矿区效益真是好了,老人们的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适逢矿区开发建设60周年。10月18日,我们观看了集团公司工会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靖远矿区开发建设六十周年职工书画摄影展和职工文学作品展。书画摄影展上,一边观看一边听参观的职工发自内心的感慨:靖煤的书画摄影作品真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赖,不赖!心里热乎乎地,为这些优秀的矿山儿女,为这些乐观向上的矿区建设者感到自豪和骄傲。
是啊!60年来,靖煤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历尽曲折、艰苦创业,书写了一幅幅战天斗地、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60年来,靖煤人以“钢钎大锤、地窝子、三不等、枯河取水、姬三龙”五种精神,把昔日的戈壁荒漠建成了今天现代化的新兴煤城;60年来,靖煤人在这片热土上不怕困难,挥洒汗水,迎难而上,谱写出多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啊;今年,从连播的几期“靖煤记忆”“流金岁月”画面里,展现出的“宁叫汗水飘起船,不叫祖国缺煤炭”的热火朝天的开发建设场面,让多少矿山儿女为之动容;60年历史展厅里,一件件老矿工用过的井下生产工具,一个个有着靖煤时代特色的矿山物件,再现了靖煤人走过的艰难历程,激励着矿山儿女勇往直前的斗志;60年大庆文艺演出中,大屏幕上那一张张矿工黝黑质朴的笑脸,坚毅的眼神,粗粝老茧纵生的大手,高速旋转的切煤机,捡矸女工柔弱坚强的背影、快速移动的双手和滚滚而出的乌金,井下矿工们挥舞铁锨攉煤的有力臂膊……
泪水,模糊了矿山儿女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