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现代诗歌 >> 【宁静•正】易水风(诗歌/ 外一首)

编辑推荐 【宁静•正】易水风(诗歌/ 外一首)


作者:绿鬓视草 举人,5531.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03发表时间:2020-03-08 14:58:32

易水边的风,一直充满戾气
   抱着河流两千多年的日益消瘦
   替那个不肯回头的人
   守一诺千金的意气
   也呐喊了两千多年的愤愤不平
   始终未能唤回飘走的游魂
   为此,消耗了大片烈性的
   火烧云。企图暖一暖
   落寞的萧萧风寒
  
   登车。击筑声里唱最后的高歌
   直到所有音节碎裂
   铺陈一条慷慨的不归路
   已知没有回头的此岸
   易水离灞桥还有很多年代
   没有依依不舍的柳枝插下活路
   无人许下迎归的承诺
   芦荻飞成鬓边的一朵朵斜插
   成群吊孝的人来了
  
   纷飞的白衣,恭敬的长揖
   都是叮当作响的虚伪代名词
   一个还不够尊崇的出身和姓氏
   注定没落于市井,交之屠狗辈
   太子丹的眼泪和跪拜不值一文
   他的江山与游侠何干
   身份是个沽名钓誉的好东西
   樊於期和田光一样作茧自缚
   丧命于一个叫信诺的牢笼
  
   留下的千古名字,冰冷备注
   著名刺客。热血凉于岁月的波纹
   光辉随流星黯淡
   塑像的模样依据的会是
   谁的面容?图穷匕首见
   一腔热血一去不复返
   倚柱而笑,笑自身,笑他人,笑苍天
   侠义末路,何处寻月光下的旧书
   易水渐平波澜,历史无语凝噎
  
  
   ◎ 乌江边
  
   正牌的乌江一直守着黔地
   风貌高低错落,百姓载歌载舞
   曾经的夜郎国没有自大
   在刀耕火种间膜拜
   构筑在山崖之间的前史文明
   后裔以各种服饰、语言分流
   自己的图腾,自己的领地
   王者紧握最后三尺青锋,溅红的
   不是那块同样古老的热土
  
   此江非彼江。四面楚歌贯穿
   那乌江是个小镇,又被尴尬重名
   黑白的徽派锦衣还乡
   知书达礼,才入仕,文垂世
   在鳞次栉比间坐北朝南
   伸直一层层端庄屋檐
   青砖小瓦精雕细琢的前世
   有过两千多年的血红。虞美人
   四处开出春夏的怀想
  
   忘不了啊!剑舞扬起星光
   陨落。芳魂没有故土,没有冢
   忘川河边踯躅几世的流连
   不见乌江,彼岸没有想告白的花
   重回人间掩住悲歌的痛
   寻觅那天那人,年年遍地胭脂红
   绝路,死地,已没有枭雄
   挚爱一生的怀抱是永远的国
   何聊生?就此别过
  
   罗裙的影子很宽很长
   遮得住纵横捭阖的繁华
   岁岁枯荣,世世明灭
   江还是那条江,人已成落花
   雨夜把心底哭成一条暗河
   墨色凝望新成的又一条乌江
   我用峥嵘铁骨一脉相承
   做自己的枭雄

共 10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易水边的风,一直充满戾气/抱着河流两千多年的日益消瘦”易水生风,中国刺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刺客常由于政治原因,负责对目标人物进行刺杀,其行刺动机单纯,往往因感激委托人的恩德而去行刺,因此带有一些侠的气息。他们的信条是“士为知己者死”,持这种信念的刺客们,往往被尊为“义士”,它不仅成为刺客们行走江湖的一种执业信条,也是古代义士们最为崇信的一种气节。易水因为和历史上的荆轲有关,成为耳熟能详的一道名水“风萧萧兮易水寒”所谓易水饯别也就有了许多悲壮。诗中渲染了苍凉愁惨的肃杀气氛,让人读来如感寒风扑面。“替那个不肯回头的人/守一诺千金的意气”古代刺客讲一个义字,故而常被称为侠客。李白《侠客行》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侠客文化发端于春秋乱世,春秋时期正是中国儒文化萌芽形成之时,中国刺客文化正是与儒家思想文化一同起步成长的,所以中国刺客在产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儒文化的智慧、心态和英雄主义人格。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完善和社会统治地位的巩固确立,刺客的生存活动空间也逐渐从自由江湖转移到了侠义江湖和道义江湖中来,刺客的性格也从避世超俗、快意恩仇转化为任侠义气、济世进取。“直到所有的音节碎裂/铺陈一条慷慨的不归路/已知没有回头的此岸”荆轲做为太子丹的门客,亦为报答其知遇之恩,抱的是必死之心。其侠义风格也是光彩照人的!我们看此诗最后一段“著名刺客。热血凉于岁月的波纹/光辉随流星黯淡/塑像的模样依据的全是/谁的面容?图穷匕首见/一腔热血一去不复返”其实写现代诗,冷不丁插进一句类似于古诗的句子十分不可取,即使要用也应该不留痕迹地化用进去,否则就有点不和谐的意境出现。像“光辉随流星黯淡”“图穷匕首见”不应该运用到诗里去。这是个见,诗人完全可以当一句话飘过。诗二写乌江,“此江非彼江。四面楚歌贯穿/那乌江是个小镇,又被尴尬重名”本诗回溯历史源头,对乌江的兴衰做了简单的勾沉,“正牌的乌江,一直守着黔地/风貌高低错落,百姓载歌载舞/曾经的夜郎国没有自大/在刀耕火种间膜拜/构筑在山崖之间的前史文明”诗写跨越古今,岁岁枯荣世世明灭,写出一镇从古至今的更替兴盛。两首诗总体上构思严谨,行文也疏密有致,只是个别细节处尚需推敲,以其给予内在情境的支撑。感谢诗人赐稿,推出共赏。【编辑:刘文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文龙        2020-03-08 15:00:39
  诗人辛苦了,奉茶问候!
回复1 楼        文友:绿鬓视草        2020-03-09 19:50:18
  非常感谢老师的建议,这是应该推敲的,奉茶。
2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0-03-08 15:04:13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回复2 楼        文友:绿鬓视草        2020-03-09 19:50:45
  谢谢编辑部青睐。
3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20-03-09 19:42:05
  欣赏好诗。
你的世界我曾经来过
回复3 楼        文友:绿鬓视草        2020-03-09 19:50:55
  谢谢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