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好的,我知道了(散文)
我以为,战士出征那一刻,慷慨悲壮,饮酒壮行;
我以为,战士出征那一刻,亲人相送,千叮万嘱。谁知……
——题记
放下和于航的妻子赵晟辉的电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刻的脑海里反复回响着“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那句歌词。
赵晟辉是大连市普兰店区武装部的女干事。她的爱人于航系普兰店市中心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今年正月十五的晚上,作为大连市第一批驰援武汉的普兰店区中心医院六名医务人员之一,踏上奔赴武汉的征程。
回忆起当天晚上于航出发时的情景,赵晟辉的声音有点哽。
她说:“从接到通知到出发,仅仅不到两个小时。当时我正在四平街道办事处的乡里抗击疫情的岗位上,没能回家为他收拾东西……”
“之前你们知道于航要去武汉?”
赵盛辉说:“之前他说医院方面有支援武汉的准备了,但是一直没有接到通知。他那时就和我说,如果有援助武汉的任务,我一定报名参加。希望你能支持我。我告诉他,该去你就去吧,大局当前,武汉正是需要你的时候。”
那么,当真的出发那一天,他们夫妻都说了些什么呢?
我想知道。
“出发那天你们通电话啦?”
“通了。”
“都说了什么?”
赵晟辉停顿了一下:“他说了句‘我要出发了,马上’。”
“你怎么回答?”
“注意安全。”
“再说什么了?”
“没了。”
“怎么只说了一句?”
赵晟辉声音平静:“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想起了这么一句话。”
“他怎么回答?”
赵晟辉轻声笑了一下——“好的,我知道了。”
注意安全。
好的,我知道了。
此刻,无需千言万语,仅仅一句话就足够分量。妻子送郎上战场,不仅仅是在发生在遥远的过去,此刻,不正是情景再现吗?
只不过此时的赵晟辉正在抗击疫情的岗位上,无法前来为丈夫送行。
不知为什么,听完赵晟辉的只言片语,我的脑海里一再交替浮现出当晚的画面:丈夫头也不回地走进队伍中,直奔武汉……妻子在百里之外,一边坚守岗位,一边不住地眺望着丈夫出发的方向……也不知为什么,每当画面出现,我的喉头阵阵哽咽,眼眶发湿。
第二天早上,于航和战友们参加的驰援武汉的队伍就到达了武汉雷神山医院,投入第八区病房紧张的治疗抢救工作中。普兰店中心医院的三位医生分为一个小组,负责十个病床。他们穿上防护服,分别为对方的后背上写下名字。他们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习惯、气候潮湿等诸多困难,夜以继日的为危重患者的治愈而奔跑着。
在前线,于航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了节约防护服,减少穿脱次数,于航提前备好纸尿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感染一科八病区,39床病人是位老大娘,80多岁了,属于重症病人。看见于航来了,大娘露出了笑脸。“大娘,今天感觉怎么样啊?”听到于航亲切的询问,大娘开心地回答:“胸闷上不来气好多了,吃饭也好多了!”听到大娘的好转,于航也露出了笑容。武汉的方言常常让于航听不懂。他就耐心地多次询问。这样,一天下来汗水已经浸透衣衫和纸尿裤。但是,当他看到一个个病人安稳地躺在床上,这一切的不适都会烟消云散。
夜深了,于航终于可以躺下了。他习惯地写下一天的工作日记:……虽然很累,但是感到很充实。能够帮到武汉人民,解除他们的病痛,我的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
于航白天没有时间看手机,赵晟辉就默默的等候。无论多晚,她都要等。直到感觉他应该回到休息处的时候,她才悄悄地打上一句话:“注意安全。”于航回答:“好的,我知道了。”这几乎成了他们夫妻每晚不变的内容。赵晟辉说:“因为不能耽搁他的休息时间哦。一句就行了。”
13岁的大女儿知道爸爸去了武汉,思念和牵挂氤氲着孩子小小的心灵,她深情的给爸爸写了封信《爸爸,我们等你回家》:
“爸爸,今天是你驰援武汉的第三天。妈妈每天都要盯着手机查看各种有关武汉疫情的报道。我知道,她是担心正在武汉作战的爸爸。爸爸,你知道吗?看到那天晚上你一个人带着行李离开家的背影,我哭了……爸爸,我想对你说,看到你刚刚剃过头的照片,感觉不像你了,我好难过……爸爸,我想对你说,我们都在等你早点回家……”
稚嫩的话语,真实的情感,让人潸然泪下。
我没有采访孩子。仅从这封信中,不难让我读懂女儿的内心世界:既为爸爸自豪,也为爸爸担心。
采访中,赵晟辉快速的回答采访的语气,让我知道她正在抗击疫情的岗位上紧张的工作,我不忍占用她更多的时间。
最后,我问她此刻你最想和丈夫说句什么话?
她回答:“注意安全,早点归来。”
为什么江河奔腾不息,因为中华大地的赤诚坚毅。为什么苍天眼角湿润,因为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像于航一样白衣战士在国难面前挺身而出,中华民族的脊梁才如此的坚挺;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赵晟辉一样坚强的妻子做后盾,中华民族威武的大旗才能在湛蓝的天空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雷!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是摘自于航的日记。
“注意安全。”
“好的,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