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比奈成长记:美,源自一颗善良的心(杂文)
(一)
此情此景
同学们,你有没有在你生活的城市的某个角落发现流动献血车?如果你看见过,你有没有想要献血的冲动?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有的人遭受着病痛的折磨,急需输血,或许几升血就能拯救人的生命,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而那流淌着的鲜血正是一个人善良的体现,因为你的爱心和善良,你整个人也会因此而更加高尚。
一天,程同学陪爸爸去献血,献血的时候,她的正义感大爆发,于是迫不及待得想要献血,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即使因为年龄小而被护士阿姨拒绝了,但是,程同学积极献血的行为得到了周围人的赞赏和肯定,而程同学的行为也给了她的爸爸很大的鼓励,让本来就晕血的爸爸勇敢地献了血。这次献血的经历使程同学深受启发,或许一颗善良、友爱的心和一个勇于奉献的行为就能产生足够大的力量去帮助到别人。
程同学想要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时刻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善良又有爱心的人。而善良无处不在,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生活在边城的人的善良和淳朴吧!
(二)
名著发现
我们来阅读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首先介绍边城当地如诗如画、山美水美的自然环境,然后由山水自然环境引出生活在边城的人们,尤其是具有美好品质的爷爷和翠翠。
认知路线图:
1.环境美:山美、水美。
2.人文美:爷爷、翠翠。
发现1:全面感知,诗意栖居。
例一: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要想把如诗如画的风景呈现给读者,需要敏锐的感受力和观察力。一座山城,一条小溪,小溪边矗立着一座白色小塔,塔下有一户人家,住着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小溪、白塔、黄狗和人俨然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就像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一样,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着。
例二: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文段介绍了边城的自然风景,小溪绕山潺潺流淌,如弓弦的山路,蜿蜒曲折,如弓背的溪流,汇入大河,河水安静又透明,河里数得清楚的鱼游来游去,河里的一条渡船,运送来往的行人。山水交相辉映的边城风光如诗画般存在,而这里的住户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诗意的生活着。
发现2:环境描写,烘托形象。
例: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在风日里长大的翠翠,皮肤黑黑的,一双眼睛如水晶般清澈明亮。在边城这样的山水中成长的翠翠,它的性格也变得如边城山水般美好,她天真活泼、乖巧听话、懂事善良、毫无心机。美好的环境造就了美好纯真的人,而人的美好品质又突显着环境的美好,正是环境和人的相互映衬,巧妙搭配,才更能表现出边城的山水之美和人文之美。
(三)
能力操练
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我们读懂了翠翠和爷爷的天真善良和真诚淳朴,边城正是因为有了像翠翠和爷爷这样善良的人的存在,才会更加的美好,更加的诱人。善良是人重要的品质,请同学们分享一件或两件你所经历的体现善良品质的事情吧!
生命的绿洲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不管他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是高贵的,还是卑微的……在漫漫的生命历程中,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活的镜子》一书告诉我们:“关爱,让我们拥有的每一个日子都变得缤纷多彩,每一个历程都变得温暖明亮。”哦,我明白了,生命中最需要的是关爱!
是啊,想想我自己,从小就沐浴在许多人的关爱中。
当我伴着第一声啼哭降临人世后,细心照料我衣食住行,温柔呵护我每时每刻的,是我的妈妈、亲人和周围的邻居。稍大一些后,我进了学校,谆谆教导我一言一行,不断指点我战胜困难的,是我的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伙伴。他们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同时也给了我悄无声息的嘱咐:“要像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爱每一个人。”我默默地记在心上。
星期天,我到宁波去,看到街道边停着一辆献血车,几个人在等待献血。我问爸爸:“他们为什么要献血呀?”爸爸若有所思地说:“他们是在点燃一支即将熄灭的灯,抢救一朵即将凋谢的花,唤醒一个充满希望的生命。孩子,他们做的是一件最伟大、最有意义的事!”
“爸,我也要去做!”我斩钉截铁地说。
爸爸听了,没有制止我,而是用赞许的眼光看着我。于是,我和爸爸排在了队伍的最后面。
“小朋友,你陪爸爸来献血呀!你不害怕吗?还是站到旁边去吧!”一位医生和蔼地说。
“阿姨,你误会了,我是来献血的!”我捋起袖子,大声说。
“你还是一个小孩子,不能献血!”阿姨摇摇手。
“我身体好,还是班级里的排球运动员呢,抽一点血没问题!再说,你总不能拒绝我的爱心行动吧……”
尽管我据理力争,但医生始终没有同意。
结果爸爸献了血。我虽然没有如愿,却得到了周围人的赞叹:“多好心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他人,真了不起!”……当时,我和爸爸都觉得非常开心。
晚上,爸爸对妈妈说,他本来见血就晕,可是今天献了血,却一点也没有血晕的感觉,大概是女儿的行动给了他力量吧!
我听了,心里如同灌了蜜一样甜。
现在我再一次捧读了这本书,更加领会了关爱的意义,那是一种奉献者和接受者都能体验到的幸福!她就像冬天里的阳光,照耀着你我,温暖着你我,感染着你我;她更似生命中的绿洲,给人以幸福,给人以力量,更给人以自信!
【当堂批改】
《生命的绿洲》这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充满了真情实感,以“我”和爸爸去献血的经历为叙述重点,详细叙述了“我”和爸爸去献血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叙述的过程中,一个善良、真诚、无私奉献的小女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同时也使读者深受启发。文章的语言描写立体可感,作者的情感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得到了真实的表达。
(四)
卓越同伴
美丽的大草原
我是在科尔沁草原上长大的。
科尔泌草原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南端,那里地势平坦,水草茂盛,是个天然牧场。
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太阳高挂空中,万缕金光温柔地抚摸着群山、草原。春风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中放牧着白云。霍林河唱着欢乐的歌儿,哗哗地流向草原深处,流向天边……
春雨轻洒,草儿发芽,大地青绿一色。白蘑菇般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茵如毯的草原上,格外醒目。听,牧羊姑娘那动听的歌声在草原上回荡。瞧,骏马奔腾,牛羊成群。看,迎春花从睡梦中醒来了,它在微微春风中拼命摇动枝叶,摇呀摇,摇出了一朵朵金灿灿的小黄花,在青草的陪衬下,恰似一块巨大的翡翠嵌入了点点黄金。整个草原如诗似画。
夏天,一场大雨过后,草原上的各种花儿,一夜之间都绽开了笑脸。那白的如雪,粉的像霞,红的似火,黄的胜金,整个草原像一座五彩缤纷的大花园,惹得蝴蝶蜜蜂在百花丛中狂歌乱舞。哟,萨日朗花也开了,它那五片细长通红的花瓣向下弯曲着,像一盏盏红灯笼。这时,我就和小伙伴们高举着一把把萨日朗花在草原上嬉戏,萨日朗花就像一支支永不熄灭的火炬在草原上跳跃。
秋天,青草枯黄,百花凋零,只有野菊花开得正旺。山坡上,公路旁,那一墩墩、一簇簇的野菊花在秋风中摇曳,散发出淡淡香气、
八月中秋,第一场雪降临草原的时候,大自然告诉我们,草原的冬天来了。从此后,鹅毛般的大雪便是草原的常客:大雪过后,山川大地一片银白,无比壮观。那没膝深的大雪给上下班的人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可却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诸多乐趣。我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我们的叫声,笑声,惊飞了麻雀,吓跑了寒冷.
自从我离开内蒙古之后,再也看不到草原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了。我多么想你呀,美丽的大草原!
【提示】
1.春天的大草原到处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简要概述作者笔下春天的大草原的美丽景象。
2.指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在对大草原的景物描写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
文学提升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一个朋友或亲人,刚认识时,你不太喜欢他,而且没有任何缘由地不喜欢他的外貌、他的行为,就连他说话时的语言和表情都让你觉得厌烦。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与这个人通过不断的接触,当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会耐心的帮助你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当你在生活上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会热情的伸出援手,并且不求回报。你慢慢发现,其实他的很多品质值得你学习,于是你开始转变对他的态度,你发现,你没有刚认识他时那样讨厌他了,你们甚至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对一个人的态度由坏到好的转变,在文学创作中属于什么写作手法?
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欲扬先抑。
其实,作家李娟也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人,刚开始李娟觉得这个人很奇怪,但是到后来,李娟才发觉,她遇到的这个人并没有那么怪,并且她还会怀念曾经遇到的那个人。
同学们有没有很好奇,究竟李娟遇到的是什么样的人呢?就让我们从《看着我拉面的男人》这篇文章中来寻找答案吧!
散文解析: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
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
《看着我拉面的男人》这篇文章的成功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构思——运用“欲扬先抑法”抒情达意,先表达对那个看着我拉面的男人的厌烦和无奈,这种厌烦之情基本上贯穿了全文,后又写到,现在“我”的面拉得太好了,但却再没见过那个人,而“我”也想靠在别人家的门口,向曾经看我拉面的男人一样,看看别人在干什么。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对那个看她拉面的男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因此“我”也理解了看我拉面的人的心情,文章结尾彰显立意,将一件被人看着拉面的事情,写得情趣盎然,意蕴深远,令人回味。
作者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看着拉面的男人》这篇文章中运用得巧妙自然,学习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尝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描写你身边的一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