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疫情蔓延的日子(散文)
2020年新春佳节,我常来往的两座城市,武汉与黄冈,受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成千上万人的身体受到伤害,被隔离、被重症、甚至被逝去。
望着熟悉的街道,空无一人;昔日车水马龙的大街满目萧条。人群不再川流,街灯不再光亮,仿佛一夜之间被无数阴霾笼罩。我的世界仿佛也是黑暗的,连绵不断的阴雨,让我看不清楚前路和该要走的方向。疫情在蔓延,资源在消耗,没有硝烟的战争突如其来。除夕的灯火也不再灯火辉煌,人们的健康变成奢望,生命变得越来越脆弱……
看着每天跳动的疫情病例数据,恐慌、无奈、孤寂、痛苦与不安,总是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昨天晚上看了篇封城日记,出自一位女性之手,她所表达的那种在灾难面前的卑微,让人不忍卒读。让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如针刺穿心。她的那句“这是我这辈子最卑微低贱的样子”,让我一下子泪崩。我能想象出那种情景,作为普通人,我们本就没有主角光环,灾难面前,便更加渺小卑微。她亲眼看着自己父母离去,自己患病,无奈求助,很多人已经拼尽全力去帮助,但是依旧杯水车薪。幸好,姚晨和人民日报的记者,开始努力帮忙,才有了一点转机。这个时候,再多的安慰,再多的难过,都是苍白的。我只期待,命运能够最后善待她一点,让她好起来。
疫情当前,我们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才发现我们都很怕死,能活着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们,他们也有家人,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怕死的时候,但他们依然为着我们的健康而付出。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什么理所应当,有的只是一部分人的义无反顾。
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不惧高龄,奔赴一线。他在接受新闻采访中告诉大家:“能不去武汉尽量不要去武汉,危险!”可刚一转身,他却开始逆行,毅然地去了武汉。没有飞机,就坐动车;没有坐票,就买站票。在动车上的餐厅办公,睡觉。到达目的地后,他顾不上吃饭与休息,争分夺秒,日夜奋战。那憔悴的身影,让我们的为之动容!
年逾七旬的李兰娟院士,第二次出征武汉时表示:“这次去,打算长期奋斗,自己也没有考虑什么时候回来。至于到了武汉后去哪个医院,听从安排,但我自己希望到金银潭医院。”那可是病毒的中心,最危险的地方。
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肌肉萎缩,双腿生疼。医生说他只有十年的寿命,但他依旧奋战在一线,与死神较量。他的妻子也是医务人员,却不幸在接诊病人的过程中被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他心中牵挂万分,但为了抢救更多的病人,依然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
在抗击疫情中,还有许多的“逆行者”为这座城市服务着:一线医生与护士,如果说他们不担心那是在唬人,但他们说,你躲他也躲那怎么办?在4到6小时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的情况下,尿不湿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习惯;有一位感染科重症医生,同时负责60个病人,他说,医务人员就是要冲在最前线;保洁工人,用他们的细心与琐碎,守护着大厦,无论早晚;滴滴司机,虽然一听乘客咳嗽就紧张,但他们仍然想为这座城市做点贡献;还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们,他们没有任何报酬,却仍然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医院、为小区、为老百姓尽着自己的力量。
在疫情进入非常时期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面对疫情,人们的焦虑心态可以理解。我们可以通过采购口罩、药品加以保护,这是情理之中的反应和应对。然而,我却发现,也有相当一部分非法商家借此机会哄抬物价,一个平时两三块钱的口罩,竟然以十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销售,具有抗病毒功效的区级品,也被抬价格卖至脱销。商家的无良行为,违反了市场秩序,同时间接地引发了社会的恐慌。这些通过发“国难财”牟利的商家终将受到惩罚。
封城、封路、封小区、封楼栋、封村庄,我们别无选择,被困在家中。作为普通百姓,我们不是医生,没有资格冲在抗疫第一线;我们不是医学科研工作者,不是钟南山、李兰娟院士,我们没有能力研制抗病毒的药剂;我们不是商人,没有办法为一线送去急需的医用药品;我们也不是马云,没有办法捐出数十亿奉献社会;我们也不是记者,不能冲到第一线告诉社会那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我们甚至看到网上那些让人生气的人和事,也只能在内心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情绪。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该做什么,宅到家里,不要出门,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不出门、不添乱,就是最好的奉献。如果遇到求助,我们没有办法施以援手,给出实质性的帮助。留言,暖心的鼓励也是一种态度,一个电话、一段微信、一句安慰,就是一种力量。不沉浸悲伤,不透支焦虑,恢复学习,珍惜安宁,提升自己,争取以后有能量帮助更多人。
疫情的防控,是一个大考。它考验着我们的信心与信念。这不仅是一场医疗人员的战斗,更是一场全民的战斗。对抗疫情,我们不能心存侥幸,但必须清醒冷静。唯有众志成城,才能形成战胜疫情的合力。我们虽然经历痛苦,直面悲伤,我们深知无能为力有多难受,但我们在这种煎熬之中,要更努力地去感受那些温暖,努力去守护安全,用我们坚定的信心,等待春暖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