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对孩子“温柔以待”,静候花开的美丽(随笔) ———读《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疫情宅家,再次阅读关承华老师的《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这本书,关注家庭教育,关注青少年成长,值得家长和老师阅读借鉴。
10岁到19岁是青春期,是儿童期到成人期的过渡,这个时间极其重要,不论是生理、身体、思维等各个方面,孩子都会有飞跃发展和变化。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增强。
而家长已人到中年,步入更年期,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也想把自己无法实现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整天的唠叨、焦虑等等,孩子与家长,相看两厌,两代人发生了代沟,有的还酿成了不可挽救的悲剧。
一位家长,面对进入青春期12岁女儿的叛逆行为,喝酒、抽烟等行为,打骂捆绑,反而让女儿变本加厉,逃学、早恋。她无计可施,绝望自杀,留下悲痛和思考。
她,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障,料理了孩子的日常生活,承担了监督与教育责任。她是好母亲,但没做好“好家长”的角色!
物质上的给予,代替不了正确的教育,而正确的教育,就是感情的沟通,精神的富有。精神的富有,才是对孩子最深沉的爱,最长远的爱!
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世界上,最近距离、最直接的榜样,就是孩子的父母了,孩子身上的优点、美德都是家长所熏陶培养的。孩子的表现,都是家庭教育的折射。
武汉的一位朋友,对女儿“温柔以待”,父亲是水,女儿是山,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身作则,是孩子的榜样;善于沟通,是孩子的朋友;面对孩子的错误,给予积极、正面的帮助……父女俩的闲暇时光,他聆听女儿分享的故事,读懂女儿的内心,融入她的世界。
春节前,朋友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进了方舱医院;妻女,也集中隔离。每天,一家三口,视频联系,相互鼓励,共度难关。
他出方舱,12岁的女儿却进了方舱。女儿微笑着,把医院当成图书馆,带上书做伴,积极配合治疗,坦然面对灾难!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足以压死一个人。而这一粒灰尘,非常不幸两次降落在他家头上,可是,女儿坚信,有父亲的榜样,有白衣天使的救护,她定会无恙!我们也希望她早日战胜病魔,能健康地生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到走进中学,进入青春期前的时间里,家长对孩子习惯和性格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前途、乃至命运,举足轻重,意义深远!
当合格的家长,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不仅是青春期孩子需要好好沟通,对于任何时期的孩子,都需要合格的家长,对孩子“温柔以待”,一起静候花开的美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