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回望(散文)

精品 【柳岸】回望(散文)


作者:水墨灵溪 秀才,2467.9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28发表时间:2020-03-22 16:12:14

翻越过吕梁大山,回乡的山路开始变得曲曲折折起来。沿着山路弯弯,几经周折,几经颠簸,总算在月出时分回到了故乡的县界。火车飞驰过原野,时而进了隧道,时而又出了隧道,同行的人,依旧保持着原样,头枕在座位上呼呼大睡。透过车窗望去,故乡的山峦消失在了无边的夜色中。县城已经繁华落尽,城市的街角只有我们这些晚归人还行走在夜色阑珊中。村庄已经安然入睡,偶有些星斗还散发着幽暗的光芒。
   在我刚刚进入故乡的小村时,几片零星闪烁的灯火映射进了我的眼里。天际远方的夜幕像渔网一样铺遮开来,目及之处漆黑一片。我真的没有想到,这次的回乡是坐火车回来。阔别了许多年后,我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这个经年都回不去的小村庄。长长的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影,以前临河而居的窑洞人家此时此刻也没有了生活的气息;村庄里远远的听去,只剩下一阵阵持久不息的犬吠声还在回荡着。
   凭着记忆,我开始攀爬在通往家的坡路上,许多年了这条路越变越窄,我借着手机里手电筒的微光吃力地向上爬。夜幕里,东坡湾那边黑黢黢的,与它相对的阳塔湾一圪塄上,所有的窑洞都看不见闪射出来的灯火。村庄静谧,旷野无声。走进院落,月光从槐树梢头冒出,三口老窑的砖面被照的亮堂堂。
   外祖母摸黑给我开了门,她颤颤巍巍的道:“快进来,小心风寒感冒。”
   我问外祖母:“怎么不开灯,窑里这么黑碰了咋办?”
   外祖母说:“傻孩子,我在这孔窑住了一辈子了,熟悉的很,碰不着。你回来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不然我给你做西红柿拌面吃。”黑暗中,我听见外祖母说话颤抖着。打开了灯,外祖母的脸庞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一张满是起了褶皱的脸,映上了苍老的容颜。
   数年不见,这道圪梁上的亲人长辈走了很多。外祖母说:“她活的够久了,再过几年重孙子的孙子也能见着了。”
   我躺在了炕上,久久的不能入睡。月光透过窗格纸照在窑垴顶上,一片片的闪闪发亮。这个夜晚突然间让我浮想起了一幕幕成长记忆: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在这个小村庄出生,在这里成长。那时候的村庄,人多、热闹,但贫穷。父母含辛茹苦般把我们拉扯大,他们遭受了很大的罪。在黄土地上,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生下来时,骨子里就带着庄稼人憨厚老实的特性。小时候,家里是以种地为生,从春季到冬季,一年四季都在忙。种地的岁月里,既艰苦又劳累,往往都是早出晚归。父母亲除了要养家糊口,还要供养我们上学。我清楚的记得,妹妹因为交不起书费被老师羞辱的往事。那时候真是太过于艰苦,姐姐用完的书,我继续用;我用完,妹妹再接着用;轮到妹妹时,书已经破烂不堪了,就这样,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熬到了初中毕业。但有件事一直烙刻在父母亲的心上,因为家里穷,妹妹中途辍学,早早的就步入了打工者的行列。这件事,时隔多年,父母亲还是觉得心里愧疚难当,非常地过意不去。
   在村里成长的生活,记忆犹新。虽然苦点,但值得留恋与回味。自来水没通时,父亲经常挑着水桶往返于山路弯弯上。我和妹妹也经常跟着父亲去井边抬水,一同在烧焦的枯树枝下等待井水溢满水泉。及至秋后时节,我们跟着老师上山拾柴,把拾回的柴集中堆放到校园里空置的墙角,到冬天时,拿这些柴给教室烧火取暖。等到放学后,又三五成群地结伴于东坡河畔燃起篝火,相互挤在一起烤火,最后在硷畔上于母亲的呼唤声中各自回家。学生时代,充满了美好的回忆。那是段童真般的岁月,欢乐与泪水并存,苦难与磨砺相伴。
   那个年代,故乡所有的村村段段皆是如此。村庄生活朴实无华,没有太多的新鲜事物。一圪塄上,东家出来西家进。婆姨们喜欢聚拢在一起东拉西扯,诉说着平淡生活里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她们大声欢笑着,似乎早已把身上的疲惫遗忘。夕阳刚没下山头,上地的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来。路过院落时,母亲总会叫住让喝上一口水才放行。有时归家太迟,在主家吃饭是避免不了。村里人好客,稀饭馒馒足以能把肚子填饱。左邻右舍的孩子像兄弟姐妹一样,从不计较贫富差距,整天腻歪在一起。直到如今,幼时穿开裆裤成长起来的我们,依稀像兄弟手足一样,遇到事情的时候总会伸出手帮扶一把。
   那年月,一年也进不了几次城。小学毕业时,我都不知道县城的容貌是怎么样的。就是父母,也很少进城。除非家里的日常用品没有了,他们才走一趟。父亲在矿上做工,一年到头没有假期。每天起早贪黑,来往于乌黑的煤路上。在故乡,我们村算是比较幸运的了。煤矿、铁矿、铝矿、焦炭厂、洗煤厂应有尽有。说的好点,只要有苦水谋生还是不成什么问题。丰富的矿产资源,养育了一辈辈人。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恢复的危害。渐渐地东坡河变得干涸,土地开裂,树木砍伐,生存的家园出现了危机。紧接着,随着撤乡并镇,乡村学校的合并,村庄开始变得冷清了下来。犹记得,上初中时东坡中学有师生数百人,规模不大但也不小。邻村的孩子大老远跑来上学,他们在窑洞宿舍中度过了青春,在温暖的炉火里谱写了人生最美的音符。
   光阴似水,岁月如梭。转瞬间,青春容颜不再,故乡面貌不再。摊开过往的卷轴,对故乡回望,似乎找不到了许多。外祖母辗转难眠,她在炕上翻来翻去。我把悠远的记忆缓缓收回,尝试着闭上眼睛入睡。张张合合,总是眼里浮现着故乡的身影以及一些生活往事。不得不承认,对故乡始终怀揣着一个炙热的心,离开越久,越牵念故乡。对于父母亲,身在外地更怀念故乡。到年终腊月,父亲闲下来时就唠唠叨叨故乡的事。我知道他在表述着什么。村里有事时,父亲恨不得借机回去。可母亲说:“都交给别人办了,不用回去了。”父亲沉默了起来,蹲在墙角默不作声。这些年,父母亲也跟我住在一起,寄居于故乡以外的世界。连过年都不回去了,似乎就要将故乡遗忘。
   去年清明,父亲回乡祭祖,得以在故乡暂居些时日。归来时,兴奋无比,异常高兴。母亲问你是捡了金子了还是怎么了,笑的嘴都合不拢了。父亲长长的叹了口气说:“故乡变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母亲瞅了一眼道:“再变也是个小县城,还能变成大城市。”父亲露出了点点笑容,脸上的酒窝鼓鼓的。
   久居繁华闹市,渐渐的故乡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每次归来时,仿佛才能掀起沉淀在心里的那种思乡情结。放眼着故乡的山山峁峁,沟沟壑壑,依稀能够油然生起一股甜美的回忆。贫穷的年代总算度过去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故乡面貌日新月异。外祖母说:“农民的苦日子熬过去了,如今的光景再也不愁吃穿了。”我能理解外祖母说的话,她们从缺吃少穿中一步步走来,经历了饥饿,经历了苦难。最难的是她们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亲身感受了战争给她们带来的不幸与伤痛。这是一个国家的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共和国由积贫积弱到现在的繁荣富强。这七十年,国与家共同富裕。在这七十年里,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故乡旧貌换新颜。在漫长的改革长河中,无数人为之奋斗,为之付出,为之贡献。
   我终于体会到外祖母说的那句话的真正含义了。她不是活的够久了,她是为能过上现在的生活而不惧死亡,这是种乐观的生活心态。
   故乡真的像换了一个世界一样,回到故乡再也没有了想要逃离的念想,相反而是朝思暮想的想回去。以前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如今是思乡情更浓,犹恐离故乡。故乡在改革开放时代的潮流下,顺势而为,进取发展,创建以青山绿水为主的家园梦想,谋求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人文景观的湿地公园。经济转型以来,关停污染企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力打造旅游文化强县。这一路走来,披荆斩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治污去产,还大自然碧水蓝天,还人民健康环保的生活。如今的故乡,村村段段通水通电(不久后还会通燃气)。一条条水泥马路连接起村庄和县城,这些路大大缩短了村庄与县城的距离。旧城区的翻新与新城区的扩建,让故乡华丽转身。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棚户区改造新居接踵而来。故乡有了生机,村庄里把荒废的土地种植了树木和果树,森林覆盖率明显有了提升。每个人都有了医疗保险,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随着人口外流,村庄空落落了下来,先前几千人的村庄,现在只剩下百十人。这些人大多数是上了年龄的人,行动不便,只能守望着这片土地。外祖母就是这样的,她拒绝了去城市里生活,拒绝了去都市里生活,作儿女的几经相劝,还是劝说不动,对于她们,大山深处的这个村落就是她们的世界。
   我回到村庄,校园里只剩下六七个小孩子在这里学习,这座重新刷漆过的东坡中学校,再也找不到往日的欢乐。坐在塬地上,我望着山下的村庄,心里既喜且悲,故乡这个大环境是改变了,但村庄却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窑洞上的泥皮渐渐剥落,院落里更是杂草丛生。村庄里看不见年轻人的身影,土地上寻不到庄稼的绿叶;乡村开始裂变,村级活动中心修建起来,全然也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尽管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富足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梦想,但我们可能要面临着失去精神家园,我想过不了多久这块土地真的要没有了人烟。好在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这几年乡村也开始活了起来。回望故乡,这些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高速路凌空飞架于黄土高原上,它打通了故乡与大山外面世界的联络,我们再也不用拘宥于这方狭小的世界而望洋兴叹,再也不用忧愁有到不了的地方;故乡不再封闭,不再落后。回到故乡,看到自来水水管上流出来的清水,感触颇深。那段吃水困难的时期,而今想来依然倍加清晰,或许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习惯,对水资源特别珍爱,丝毫不敢有一点浪费。外祖母说:“去了城市里你们也要懂得节约用水,不要浪费。”我嘿嘿一笑,皱了皱眉头。
   回望故乡,一条钢铁巨龙的触角伸向了故乡,这让多少故乡人感到喜极而泣。故乡终于开通了火车,这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刻。殊不知,在黄土高原易沉陷的万千沟壑中,开凿出这么一条铁路是多么不易。铁路通车的那天,我在远方高兴的留下了泪。我在为故乡而感到无比的激动,此后的日子里,故乡人终于可以坐上火车直抵省城,这是多么的令人兴奋。是啊!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故乡不断地摸索改变,不断地上下求索。为了能过上好光景,家家户户绞尽脑汁外出打工挣钱。父母亲就是这样,远走他乡,在异乡泽畔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然而对故乡而言,像我们这样的人已然成为了游魂,回乡的时候魂魄才能安然的归去故土。
   辞别的时候,外祖母老泪纵横。我再三的要带她去大都市,可她婉言拒绝。她倚在墙角目送着我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故乡。
   踏上离乡的火车时,满心难过,纵然故乡变得更加美好,但我没有办法停留。远方虽远,但有我期待的生活,有我至亲至爱的人。其实,我何曾不想安安稳稳的守在故乡,目睹故乡的原风景?可在生活的面前,有时候迫不得已选择这般。
   望向山野,故乡在夕阳熔金里缓缓消失。火车载着我到达了远方,同时也带走了我对故乡的牵念。
   也许,我只能去回望她,在长长的梦里,在每逢佳节时;回望,不仅仅是对故乡曾经的赞美,更是对故乡未来的期待。
  

共 43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深情的笔墨,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叙述了我和家人回到故乡的感受。火车翻过吕梁山,几经周折,总算在月出时分回到了故乡的县界。别了许多年后,我回到了故乡。外祖母摸黑给我开了门,她嘘寒问暖,看上去老了许多。我躺在了炕上,久久的不能入睡,这个夜晚突然间让我浮想起了一幕幕成长记忆:我生于斯,长于斯。父母含辛茹苦把我抚养大,他们一年四季忙碌在土地上,除了要养家糊口,还要供养我们上学。我清楚的记得,妹妹因为交不起书费被老师羞辱的往事。我用的书是姐姐用过的,我在极度艰苦的情况下熬到了初中毕业,妹妹的辍学,成了父母心中的伤痛。父亲经常挑着水桶往返于山路弯弯上,我和妹妹也经常跟着父亲去井边抬水,秋后时节,我们跟着老师上山拾柴,到冬天时,拿这些柴给教室烧火取暖。学生时代,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村里人好客,相处的如一家人,困难时刻总会伸出手帮一把。那年月,一年也进不了几次城。父母除非家里的日常用品没有了,他们才走一趟。父亲在矿上做工,每天起早贪黑,来往于乌黑的煤路上。在故乡,我们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养育了一辈辈人,但东坡河变得干涸,土地开裂,树木砍伐,生存的家园出现了危机。紧接着,随着撤乡并镇,乡村学校的合并,村庄开始变得冷清下来。上初中时东坡中学有师生数百人,邻村的孩子大老远跑来上学,他们在窑洞宿舍中温暖的炉火里谱写了人生最美的音符。躺在床上,我眼里浮现着故乡的身影以及一些生活往事,父母亲更怀念故乡,父亲闲下来时就唠唠叨叨故乡的事,村里有事时,父亲恨不得借机回去。去年清明,父亲回乡祭祖,在故乡暂居些时日。归来时,异常高兴。每次从故乡归来时,我们都会掀起沉淀在心里的那种思乡情结。在这七十年里,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故乡旧貌换新颜。在漫长的改革长河中,无数人为之奋斗。但是,随着人口外流,先前几千人的村庄,现在只是些老小病残的人守望着这片土地。对于外祖母她们,大山深处的这个村落就是她们的世界。我望着山下的村庄,心里既喜且悲。尽管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富足的生活,但我们可能要面临着失去精神家园,好在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这几年乡村也开始活了起来。回望故乡,高速路凌空飞架于黄土高原上,打通了故乡与大山外面世界的联络,故乡不再封闭,不再落后;自来水水管上流出来的清水,那段吃水困难的时期,从此成为了历史;故乡终于开通了火车,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刻,我在为故乡而感到无比的激动。怀着依依不舍,我辞别了老泪丛横的祖母,踏上了回家的火车,我再三的要带她去大都市,可她婉言拒绝,她目送着我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故乡。回望故乡,我衷心地祝福她,对故乡的未来充满希望!散文通过叙述自己回故乡的经历,抒发出对一位游子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对养育自己的热土无限的眷恋,浓浓故乡情,亲情洋溢文中,令人感动!散文情感丰富,感怀岁月,回忆美好,抒发情愫,情节生动,贴近生活,深切感人!【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330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3-22 16:18:46
  欣赏水墨老师佳作,为佳作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3-22 16:19:59
  故乡,永远是游子们心中扯不断的情思,是最美好的回忆!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3-22 16:20:27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圈圈是句号        2020-03-24 10:08:08
  故乡老了,新生的故乡变了。我们也变了。
随性而活,性如流水
5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20-03-24 10:56:03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