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文化故乡(散文)

精品 【柳岸】文化故乡(散文)


作者:水墨灵溪 秀才,2467.9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57发表时间:2020-03-23 14:49:38


   一直想为那个平凡生养的故乡写点什么,却总是迟迟未能如愿,终究还是搁笔不动。我不知道,我该如何去描绘她的美:贫瘠的黄土塬,干涸的河流,黝黑的煤炭,广阔的峡谷,层层叠叠的梯田……一种种色彩荡漾在了我的脑海里。天昏暗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我对故乡的记忆太深了,以至于至始至终都像铭刻在心一般。近年以来,我开始从纷乱的思绪中试着去寻觅,去捉摸故乡的身影。尽管一番良苦用心,却一再让自己难以满意,总是把写上饱含深情的字撕了,揉了。或许,我真的不知道那个对于我再熟悉不过的故乡,到底该以怎样的画面跃上我的纸张。也许,怀旧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当我打开记忆的闸门时,奔涌而来的是一幕幕来自故乡的文化。
   我的故乡,坐落于黄土高原。那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有山、有水、有黄土。然而,她并非像江南水乡一样,湿润到骨子里;更不像天下的名山大川一样,被正史所高高吹捧。故乡的山,山山相连,绵亘不断,更是星罗棋布,虽平凡无异,但却显得格外的亲昵。山是清一色的黄土山,高低错落,跌宕于县境之内。也许,正是前世修来的福分,让我才有幸在这块黄土地上诞生,让我得缘目睹这片金黄色的土地。对于我这个幸运儿,见证了她的过去,见证了她的现在,可能还会见证她的未来。毋庸置疑,黄土是构成文化故乡的一种,她对我们的生存意义颇为重要;确切地说,我们的生命都依赖着她。
   在青黄不接的年代里,正是父母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才得以将我们哺育成长。我依稀记得,那条起伏不定的弯弯山路上,父亲佝偻着腰,背着使命,举步维艰地走向了家的方向。我也记得,母亲在月色映照里,常常向漆黑的黄土地上瞭望。那时候,我在想母亲是不是在看月亮里的女神仙呢!我不知道,身前背后的黄土地,她竟是我们的命根子,这也注定了我们对黄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愫。生落黄土,死也落黄土。我们离不开黄土,生死都难离。在人世间的行走途中,脚上踩的是黄土,身上沾的也是黄土。一路风尘仆仆的走来,尽管抖落尽了异乡的风尘,但怎么都抖落不尽故乡的黄土。此时此刻,黄土不仅仅成为了我们熟悉的事物,最重要的是她承载着故乡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也许,有人会说,文化与故乡完全牛头不对马嘴,两者之间不存在一定的关系。单就文化而言,乍看之下,可能没什么。但从文化的广义方面来讲,故乡与文化是并相存在的,完全合乎于情理。有史以来,乡土文化早已根深蒂固,早已融入了世世代代人的心中。这样以来,黄土文化就作为了故乡的一种特定的文化而变得经久不息。
   试想,也正是黄土文化有这样的特性。因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一种文化在黄土地上得以催生,继而大放光彩。我们在黄土地上赖以生存,那么就离不开居住。窑洞的形成,近乎完美地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注目到了生存的曙光。窑洞可以说是黄土地上一种最为瞩目的特色文化,她几乎遍及整个黄土高原。这种有着冬暖夏凉为特点的穴居方式,给予了我们生活的温馨和保障。这些遍布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岁月变迁的见证者,是历史云烟的见证者。她们见证了曾经游牧于这里的匈奴、契丹、吐谷浑、鲜卑、氐、羌、党项等显赫一时的古老族群,见证了一个个华夏文明的消失与复燃。窑洞文化,无疑是文化故乡的一种,寄托着亲情与哀思。我们的亲人,躺在窑洞的炕上,来来去去。他们笑着,哭着;哭着,笑着;但最终还是静静地平躺在那里紧闭双眼告别了世间,告别了窑洞。
   倏忽间,我似乎听到了黄土地飘来的信天游:“我们在黄土地上哭,在黄土地上笑,抛一把黄土洒向了天。”黄土地就像脐带一样,连接着故乡和我们,她给足了我们生命的养分,继而让我们生长为人。窑洞也同火炉一样,给予了我们安身立命的温暖。这两种文化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在对故乡的记忆里,有如新婚初夜般的刻骨,又如最后在故乡垂死挣扎的那刻。
   当然了,生命的养分,没有水亦不行。殊不知,故乡的水是从远方倾泻而来。从西北高原一路咆哮之后,才由蒙入晋,及至越过故乡时,才转了个大弯,流向了别处。正是这条裹挟着黄土的大河,才将故乡的人得以哺育,继而让生命得到繁衍。为此,我们称呼她是“母亲河”是一点都不为过,故土亦是缘此河流,才在昏暗岁月的变迁中迎来了光芒。殊不知,这段艰难的历史,却鲜为人知。要不是当年共产党人把晋绥边区的首府在故乡扎根,诺大的中国又有谁能记得她的存在。巍巍的吕梁大山,阻隔了故乡与故乡以外世界的联络。在铁路还未修到这片黄土地上时,祖祖辈辈的故乡人只能守着黄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好在故乡还有水,黄河水沿着晋陕峡谷蜿蜒曲折流淌而过。这让故乡人无意中对辛苦的生活有了着盼。然而,不幸的是,在这条河水中,也不知有多少船工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一条大河,天然隔开了晋陕两省。在交通尚不便捷的年代里,渡口曾经呈现出了辉煌的篇章。
   据记载,黄河流经过的县境上,分布过九大古渡,这些古渡口在实质上,也是文化故乡的一种,无论是将古老的渡口作为一种文化,还是将古老的黄河作为一种文化,都不失文化的色彩。文化不仅仅包含新兴的,而且还包括古老的。不论把这两种文化说成是“民俗文化”,还是“地域文化”,但她自身实际的文化意义摆在那里,非常醒目,非常耀眼。渡口,作为昔日黄河上的一处停靠站,她蕴含着历史的缩影与文化的融合,她承担着晋陕两岸人民幸福的桥梁与民俗的传承,尽管,现代化建设的黄河大桥已经替代了往日的渡口,但悠悠古渡仍然闪现着无边的夜月,黄河边上的渡口文化,逐渐成为了故乡的一种文化记忆。她不同于黄河文化,至今被后人所彰扬。也许,当年搬船的船工在摇桨躲过碛架时,黄河水就注定了她被后人所代代吟诵。
   渡口是没有了,但这种文化还留存着,当年活跃于县境上的渡口,还响彻着《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这是一段过往历史的回唱,很难设想,在那个风雨飘零,积贫积弱的年代里,故乡是怎么挺过来的。有段时间,我甚至还在想,我这辈子要循着往昔渡口的足迹,去看看她当年的遗迹以及被时代遗忘的容颜,黄河水依旧水流欢淌,依旧像以前一样夹杂着黄土滚滚流逝而去。
   行走于渡口,再也望不见当年挥手辞别的时刻,再也看不见由此而过的货船把货物输送到繁华的都市,再也听不见船工号子传遍晋陕两岸。生活的艰辛,爱情的困惑,劳作的沉重以及人生的无常,在这里比比皆是。这块贫瘠的土地,没有使人们丧失对生活的向往,也没有哭天骂地的;相反,正是这条大河让人们感到了敬畏生命和崇尚自然。山高挡不住塞北吹来的寒风,神仙姥姥也挡不住人想人。这条大河的背后,演绎了多少人间真情?在这里站在塬地上,向天吼上一嗓子,整个天地间都感到颤动,空旷、渺远或许是对这方天地最好的赞誉。然而,这条大河也是我们祖祖辈辈的衣食父母,我们在她的身上汲取养分和索取财富,数千年来,从未停止。也许,是我们向她索取的太多了,如今的大河,浑身发抖奄奄一息,似乎只能苟延残喘般地存活着。
   作为一种文化,我们不应当让她从我们的眼前渐渐消失;相反,我们得让她再次复活。一种文化的消失,就意味着我们的后世子孙可能再也无缘看到她,彼时,我们可能惭愧,可能自责。故乡这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只留下了家园,而失去了精神,如若这样,存活的意义还有什么!是不是我们打算对故乡的种种文化变得漠视,觉得可有可无?是不是把祖祖辈辈生存过的故乡,任意踩踏,爱理不理?我希望我们不会如此。在我们的身上,依旧流淌着故乡的血液,打烙着故乡儿女的标签,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有一颗热爱故乡文化的心,这颗心,与文化故乡血浓于水,血脉相连。
   我们铭记着革命先驱者在这片土地上有过的丰功伟绩,铭记着故乡这块沾染上鲜红血液的沃土。
   现在的故乡有个非常靓丽的名号“晋绥首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为了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的一道重要屏障。贺龙、关项应等领导的八路军120师挺进晋西北,扎根于此,在这里开始了长达十几年自给自足的战争生活。自此,故乡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晋绥边区成为了一处为世人所瞩目的光辉之地。新中国成立至今,党中央和历届国家主席纷纷来此,缅怀革命先烈,为曾经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晋绥英雄们献上花圈和军礼,这无疑是块染上红色文化的地方,在这里留下了数之不尽的没有名字的民族英雄。
   当我走在湫水河畔凤凰岭晋绥烈士陵园的烈士墙下时,心情久久的难以平静;抚摸着这块冰冷的墙,一股滚烫烫的泪水夺眶而出。这些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骨,正值青春年少之际,却因保卫家国牺牲,我们感恩这些烈士们,正是他们用鲜活的生命才得以换来如今的太平盛世,尽管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永不磨灭。作为红色文化传承下的故乡儿女,我们永远铭记当年浴血奋战于此的红军,永远记住这些为国家和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是他们为故乡注入了红色的血液,也是他们为故乡永久地贴上了红色文化的标签。在全国红色文化的地理版图中,故乡的这块红色文化之地尤为显著,同时她也成为了故乡的一张驰名中外的名片。红色,不仅仅代表着一种颜色,它更代表的是文化故乡的一种。走在异地他乡,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来自红色文化悠久的革命老区,我们身上遗传着红色文化的基因。
   倘若红色文化还不能让你为故乡而感到骄傲,那么另一种文化足以会让你骄傲自满。当黄河和蔚汾河交汇处的碧村遗址被考古学家揭开神秘的面纱时,玉石文化又让故乡披上了一层华丽的文化外衣。这片归属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型石砌城址被大揭露时,来自遥远时代的玉器重新破土而出,它的出现,填补了诸多的历史空白。谁能想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处于黄河流域的故乡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玉石文化。碧村遗址的发现,有助于揭开龙山文化时期北方玉路的传播。是它让故乡登上了玉石文化的大舞台,同时也是它让故乡绽放出了夺目的文化光芒。
   我曾经几度到过碧村遗址,目睹过这座历经千年风雨漂洗过的石砌城址。当我走在发掘过的石砌城址上时,心里突然荡漾上了一股喜悦之情。看到探方中的一些遗迹,让我想到了几千年前的这里。我似乎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手捧玉壁,围坐在篝火旁在祭天行礼,似乎看到了他们使用磨制的原始陶器在蔚汾河畔狩猎采集,从这些出土的玉器中,依然能够窥见到灿烂辉煌的史前文化。在中华文化的进程中,黄河、长江是组成中华文化的两大文化体系,这两大流域,多少古代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所幸的是,在故乡的土壤下,还残存着这样的一处史前遗迹;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再也无法得知碧村的玉石文化圣火在这里究竟燃烧了多久。最后她又是怎么消失于历史的急流中。我在想,是不是来自同时代的晋南陶寺人沿着黄河的足迹,在故乡的土地上开辟出了新的生存空间;还是他们被故乡对岸的陕北石峁集团所征服取代?拂去过往历史的尘埃,无论故乡在千年岁月之前是一种怎样的真相,但碧村的玉石文化在黄河流域的的确确闪现过文明的微光。为此,我们更为故乡而感到自豪。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千年光阴转瞬即逝。故乡从新石器时代一步步走来,历经人类的演变,历史的进步以及社会文明的变迁,这一程,故乡也从蛮荒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为故乡所拥有的种种文化而感到自豪,不得不为故乡有这些属于故乡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尽管,此时此刻,我的笔还不能把文化故乡描绘的淋漓尽致,可我只能为她尽这点绵薄之力。在随后的岁月里,如若可能,我还会用这支笔,写尽故乡的种种文化,让文化故乡登上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共 45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用深情的笔墨,描述出故乡的文化内涵。我的故乡在黄土高原,我的父母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黄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离不开黄土地,黄土不仅仅成为了我们熟悉的事物,最重要的是她承载着故乡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乡土文化早已根深蒂固,早已融入了世世代代人的心中。黄土文化已为了故乡的一种特定的文化而变得经久不息。黄土地上的赖以生存窑洞,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窑洞文化,是文化故乡的一种,寄托着亲情与哀思;黄土地飘来的信天游,给足了我们生命养分,黄土地上的大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巍巍的吕梁山,不仅养育了故乡人,而且在漫长的岁月中,还诞生了“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首府,晋绥边区还诞生了“红色文化”,当黄河和蔚汾河交汇处的碧村遗址被考古学家揭开神秘的面纱时,玉石文化又让故乡披上了一层华丽的文化外衣。时光荏苒,故乡从新石器时代一步步走来,历经人类的演变,历史的进步以及社会文明的变迁。这一程,故乡也从蛮荒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时至今日,我为故乡有这些属于故乡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在随后的岁月里,我还会用这支笔,写尽故乡的种种文化,让文化故乡登上一个新的历史台阶。散文通过描述故乡的各种文化,推介故乡文化,给读者展示出黄土高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璀璨的各种文化内涵,令读者眼界开阔,增长见识,心明眼亮,受益匪浅!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331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3-23 14:50:45
  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3-23 14:51:43
  丰富多彩的故乡文化,反映出黄土高原深厚的历史底蕴,灿烂的文化背景!令人仰慕!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3-23 14:53:36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圈圈是句号        2020-03-23 17:15:31
  故乡是一步一个台阶的上着,文化的厚度在土地下层层堆积着。
随性而活,性如流水
5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20-03-24 10:55:02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