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也论“方方日记” (随笔)
也论“方方日记”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继续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复工复产正有有序推进。国外疫情多点暴发,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已经形成。疫情没有国界、不分种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现实意义愈发彰显。围绕防疫、战疫,全人类都在做、在说,在行动、在议论,在实践、在思考,在反思、在总结,在科研攻关、在严防死守,在献计献策、在谋划布局……从中国到亚洲,从欧洲到美国,从平民百姓到国家领导人,从医生到科学家,疫情已牵动了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在这样的宏大背景下,是非恩怨、成败得失在所难免。在国内,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党政到各类社会组织,从前方到后方,一场全民战争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全国人民都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奉献和拼搏努力。在“暴风之眼”的武汉,“封城”战疫以来,“方方日记”因其日日连载且观点鲜明、手法独特、自成一派而成了一个舆论漩涡。这是一个必然现象,完全符合社会规律。即便没有“方方日记”,也会有其它什么成为一个个焦点、一个个漩涡。比如李文亮、武汉红十字会……至于争论各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不妨多些角色代入、换位思考、理解包容。理解一切便能原谅一切,如是而已。
争论既源于客观事物的多元性,也源于主观表达的多元性。关于事物的属性,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还是多元的?哲学上争论几千年到今天有结论了吗?没有。会有吗?不知道。就算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一元的,但人类的主观表达方式会是一元的吗?同样一个客观事物,不同人有不同理解,有不同表达。俗话说,话有千说,理有万端。就像自然科学有测不准定律一样,主观与客观也永远存在差别。所以,一切一元论都是徒劳。二元论实际上也是多元论。一分为二之后,其中的每一半里又有不同的层次和维度。社会发展越来越证明,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主观世界的多元性。因此,“方方日记”又岂是非是即非、非曲即直、非黑即白的呢?既然事物是多元的,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乱说一通呢?显然不是,话语者都有一定的社会角色和立场、社会历练和知识,作出的判断、发出的观点必然带着自己特有的场域性。这些争论,不外乎是不同场域的声音各抒己见而已。因此,没必要也无法去评判一个是非曲直。正所谓“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方方日记”的争论,主要源自作家与官员间场域的不同。作家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但终归还是理想的多一些。官员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但终归还是现实的多一些。作家是以长远和大人文为立场的,大视野、高境界、博爱、宽仁,官员是以当下和治下秩序为出发点的,地方主义严重,急功近利突出。突发事件面前,作家们仍是可以晃晃悠悠大谈理想和情怀的,官员则必须要快刀斩乱麻,迅速作出判断部署并致力到解决一个又一个繁杂而琐碎的现实问题中去。如果仅就短期的具体的社会贡献来讲,官员肯定要现实得多、直接得多,同时就具体的错误来讲,官员肯定比作家多得多。正所谓“干得多错得多”。所以,作家指责官员错误纰漏就像官员反诘作家“你做了什么实事、解决了什么实际困难”一样容易。但官方也应知道,通过重大事件的契机唤起民众独立思考并监督执政党和政府也是作家的社会责任之一。一方执政施政,一方助力党和政府的工作。须知,发动群众监督问责与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凝心聚力并不矛盾。作家与官员各有专业分工,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
“方方日记”极力反“左”,显然有其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刻性。关于左或右的问题,很大程度就是公与私、效率与公平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辩证地说明,社会进步根本上离不开私的积极性。众多个体私的积极性组成了整个社会的磅礴的积极性。什么时候鼓励私、激发了私的积极性,什么时候社会发展就快。反之,什么时候打压、抑制了私的积极性,什么时候社会发展就会放慢,甚至停滞或倒退。然而,由一个个私的个体组成的社会却不再是私的了,出现了许多公共事务、公共领域,需要有公共管理和服务,也就需要执政党和政府。那么,该抑公扬私,还是抑私扬公呢?各国的社会实践越来越证明,应该在二者之间求得一个平衡。通俗地说,公与私就像跷跷板的两端,或相当于人的左右腿,两腿都很重要,两腿都要开动,而且要平衡才能稳定地向前进。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一个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只不过在实际中,因为各种复杂原因,我们不可能时刻让其保持平衡而出现了一些或左或右的偏离。如果纠偏不及时往往就会出现大动荡、大损失。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真的是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在我们处置应对过程中,有非常成功的地方,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也暴露了社会治理体系的短板、漏洞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不足。反思总结、追责问责这些都是必须的。而且实际上从中央到地方一直也都在做。期待我们还可以做得更系统、更全面。
是的,“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武汉的春天到了,中国的春天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春天也必将到来!这里面有包括官员、作家在内的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防疫、战疫,中国须反思,全人类都须反思。这是我们共同的任务!(梧桐树栖凤2020年3月30日)
我也经常写一些批评现实社会生态所存在的问题,其写作目的,无非是希望改进错误,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想这应该是允许的,也是合情理的。
文学作品不但要讴歌时代,同时也有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不能将文学作品只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更不能作为水中月,镜中花,尤其是不能使其成为空空道人。我的认识不一定成熟,供老师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