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阿克苏阿拉尔散记(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阿克苏阿拉尔散记(散文)


作者:陈平 布衣,489.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79发表时间:2020-03-31 08:15:54


   人到老年记忆往往是苍白的僵硬的,但是,这次农一师阿克苏垦区之行,使我的记忆青春焕发,激情奔放,思绪遄飞,落笔难收。
   1986年5月,我在农三师当新闻干事,随兵团陈实司令员在农一师垦区跑了一大圈,记忆深刻,恍然在目。
   2015年7月26日,农一师阿拉尔市邀请全国,台州知名作家采风,我应邀随行。当年随陈司令跑过的一个大圈子,这次大部分跑到了。转瞬29年,所见所闻,变化之大,天翻地覆;感悟之波,惊涛拍岸;几次拎笔,几次凝思,因为想说的话太多,太多!
   《庖丁解牛》有句充满哲理的话“以神遇不以目视”,这次阿拉尔之行就写我的“目所视,神所遇,情所至”,如何叠加,错综交织,焕发异彩。
  
   绿与红
   当我看到浙江台州的作家们高兴地奔跑着,登上南口远处的沙丘时,心中一动:世上的事真怪!人在沙漠里长途跋涉突然看到天边的绿洲,会激动地欢呼着向绿色奔去;而在绿色环抱气候湿润的地方生活久了,突然看到一片沙漠,会高兴地气喘吁吁地登上去,张开双臂喊:大西北,拥抱你!
   客人们兴奋地奔向沙丘的背影昭示着一个伟大的宣言:人类战胜了“死亡之海”把沙漠变成了万顷绿洲!沙漠在这里倒成了稀罕物!
   刹那间,我的感悟化作一句诗“万绿丛中一点红”:
   先说“绿”。三五九旅改编的第二军第五师,第六师,进疆后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创建了四块大绿洲:三五九旅组建的渤海教导旅改编的二军六师,开垦了库尔勒垦区;三五九旅719团改编的五师15团,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解放和田,就地屯垦,开发了和田垦区;三五九旅717团改编的五师13团,1951年北越天山剿匪平叛,开发了伊犁垦区;三五九旅改编的五师师部和14团,创建了兵团在南疆的最大垦区——阿克苏阿拉尔垦区。几天来,我们一直穿行于绿色的海洋中,一直在品尝甜美的瓜果葡萄,一直呼吸在绿洲氧吧中。绿是我们生命的底色。
   再说“红”。三五九旅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三条红线:一是红六军团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二是南下北返“二次长征”的路线,三是渤海教导旅从山东出发进军新疆的路线。还有,三五九旅把“南泥湾精神”带到新疆,扎根于天山南北,成为后辈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今天兵团精神的重要源头。王震老将军的题词是最好诠释: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红是我们历史的底色。
   眼中有“绿”,江南荷花大漠开,绣陇万顷林如带;心中有“红”,井冈山到南泥湾,天山南北红旗展。
  
   重唱《南泥湾》
   三五九旅走到那里,就把《南泥湾》唱到那里。这次阿拉尔之行,所见所闻,走一路,唱一路,我在心中重新诠释歌词:
   “花篮里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那时花篮里是山里野花,现在不是了!去看看现代农业示范园,热带水果香蕉,椰子,柠檬等,硕果累累,香在枝头;那一片花圃令人惊叹,名贵的蝴蝶兰,红艳艳的郁金香,黄灿灿的金菊,花卉成为职工乔迁新居必不可少的风景!地处塔里木荒原深处的十六团,竟然办起了红红火火的“荷花节”,再演唱《南泥湾》时,花篮里别忘了插满塔里木的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那时南泥湾的新开荒地是坡地,一块田不过三五亩,现在一个个条田四五百亩,平展展一片绿油油的水稻,还有叶子油光发亮个头一般齐的高产棉花,没有毛渠埂子全部滴管,播种实现卫星导航!那时南泥湾是战士扬鞭放羊,现在从饲料生产到繁育,养殖,出栏,全部实现工厂化生产,牛羊养殖场的场长是大学本科生!
   “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那时唱“好江南”只是音乐家的艺术表达和战士的美好憧憬;今天,三五九旅把南泥湾的“好江南”变成现实搬到了阿拉尔!我们参观了几个浙江台州援建的住宅区,一个比一个精致,一个比一个设施先进,叫我不知赞那个好。碧水回廊,别墅绿荫,健身器械,应有尽有,“台州小区”居然崛起在塔里木河边。来自台州的作家感叹,这样现代化的住宅区就是在台州,在海南,也是不多见的,叫人好想唱那首歌《边疆处处赛江南》……
   “又学习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那时战士学习主要是识字扫盲,生产是开荒种田。今天,全国重点院校塔里木大学就在阿拉尔。校园宽阔整齐,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名誉校长就是当年三五九旅旅长王震上将。这座成立于共和国最困难年代的大学,为新疆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领导人才。今天的生产不是解决粮食自给,而是生产优质产品,棉花,红枣,核桃,红富士苹果等,名闻遐迩,热销全国。
   “我们走上前,鲜花送模范”,那时的鲜花送给开荒模范,今天的鲜花应该送给塔里木的新一代开发者,献给“绿了沙漠白了头”的老军垦,献给援疆的十九个省市的干部群众!
  
   胡杨睡了,爱情永远醒着
   我们采风团一行到“睡胡杨景区”,大漠苍凉,夕阳晚照,正是最佳摄影时间。台州作家们忙着选镜头,按快门,发出阵阵惊叹。千年之前,这里是莽莽胡杨林,不知何年塔里木河改道,胡杨枯死,林区沙化,形成独特的干枯胡杨景区。维吾尔谚语,胡杨站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一千年。此时此地,感悟谚语,被胡杨的灵魂所震撼。树干龟裂,残枝峥嵘,如剑如戟,如呼如泣,如踏歌而舞,如卧沙仰射……
   人生不满百,万年一瞬间。胡杨已沉睡,爱情方清醒。我想起了前几年在塔里木采访时,听到的爱情故事。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塔里木来了两万多年轻的男女拓荒者。地窝子,苞谷馍,盐水煮菜,劳动繁重。白天开荒工地尘土飞扬,人声鼎沸,晚上年轻人常常伴着篝火唱歌跳舞。那时口琴属于高档乐器,会吹口琴的小伙子往往得到姑娘青睐。共青团农场8队的开荒工地很远,抄近路要经过园林队。8队有一个英俊精悍的小伙子,吹一口好口琴。天黑了,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往回走,精力旺盛,永不疲惫,边走边吹边唱,嘻笑热闹。谁也没有想到胡杨林中有一位姑娘,在夜色里悄然无声地聆听着,注视着,等待着。她是园林队队长的妻妹,几个月前才从安徽老家到塔里木探亲,等待批准参加工作。这里一切都那么新鲜,那树那风那人那歌,最吸引她的是夜色中的口琴声。终于,她等到了那个机会。那天夜色中,她鼓起勇气拦住了单独走过园林队的吹口琴的小伙子,急切地说,你们一天干到黑太辛苦了,又吃不饱。那棵老胡杨树干上有个洞,洞里放着饭票。不等回答,姑娘羞怯地转身跑了。小伙子半信半疑,到那棵老胡杨的树洞一摸,果然一叠饭票。那年月粮食定量,重体力活一人一月45斤原粮,小伙子不怕干活累,就愁吃不饱。姑娘家暗中送来饭票,天大的好事哪儿找!从这天开始,过个十天八天,小伙子总能从树洞中掏到温馨的饭票。从此,那口琴吹得更欢快,那歌唱得更热闹。两人的爱情发展到了见面约会,利用十天半月才有的一个休息日去胡杨林中散步。
   我实在想给这个真实的爱情故事编个圆满的结局,但我不能违背那一代拓荒者忠厚诚实的品格。老胡杨见证了这场爱情悲剧。8队的领导很快发现小伙子常常使用园林队的饭票,偏偏小伙子出身不好,人们立即想到“阶级斗争新动向”。在严厉的批斗追查面前,小伙子老老实实“全招了”。园林队队长一听此事大为恼火,声色俱厉地对妻妹说,真是鬼迷心窍!怎么能为会吹个口琴那点活儿就丧失阶级立场呢?……
   后来,小伙子被调到最远的一个开荒队。从此,姑娘再也听不到夜色中的口琴歌声,树洞中也再没有了温馨的饭票。
   我仿佛听到苍劲刚强的“睡胡杨”深深的叹息。今天,阿拉尔人的爱情唤醒了万古胡杨,一师文联的朋友告诉我,不少年轻人到这里来拍婚纱照,地老天荒,爱情永恒!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胡杨枝。
   但愿“睡胡杨”身死心不死,冥冥中护佑“天下人终成眷属”……
  
   渡口
   1986年我随陈司令到塔里木垦区,路途颠簸,两边职工住宅都是土块房。走过塔河大桥时说,司令说这里当年叫“渡口”。后来我从事史志工作,知道陈司令当兵团副参谋长时,和农一师师长,老红军林海清,一起踏勘荒无人烟的塔里木,曾经在这里自制独木舟渡河到塔南。今天,十二团所在地名“南口”就是他们起的名字。
   共和国建立之初,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了“不与民争利”,开荒地点是“三到头”既水到头﹑路到头﹑人烟到头;路是“三跳路”既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跳﹑心在肚子里跳。最困难是渡河,那时新疆河流常常改道,季节性河流,桥梁非常少而且是木制桥,没有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1954年驻疆生产部队集体转业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内地支边青年进疆,人流物流车流涌向各垦区,交通是最困难的问题,而渡河是难中之难。
   三五九旅老部队在天山南北曾经建设了两个渡口:
   一个是伊犁巩乃斯河渡口。1951年冬,驻防阿克苏的三五九旅717团改编的二军五师13团,越过天山屯垦于伊犁肖尔布拉克。团部离巩乃斯河直线距离仅7公里,但去伊宁市要绕道18公里走巩乃斯河渡口。团在渡口修建了食堂,招待所等,接待往来人员。摆渡工人不分昼夜,车辆一到,上船摆渡,工作非常辛苦。1970年,72团决定在巩乃斯河修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大桥设计长72米,桥面净宽6米。冬季施工,民兵们夜以继日战斗在北山,打眼放炮炸石头,拉运修桥石料。1972年7月,大桥建成,结束了72团屯垦二十年来靠摆渡过河的历史。今天,名闻遐迩的伊力特名酒,就曾是从巩乃斯河渡口走出去的。
   还有就是我们这次走过的塔里木河的阿拉尔渡口。1958年,塔河南成为农一师的重点开发垦区。老红军,老八路,解放军老战士,在塔里木河上建起了渡口,一个多月就建造了8条大木船。随后几年,几次修建木桥都被洪水冲毁,过河还是靠渡口。短短五年,塔南已有9个农场,七八万人,耕地达50万亩。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把青春献给塔里木”的口号在全国震响。数万名上海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的青年走过塔河渡口,走向塔南广阔的田野。
   来自黄浦江畔的上海支青惊叹在塔河渡口见到了原始木船,他们很快体验到了渡河的艰难。水流太大太小渡口都要停船,有时人们要在河边等好几天。探家心切的男女青年们用胡杨树枝搭个窝棚,望着塔河,水大盼落,水小盼涨,只等那一声喊“渡口通了!”曾经有个男青年回家心切,悄悄绕开渡口到下游宽阔处,涉水过河,不料陷入流沙酿成悲剧。有位支边青年几十年后回忆探家经历写道:
   1967年元月,我是胜利十七场职工。因家中有急事,请假回四川老家。半夜乘坐的敞蓬老解放大卡车,嘎吱嘎吱地在南干大渠的渠堤上摇晃着,二三个小时的颠簸,好不容易来到共青团农场渡口。天亮了,河边已排着长长一溜等着过河的卡车、拖拉机、马车、毛驴车。一打听,说什么时候通行不知道,渡口人员正在用钢钎、斧头、十字镐打冰,砸出一条航道。过河的人只好等。冷了,就拾柴禾烧火烤。饿了,就拿出自带的干粮就着河水吃。倦了,皮大衣一裹。车厢里,车底下,红柳窝都可躺一会。等了一天没有消息,只好在河边过夜。冬夜漫长,冻得浑身打颤。好不容易待到天亮,终于可以通过了。人们看到修船的师傅忙个不停,工人连夜打冰开河道,心情再不好也不能有丝毫抱怨······
   人们为了开发塔里木,驯服“无缰的野马”塔里木河,付出了心血汗水甚至生命。1974年8月8日,塔河洪水汹涌。在渡口不远处,在水文站工作的上海支边青年戴根发,抢测洪峰流量,不幸落水牺牲,兵团追认这位26岁的年轻人革命烈士。走过渡口的人年复一年盼望建大桥!1979年,塔河一桥动工,苦战三年,1982年钢筋混凝土大桥竣工。2008年,塔河二桥动工,一年后通车,是南疆最长最美的现代化大桥,桥头特地设计了观景台,供游人拍照留念。当我们的大轿车飞驰过塔河大桥时,望着滚滚河水,平坦宽阔的桥面,高耸的路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伟人的宏愿不但在万里长江早已成为现实,而且在塔里木河曾经的渡口也成为靓丽风景。
   是啊,换了人间!
  
   美酒
   四团在乌什县,是第一师在天山脚下的边境农场。1986年我随陈司令到这里,至今清楚记得陈司令说四团要富起来,必须发展林果业,畜牧业,酿酒业。这次一到四团,康政委带我们参观果园,酒厂,团部建设——这都是29年前陈司令在这里的嘱托啊!果园里,从伊犁引进的野山杏硕果累累,汁多味甜,香留齿颐,成为四团特色产品。在酒厂半个多世纪前的窖池边,康政委介绍了酒厂的历史。
   三五九旅老部队在天山南北创造了两个美酒:
   一个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名酒“伊犁特曲”:1951年初,三五九旅七一七团改编的二军五师十三团,一千多战士顶风雪,冒酷寒,翻越绝域天山来到伊犁巩留草原。剿匪平叛,开荒造田,地窝子飘起了炊烟,人迹罕至的草原有了婴儿的啼声。1956年,这支部队在肖尔布拉克酿造出美酒伊犁大曲。从《南泥湾》“花蓝里花儿香”到肖尔布拉克的酒香,许多英雄“战骨埋处土亦香”,那里有醇香的美酒流淌!朋友啊,举杯!今天不是科技飞跃使我们进入数码时代吗?那就请把这两组数字输入你高擎的美酒:一组是伊力特曲白酒年产量达1.8万吨,畅销国内外;伊力特公司上市后募集亿元资金;另一组是1951年底进驻肖尔布拉克的指战员中,有红军战士23人、八路军战士126人、解放军战士1560人;而今天,老红军英灵九泉,仅有健在的老八路1人、老解放79人!一组数字扶摇直上,欣欣向荣;另一组数字重于泰山,令人缅怀:何处为他们敬酒一一那些永远离开我们的他们……
   诗人叶楠品尝出了美酒蕴含的金戈铁马,慨然赋诗:
   天山有骏马,一骑敌万兵。伊犁酿玉液,醇美壮军魂。
   还有一个是新疆名酒“托峰特曲”:在天山南麓的一师四团,1956年,屯垦于这里的三五九旅的老兵们支起几口大锅,引来雪山水也酿成了纯粮美酒,取名“托峰特曲”。战士们在酿成第一锅美酒取名时,北望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维吾尔语意为“铁峰”,刚毅坚定,昂首云汉,岂非三五九旅军魂的生动写照?此酒得名托峰特曲。你看,有一条历史的红线把天山南北的两个美酒连在一起,那就是三五九旅的老战士翻越天山的行军足迹!
   在伊犁,三五九旅的传人用伊力特曲迎客;在阿克苏,三五九旅的老兵用托峰特曲敬酒;自古美酒豪情长相随啊!酒香激发了诗情:
   追寻南泥湾,军魂酿美酒。把酒酹托峰,心潮逐浪高!
   一位兵团老军垦说过,我们一辈子在新疆只做了一件事——给共和国版图增添了一个又一个红点儿。结束阿拉尔之行,我想起这句话,打开地图看:天山南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第一师垦区标出一块椭圆形绿色,中间一个红点儿——阿拉尔市……
   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无须多!

共 588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阿克苏阿拉尔散记》写得饶有趣味情感充沛。当年,作者在我在农三师当新闻干事,随兵团陈实司令员在农一师垦区跑了一大圈,多年以后,农一师阿拉尔市邀请全国,台州知名作家采风,作者应邀随行。重游故地,作者怀着一份非常感触和缅怀的心情。于是,跟随作者虚实结合的回忆,让我们走进了阿拉尔之行。作者通过绿与红、重唱《南泥湾》、胡杨睡了爱情醒着、渡口、美酒章节的叙述,让我们很全面真实地了解到当地的风俗人情以及大家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细腻生动的作品,充满着亲和力,情与真,欣赏美文,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0-03-31 08:17:38
  拜读佳作,从作者的作品里让我们感受到了异域风情,真情的作品,品阅。感谢作者赐稿晓荷社团,期待更多精彩文字。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