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走进穿风坳(散文)
2019年7月11日,有幸参加赤水文联组织开展的“不忘初心,永跟党走——重走川黔仁岸古盐道丙安穿风坳长征路”采风活动,我终于可以走进穿风拗,撩起它神秘的面纱了!
穿风坳,是陛诏至丙安盐茶古道的最高点。儿时,在婆的唠叨中,我第一次知道了穿风坳的大名。解放前,因有急事,婆从元厚出发,经陛诏,走穿风坳,到丙安,至赤水,全程四十里左右。天没亮就走起,中途没有歇稍,边走边吃自己带的干粮和茶水,天黑才到达赤水,脚痛了好几天。
熟悉赤水历史的袁老师再次给我们讲起穿风坳那条古道。清朝光绪五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时期,为了振兴四川经济,让川盐进贵州、云南;为了盐道畅通,差四川候补道唐炯,招请民工,一边修理疏通赤水河航道,一边修路、架桥。丁总督新修了丙安经穿风坳至陛诏的官道,并在元厚的陛诏设义渡。新修的官道是宽一米左右的丹霞红石板路,并在穿风坳修建了寨门,有官兵把守,确保盐茶古道的安全。从此,商贾来往,络绎不绝,穿风坳成为川南黔北最重要的盐茶官道之一。
初中的一个暑假,和父母一起从旺隆的鸭岭寺坐竹筏过赤水河,翻山越岭,到丙安荔枝溪舅公家玩耍。听舅公讲,穿风坳就在离此处十里处。解放前,穿风坳树木茂盛,阴风惨惨,土匪常常杀人越货。解放后,政府剿匪,杀了不少土匪,土匪闻风丧胆,有的投降了,有的吓跑了,有的改邪归正。从此,穿风坳太平了。不过,一般人都是三五成群,结伴而行,相互照应。
师范毕业后,我在穿风坳一侧的陛诏小学教书。一次,进陛诏沟,过天恩桥,到古家擂一学生家家访,知道再往前走,就是元厚与丙安交界的穿风坳。
前几年,在收集整理《红军长征在赤水》的有关文献资料时,我了解了一些有关穿风坳的历史。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长征来到赤水,林彪率领红一方面军攻占元厚,在元厚建立赤水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红一军团的一部分军队,经穿风坳行军下赤水,在复兴和黄陂洞受到敌军猛烈阻击,不能前进。而驻扎在土城(当时属赤水县)的红军主力在青杠坡与敌军恶战,伤亡惨重。毛主席审时度势,改变原计划,命令林彪率红一军团,从丙安经穿风坳返元厚、土城回援,与红军主力部队会师,从土城、元厚强渡赤水河,前往四川古蔺,开始了著名的“四渡赤水”的“一渡赤水战役”。
穿风坳,这个地名,与之相关的一切,都引起了我的好奇与联想,期盼有一天,走进她,揭开她神秘莫测的面纱,一睹她的真容。
此次赤水文联组织开展的“不忘初心,永跟党走——重走川黔仁岸古盐道丙安穿风坳长征路”采风活动,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
滂沱大雨中,我们启程,到达丙安,雨已停。简短的讲话后,换乘车出发,重走穿风坳盐茶古道长征路。乘车从丙安古镇至瓦店沟长征遗址,中途在白龙潭、飞仙石、梯子岩、猪儿坟等地下车参观,并在瓦店沟长征遗址向长眠于此的红军烈士默哀致敬。
上午10:20,我们从瓦店沟长征遗址开始徒步,目的地穿风坳,全程约5公里,再原路返回。
每人准备了一根竹拐杖,作辅助,这一路往返十公里,小小竹拐杖可是帮了大忙。准备了摄影摄像工具,记录沿途的所见所闻。
丙安镇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全国有二十条红军长征体验线路,穿风坳古道是其中之一。前几天,为了迎接一个团队体验重走长征路,丙安镇将长满杂草和竹子的古道进行了清理,这些路才显露出来。过几天,还有一个300人的体验团队来重走长征路。
我没有走过长途路,但是我会学习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有信心完成这次“长征”体验活动。
古道一直沿着山沟上坡,山沟弯弯曲曲,小溪弯弯曲曲,古道也弯弯曲曲。古道边翠竹亭亭玉立,把路遮蔽得严严实实。路边和山坡上、小溪边,有粉色的小野花,红色的小野果,还有打着卷的厥草嫩芽。一片绿色丛林中,最耀眼的是印着“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字迹的旗帜,沿路每隔二十米左右,就有四面鲜艳的旗帜,分插在路边。血一样红的旗帜,在绿色中分外引人注目。那一面面飘扬的红色旗帜,是指路牌,是引路人,指引我们跟着红军的足迹,坚定信念,勇敢向前。
古道边,竹林里、野草下,偶尔可见房屋的地基、石磨、瓦片等,是以前的客栈、饭店的遗迹。解放前,解放初,穿风坳繁华依然,一年四季,商贾、行人,熙熙攘攘。工人们身背肩挑货物,汗流浃背,步履匆匆。有生意头脑的人,在官道边开一个豆花饭店,或者一个简陋的客栈,方便客人,也赚点小钱。解放后,赤桐公路修通,赤水河航道畅通,来往穿风坳的客商急剧减少。仁赤高速公路修通后,就鲜少有人走穿风坳古道了,沿途的客栈、饭店没有客人,纷纷关门走人。天长日久,房子倒塌了,只剩下地基,地基里长满了荒草。
路,没有人走,就不是路。最后,古道荒芜了,连那一米宽的丹霞石板路,也被野草侵袭,隐藏在荒野里。这条热闹繁荣了几百年的古道,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躲在深山人未知。
这条古道,不坎坷,但也不好走。雨,在下;风,在吹;汗,在流。雨后,石板路有点湿滑。领队叮嘱我们走红色的,不要走绿色。红色是丹霞石,绿色是石上青苔。同行的姐姐,一不小心就踩着青苔滑倒了,赶紧把她扶起来。这几段全是泥巴路,一踩就陷进去,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鞋子都沾满了红色的泥巴;那几段,就是小溪上的几个跳石墩,一踩,就不停摇晃,幸好,我们用竹拐杖作为支撑,还有同行老师在旁边守护着;这一段路,是在一块陡峭的石头上凿出几步梯子,只能放一双脚,比较危险,旁边的同行者,不管熟悉不熟悉,都会停下来,伸出手,牵一把,扶一下。
饭点已经到了,肚子在咕咕闹革命,可惜,没带干粮。同行的王长育老师,把自己带的面包,与我们分享。他笑呵呵地说:“一人一片面包,都可以坚持一个小时。”还有的老师,把自己带的水果,分给大家,以解燃眉之急。
音协的小帅哥、小美女为了鼓励我们,志愿当文艺宣传兵,一路走,一路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再渡赤水,你还是那样美。云上赤水,我是云终化成水。哦,爱上赤水,你我赤诚,赤诚相对……”一首首情真意切的歌谣,在长征路上响起,回荡在竹林里,飘飞在山涧里,激起了心底的浪花,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我们一边走,一边谈论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前有阻兵,后有追兵,天上有敌机轰炸,缺衣少食,每天急行军,还要与敌人战斗,每天都有伤亡。红军真是铁打的汉,千磨万击还坚劲!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新中国做奠基石。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而我们重走长征路,就是发扬传承长征精神,心中有信念,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不断挑战,不达目的不罢休!
中午12:30,团队中岁数最长——78岁高龄的袁必茂老师最后一批到达穿风坳,我们不约而同为他鼓掌祝贺!“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我们欢呼雀跃,欢喊声惊天动地!
站在穿风坳——陛诏至丙安盐茶古道的最高点环视,两边是高高的山峰,中间是一个狭窄的山坳。风,穿山而过,风,呼啸而来,夏天都有冬天的寒意,所以称为穿风坳。在山坳上,有一个石寨门,是清光绪年间修路时建的,全是用巨大的丹霞条石砌成,可惜岁月久长,石寨门已经塌陷了一半。红色的条石凌乱地散落在陛诏段的古道上,默默无言,见证了古道的繁华、沧桑。
站在穿风坳,一览众山小。这里,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分,幸好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穿风坳时,川军没有在此埋伏,不然,战斗将比青杠坡更激烈,伤亡更加惨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月!”风,呼呼地吹着;红旗,在风中哗哗飘扬;心潮,澎湃不已!
在穿风坳合影休息后,我们风雨兼程,原路返回。下午2:30,到古镇旁边的农家乐吃午饭,结束一天的长征之行。
“不忘初心,永跟党走——重走川黔仁岸古盐道丙安穿风坳长征路”采风活动圆满结束了,在我的心里,只是拉开活动的序幕。跟着红军先辈的足迹,迈开万里长征路的第一步,身心得到锻炼、洗礼、升华。“古道林中行古道,长征路上学长征”,未来的路上艰险多多,也学红军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