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一个特殊的清明节(散文)
今年的清明节很特殊,即使父亲、母亲在世时也不曾遇到过世上遭际了这么大一场灾难,全世界一场新冠肺炎病毒瘟疫大流行,迄今感染上的人已接近百万,我们足不出户在家封闭与外界隔离,已经两个多月了,全国的墓区陵园也全封闭了,若父母在天有灵,想也看得清明通透,只祈望保佑你们的儿女子孙平安康泰。
今年特殊,我们也都以特殊的方式纪念你们,现在电子网络可通天,那么多卫星在太空飞行,带去我们的心祭、带去我们的怀念、带去我们的心魂的叩拜吧!
我们今年不烧纸、不点香烛,那是犯忌讳的俗习,“纸船明烛照天烧”那是送瘟神啊;若什么时候疫情消了,再进陵园祭扫,我们就只献鲜花不烧纸,来个移风移俗,文明祭祀。
母亲一生通达明理,母亲一生信佛,但不迷信;母亲信守着“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人生信条,于30岁的青春年华就皈依了佛门。母亲皈依佛门,法号“印和”,她的授传师傅是汉口汉正街内的“苦炼静修寺”的住持“海修”禅师。妹妹小小年纪,跟在母亲身边,法号“妙心”,授传师傅是与母亲情同姊妹的“体空”大师。但母亲带着自己亲生女儿母女二人并未削发为尼,一生带发修行,只求脱离红尘。母亲出身望门淑女,大家闺秀,形象柔美,内心温婉,守理敬德,聪慧贤能,赢得佛家众多僧尼和居士的景仰。上自佛教会,下至居士林,师祖师太均以“嫂子”尊称,以示亲昵。佛门“嫂子”,几十年来,如阵阵清风,缕缕月光,吹拂照亮僧尼们的心灵,感悟着居士们修行的虔诚。佛门“嫂子”的美名美德传颂在武汉市佛教丛林中!
母亲身虽处佛门樊篱、清规戒律之中,但她本真的人性犹在,有着恬淡悠然的情怀,显示出这种诗意般的人生,至今回想起来,却很感人;深感母亲人性回归本真,这就是我的母亲于苦难中构筑的终古常新的人生天堂!我们永远怀念我们卓尔不群的通达母亲,今天于清明前夕撰著此文,母亲一定会欣然笑纳我们的心意。
也好,在川城的“仙鹤陵园”,父母的陵墓,一眼望过去不到50米,犹如隔了一道天河,只等每年的清明节相见一面,父亲,您不是喜欢吟诗填词吗?秦观的诗句送给您:“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您的盖棺之作《凤凰台上忆吹箫》母亲早就心领了!
《凤凰台上忆吹箫》
(癸亥暮春三月作“春思”书此)
春去春来,花开花谢,都来莫非闲愁。
怕惹相思起,懒做春游。
休向桃源问渡,迷去向,枉负渔舟。
归来处,凄凉满目,万事悠悠!
休休,此情不尽,纵梦绕高唐,也是浮沤。
似狂澜未挽,空费绸缪。
忍看蓬山远阻,难插翅,飞上层楼。
叵耐三生石上,缘薄浅,折翼中途。
千古恨,山盟海誓,尽付东流!
父亲晚年所思所作的一系列诗词,永远印证着父亲对母亲的心魂有千千结,堪称穿透灵魂的绝唱!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使父母情思复活,从别后,忆相逢,回回魂梦在清明,这也是让情怀抚慰灵魂的一次骨血图腾。
父亲,今年的清明节,我们不在“路上行”,我们也不“断魂”,我们也将清明节变为一个复活节,让我们的父母复活出来。你们传奇一生的图景画面太多了,这里只略现一二:
其实,母亲从年轻时信佛,是从十七岁嫁入尹万顺的长子那天起,她就走进了一个佛门之家,由祖母在楼上设置一座“观音堂”开始,尔后姑子信佛终身不嫁,于是姑嫂、婆媳形成一个信佛链。记得姑子受祖母信佛的影响,矢志不嫁,成年之后与母亲亦步亦趋、形影不离。后来由父亲想出心思,颇觉屋后隔塘那边的蔡家坡有“桃园”之蕴,于是专心至“观陂塘”正对面的蔡家坡去考查了一番。发现有十几户人家安居在岭东坡下,正中间有一处废址院落,是城内汪源兴酱园铺早年曾购置的一个风水地。父亲您为了这矢志独身的亲妹子安处宜居,与祖父母商议后,花重金买下了这座废院落的契约。随后精工整理打造成了一个幽静的斋供佛堂,正堂只供一座白瓷观音立像佛,不奉其它神像,似乎与祖母在楼上的观音堂遥相呼应。后来您将自己的妹子安置进去礼佛修道,叫带发修行,这里不同于尼姑庵。祖母和母亲见这里幽静、风水宜人,也十分满意。
父亲您那时想到城内有座“清静堂”,于是在观陂塘边买了这栋屋,为使姑子在这里有安身立命之地,不致于清寂孤苦,您给它取名曰“普惠堂”。母亲常来常往,与姑子一道,在这荷塘香远益清的“普惠堂”,始结佛缘。母亲十分擅长打理内务、布置环境。母亲常带木工、泥瓦工去修葺院落一些精致小景。在前后院都铺了青砖小道,后院小道两旁是菜地,且夹有细竹、桃李果木;前院母亲不叫种菜,叫人弄些山石,打造成假山一类景观,并添植常青灌木和花卉,还特意在小道旁架有石桌石凳,后来在临“观陂塘”一面,做成了篱笆柴门,柴门正中的雨蓬下有块黑底金字小匾,记得“普惠堂”三个字是父亲您特意手书。挂匾那天,您一时兴起,叫泥工和木工干了两件极有诗情画意的小工程:一是在前院的树丛中修筑了一个上三步台阶的小茅亭,您将此亭命作“五柳亭”,我后来也未见四周有五株柳;长大以后才知父亲一向崇拜陶渊明,随兴拈来,以附清雅,给人一种幽美、恬静的感觉。晚风中,“观陂塘”蛙声一片,荷塘上升起的流萤的闪光,星星点点、明明灭灭、如诗如梦,至今想来,历历在目,还真像复活了似的。
下面再来忆忆母亲的动态画面吧,母亲在湖南长沙潇湘岳麓两年多的日子里,只有20多岁的青春年华,闪射出了人生瑰丽火花。母亲携儿子横渡八百里洞庭找到去长沙做生意的父亲,父亲您很不该瞒着母亲在长沙纳一妾,但我们的母亲仍以包容善良之心,息事宁人地接受了我喊的那位娘。母亲和娘,那年那月那日,都被请到湖广会馆场子中间的八仙桌旁就坐,桌上摆满了茶点瓜子。我和娘似乎有缘,自母亲叫我喊当时只有十七岁的娘后,我便一个劲地喊得娘对我笑。
父亲您毕竟是读了很多书的人,深知女人心理奥妙,总觉娶了两房人对母亲亏欠太多,心存疚愧,于是委托其友在风景如画的水陆洲,租赁了一栋小别墅,算是对母亲心灵的一点弥补。母亲听后也欣然,并征得娘的赞同,暂时和娘在长沙市中心的西泰岭公寓分离。于是,母亲带着我,迁居进了水陆洲的小别墅,这是我至今难忘的一段美丽的童年生活。母亲在水陆洲的日子,精心地梳理她的生活。父亲特地将西泰岭的女佣带进水陆洲,留在母亲身边帮助打点家务。母亲总是不断地提醒父亲:一不要耽误生意;二不要冷落了西泰岭的娘。在长沙两年多的日子,过了两个年。前一个年是在水陆洲过的;后一个年是在西泰岭过的。我印象极深的就是这两个年都下了大雪。母亲和娘共同筹办的年货、室内布置装点、餐具菜肴等,都充满了湘鄂情。娘牵引着我回娘家白沙井,我记忆中有多次,最深刻的一次是父亲您和母亲都去了。娘自幼父母早逝,靠一个哥哥带大。父亲做生意路过此处,认识她时,娘只有十七岁。这次都到白沙井来,是事先说好了的,主要是由母亲来讲明将要带娘回老家去的事。
父亲,莫看您肚子里读了很多书,满腹经纶,其实您一辈子精不过我们的母亲。母亲待回川城将娘安顿好了以后,早与汉口的“苦炼静修寺”联系好了,直到母亲在姑子的清静佛堂作了秘密出走的安排,并将我托付给了娘抚养成人,然后在一天清晨搭载一木船驶向了汉口。后来家中祖母和父亲您得知母亲带着小女儿,下汉口去均不是去敬佛观光的,而是弃家皈依,才恍然醒悟。祖母失声痛哭、捶胸顿足,并敦促你立马下汉口去请回这个贤慧儿媳。您这才星夜赶至汉口汉正街永宁一巷“苦炼静修寺”内,找到住持海修老禅师,跪地不起,磕头要人,但您得到的当时只有海修禅师闭目合十的声音:“阿弥陀佛!……”
父亲您记得吗?据说您当时痛不欲生,滚爬在大殿释迦牟尼佛前,抓地求佛放人;但冥冥中给您的回音,只有大殿柱子上的“佛堂重地,请勿喧哗”!当您见母亲敲响佛殿钟鼓时,您知已无望挽回,仰天长啸一声昏倒在韦托佛前。……
难怪您后来在晚年写的系列诗词《龙山氏词稿别裁集》中,透出了深深的那种眷恋趋向痴迷之情。我读到您的首篇:
清平乐
1976年秋
仙乡路断,
人在尘埃岸。
苦海茫茫长夜漫,
竟似云边孤雁。
悟凡悟圣难成,
老来独念仙卿。
回首归期已误,
凄凉怕有蝉声。
现在不怕有蝉声了吧,现在倒是我们身处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心中仍存余悸。今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中,我们能用一种复活的语言,捕捉到你们再生的意象,使文字可以将我们内心的感受,凝聚成你们形神的光斑,让我们深深地膜拜我们心中永远怀念的父亲母亲!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