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记忆中的野菜(散文)
记忆中的野菜,现在多半很难见到了。
小时的我是在老家农村长大的,闲时常去地里割草。那时农村的孩子对于割草是不陌生的。时间长了,也就认识了许多的野菜,像:马凤菜、荠荠菜、灰灰菜、面条子稞、银银菜、薄薄丁等等。马凤菜即是马齿苋,历代的本草书中对马齿苋是这么描述的:“马齿苋,又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马齿苋能得造化之青眼,把五行都占全了,它的作用自然不可小看。而薄薄丁,可能大家对它很陌生的,其实就是蒲公英,老家人的叫法。这些野菜那时候可没少吃的,一般蒸着吃,很好吃的,也吃过荠荠菜做馅的饺子,《诗经》里有“甘之如荠”之句。有的是下在咸汤里调味,也有的凉拌,算是纯天然食品了。
也许,在当时以为常见,所以也不觉得难得了。有些东西就是这样,越是不易见的,越是很贵的。其实,至于野菜之类的,农村人是不稀罕的。不过,在今天城市里的餐馆酒店里,一盘野菜价格往往是不菲的。没办法,换换地方,身份也就上去了,这就是所谓的位置决定价值了。我想,现在吃野菜与原来比,感觉可能多少有点不一样吧,当时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如今却是换换口味。平日了大鱼大肉吃腻了,追求的是一种另类的时尚了。生活好了,对于吃也讲究了,也是与时俱进罢。
我想,我们的父辈也许对于昨日的野菜,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素。吃过苦的人,挨过饿的人,对野菜会是难以忘怀的。为了生存,他们别无选择,活着,就是生命的延续。常言道:“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说实话,我有时对于父亲的节衣缩食,感到不解。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多少也明白些其中的原委。父亲是经历过磨难的人。在最为艰苦的时候,家里却是一贫如洗。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读书时,没有吃的,只能要饭了。读山东单县师范时,八九十里地都是跑着去,跑着来。去时只背着一袋子黑窝窝头,往往等不到吃完,窝头就长了醭,起了毛。虽说如此,可他的学习却是数一数二的。每每听父亲回忆往事,惭愧之心,油然而生。唉,我的条件与父辈们比强了不知多少倍,学业却让人羞于提起。当时,父亲常说,人穷志不短,学习得争囊气。今天想来,令我不胜吁欤。
说真的,许多野菜吃起来会有点苦、有点涩。不过,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呢?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吃了,就是没有吃过苦。我看是有道理的。小时候多少吃点苦也是对自己的磨励,对自己的锻炼。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有人说过,没有受过悲哀洗礼的人,反而是世界挺不幸的人。当然,凡事需要一个度的,并不是一味的去那样做,也不能走极端了。
如今,记忆中的野菜虽然远离了,但在梦中却挥之不去。岁月荏苒,朴实无华的它们好像依然默默地扎根在故乡的那片热土,顽强的生长着,一如童年的我们那样,天真无邪,阳光灿烂。
2020.3.26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