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我的舅父卖油茶(散文)
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不变的只有记忆最深处的味道,那香喷喷、稠糊糊、甜滋滋、热腾腾的油茶,牢牢地驻扎在我的脑海里。它胜过玉液琼浆,它不输满汉全席。它那浓浓的乡愁味,镌刻在骨头上;它那深深的骨肉情,融化在血液里。那种情、那份爱,就如同那碗油茶一样,沁入肺腑,暖人脾胃。我记忆中的油茶来自舅父之手,舅父卖油茶的惊险历史就像引人入胜的连环画一样,一页一页地在我的眼前翻过,勾起了对舅父的深情回忆。
我的舅父家住在陶村,退伍证上的名字是陶光亮。因为我的父亲去世早,我的舅舅对我弥补了缺失的父爱,待我比他的儿子还亲,因此我就将舅舅叫成了舅父。舅父有两个姐姐,他的大姐就是我唯一的亲姨,他的二姐就是我的母亲。我外婆这个独生女的父亲曾经当过清宫中的御厨,专门负责熬制羹汤,尤其对做武陟油茶身怀绝技。我的外婆深得家父秘传,后来就将技艺传给了我的舅舅和我的母亲。我的外婆重男轻女,为了确保独生儿子以后的独门生意,她只将宫廷秘方传给了儿子,教给我母亲的仅仅是一般的做法。
据舅父对我的传说,武陟油茶为河南省武陟县的地方特产,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吃,因产自武陟县而得名。它名为茶,实际是粥,味道浓郁、浓而不腻、芳香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具有益肝、健胃、润肺、补肾、提神生津、强身益寿等功能。秦朝称之为甘缪膏汤,西汉称之为膏汤积壳茶,东汉才称之为油茶,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厚重历史。
武陟油茶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时刘邦受伤于武德县(今武陟县),住在姓吕的家里。吕某以膏汤积壳茶食之,三个月后刘邦伤愈。刘邦有诗云:“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刘邦即位后,在长安思食膏汤不得,即召吕某入宫,封为五品油茶大师,封油茶为御膳。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南阳起兵反王莽,屡战屡败,被王莽的新军撵得到处乱窜。就在新朝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这一天傍晚,刘秀和他的谋士祭遵又饥又渴,逃到了五十多岁的怀县(今武陟县)董永家中。董永紧急中做了一锅油茶救助刘秀和祭遵。正在煮熬,饥不择食的刘秀等不及了,拿过勺子尝了一口,连声叫好,不等往碗里盛,就着勺子就喝了起来。董永家里就这一把勺,也不好意思从刘秀手中夺,只好拿碗代勺,给刘秀和祭遵盛了两碗放到桌上。他们二人一见,就象几百年没吃过饭似的,狼吞虎咽地“呼噜”起来,眨眼功夫就把锅里刮得一点不剩。就这样,刘秀还嫌没吃够,把碗和勺也舔了个一干二净。
夜已深了,祭遵催着刘秀赶快离去,刘秀舍不得动身,仍不断地吧叽着嘴,上下舔着嘴唇,回味着刚才吃过的这顿永生难忘的美味佳肴。不禁赞道:“汤里有油,饮之为茶,世上绝品,名曰油茶。油茶,油茶,真香,真好!”刘秀喝油茶上了瘾,当皇帝后,每天早餐必喝油茶。御厨根据刘秀的口味又开发出了甘甜解渴、稀而不寡的甜味油茶,营养滋补、味感醇厚的五仁油茶,香气馥郁、浓而不腻的三珍油茶等十几个品种,深得刘秀喜爱。
两千年来,每到正月十三日这天下午,武陟县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炒制两三斤油茶粉,一直喝到正月十五晚上,庆贺三天,以表示纪念。为了防止有人破坏这个民俗,就流传了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唯有正月十三下午炒制的油茶粉特别好吃,风味独特。换换时间炒制的都比它不上。”另一种说法是“炒三不炒四,炒四秃儿子。”意思是说十三这天炒的油茶最好,迟一天炒就对后代不利。如此一来,这个民俗就没人敢违犯了。
清朝雍正元年,皇帝胤禛为治黄河水患,亲临武陟监工筑坝,在河堤上小吃摊喝到了武陟油茶。他感到清香可口,胜过山珍海味,随口吟道:“武陟油茶美胜酥,京城繁华寻却无,奈何小哉肉布袋,难装足意一大壶。”他临回京前,对知县下令:“县里可设油茶馆,以飨往来百官。”知县吴世禄遵旨而行,在县城设了多处油茶馆,接待往来百官,每年还特做油茶粉向皇上进贡。武陟油茶因雍正皇帝赞誉而成了全国官场的时尚饮品,从此名扬天下。油茶生意的兴隆,使得武陟城里经营油茶生意的店铺与摊贩日益增多,小小一个县城,很快就容纳不了太多做同一种生意的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人就远走他乡,另寻出路,这就使得武陟油茶遍布各地,因而成为一种全国性的风味食品。
在旧社会的灾荒年景,武陟人以卖油茶作为谋生之道,遍布全国。他们身挎油茶铜壶,走南闯北,在北京、天津,西安、宝鸡、三原、铜川、兰州等地沿街叫卖。武陟油茶以其充饥解渴、营养丰富和味美价廉的特色,不仅成为广大劳苦大众的饮食,而且也成为了上层人士的美味。
说武陟油茶是茶,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粥,吃起来香而不腻,美味可口,是用炒面做成,内有香油、花生米、芝麻、核桃仁等。因是一种乳状稀汁,状似浓茶,所以得名“油茶”。建国后,武陟油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传统风味食品更加焕发了青春的光彩。1958年,国家还在武陟挑选了两位油茶名师到人民大会堂传艺授徒。全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北方的许多城市都开设了"武陟油茶馆",以满足人民群众喜食的需要。随着传统工艺的改造和制作技术的提高,近年来,油茶还制成了方便食品,在全国很多超市,都可以买到袋装的武陟油茶粉。武陟油茶还远销港澳及东南亚,甚至在西欧、美洲也有它的身影,历史美名更加远扬。
武陟油茶的主料是:精面粉5千克,花生米1.5千克,核桃仁、杏仁500克,玉米淀粉1千克,黑芝麻1千克,盐500克。配料是:怀参、糯米、松子仁、葵花仁、黄豆和香料粉(大小茴香、花椒、丁香、良姜、肉桂、草果、陈皮、枇杷、砂仁、蔻仁等24种高级香料共100克),上等芝麻油600克,花生油150克。
制作方法是:1、将面粉、玉米粉上笼蒸约40分钟,摊开晾凉,把结块的疙瘩捏散过筛;将芝麻过筛后炒成深黄色,再碾碎;将花生米用花生油炸焦,捞出晾凉去皮,压成形如黄豆粒的粒子;将核桃仁、杏仁碾成形如绿豆的小粒。2、将锅放火上,倒入面粉用小火炒出香味,再分三次加入芝麻油炒上色后,将花生米、芝麻、核桃仁、杏仁、盐、香料粉一起加入,继续炒拌几分钟后出锅,即可成为可食用的油茶面。3、食时可分冲食、煮食。冲食时,须先将油茶面用少量温开水搅拌成糊,再用滚开水冲入,顺着一个方向搅成稀糊,即可食用,一般50克油茶面可对热水400克。煮食时,先将油茶面用少量凉水搅成糊,再将糊搅入适量的开水内煮一滚即成。煮食时要讲究火候,火过大,就会滚成稀汤,这里面很有诀窍。将油茶灌入包着棉被的铜壶之前,必须用滚开水灌入空壶,反复冲涮,将空壶内的温度预热到和油茶同样的温度,这样装入油茶才能保持品质。挎着铜壶走动时,要讲究步法,不能让铜壶乱晃动,否则壶内油茶就会泻成稀水。做油茶和卖油茶是一个专门职业,有其独特的工艺技术。
我的舅父对我说,武陟油茶也分三等九级:有香甜可口、津津有味的普品;也有唇齿留香、沁人心脾的精品;更有香飘四溢、回味无穷的绝品。按照公开的配料与做法制作出来的是普品;根据家传秘法制作出来的是精品;遵照宫廷秘方制作出来的才是绝品。仅以花生米举例:普品中的花生米是整粒煮熟;精品中的花生米煮成清脆,除去红皮,分为两瓣白仁;绝品中的花生米先用秘方香料泡涨,再用绝密香料卤成清脆,烘干后一粒破成四五瓣备用。至于其它各种物料,各有各的奥妙。面粉、芝麻、核桃仁等使用什么火候炒到什么程度最香?二十四种高级香料怎样配伍最佳?杏仁怎样炮制才能散发清香……这些都是工艺绝密,自家生意的保障,是不会轻易传给别人的。
以此看来,我母亲做的油茶虽说在四里八乡比较出名,但还跳不出“精品”的范畴,唯有我舅父做的油茶才能戴上“绝品”的桂冠。
我的母亲喜欢做油茶,我小时候最爱看母亲做油茶的过程。母亲将面粉倒入锅里,分三次加入芝麻油文火翻炒,锅铲在铁锅里龙飞凤舞,吟唱出节奏明快的诗赋歌谣。炒油茶,把握火候是关键,这可是技术活儿。母亲观察着火候,火大了,翻炒的力度就加大,让面粉均匀受热;火小了,锅铲就逐渐文静起来,不急不缓,慢条斯理。母亲简直就是艺术家,熟练地指挥着锅铲,边炒边仔细观察,待面粉渐渐泛黄,且呈现均匀的色泽,母亲就将花生米、芝麻、核桃仁、杏仁、盐、香料粉等配料一起快速加入,继续翻炒,搅拌均匀,使得炒面与配料亲密融合,色泽更深更亮,浓郁的香味霎时就飘满了厨房。母亲麻利地舀水倒入锅里,只听“刺啦”一声,雾气蒸腾,香飘袅袅,鲜美气味,直钻鼻孔,沁入心脾,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火苗狂歌劲舞,锅里沸腾翻滚。火苗逐渐减弱,微火慢熬,单等油茶最粘稠的一刹那,色香味俱全的油茶便可以出锅了,那扑鼻的香气就会随着铁锅上升腾的袅袅白气逐渐盈满整个厨房。一家人围坐在饭桌边,一人一碗,啧啧有声,享用母亲精心制作出来的人间美味,绵软丝滑的鲜香流转在舌尖,唤醒味蕾,一碗不够,两碗不饱。那热腾腾、暖融融穿肠而过的感觉,让人浑身的每个毛孔都是那么地舒畅。
母亲经常会多炒一些油茶粉放起来,吃时特别方便,挖一勺,紧急时开水一冲即好;闲暇时煮熬一下更好,将油茶粉用清水拌成糊状,等水开了再倒进锅里,小火细熬,一锅香喷喷的油茶就做好了,再搭配上馒头或者玉米面窝头,那就是一顿让人唇齿留香的美餐了。小时候,喝一碗热热闹闹、香润浓稠的油茶是我的味蕾的第一选择。上学前喝一碗油茶,饱暖欢畅;放学回家,喝一碗油茶,舒服解乏。那独有的香味儿深锁在记忆深处,慰藉心灵,滋养生命的根须,一辈子也不会遗忘。我爱喝母亲做的油茶,那是母亲的独特风味。一顿又一顿地吃着,一碗又一碗地喝着,细品慢咽,唇齿间流转出了浓情馨香、幸福甜美的味道,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荡漾。
我的舅父卖油茶,当我喝了舅父的油茶之后,立即感觉舅父做的油茶比母亲做的油茶更是鲜美至极,好上加好!舅父把家家都会做的油茶升华成家家的老人小孩赶集都来争相抢喝,并且限量出售,每天只卖一壶,摊子的前面总是挤满了食客排队等候,充分证明了他的手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舅父只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炒制油茶粉,连舅母也不准在跟前,生怕女人家嘴不严泄露了他的秘方绝技。
记得我刚上小学一年级,舅父在集市上卖油茶。他天不亮就要起来,用的是煤火灶,不论刮风下雨,都要准时起床,先把油茶做好,再装进铜壶,然后用保温棉被套好,用一个木轮小推车推到集市的摊位上。他每天准时开摊,摆小桌子,放长板凳,用的是那种老式的白色蓝边陶瓷碗,口不小,但碗底不深。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那个造型独特的大铜壶了,质地看起来很金贵,足有半米高,隐隐泛出几分穿越远古而来的肃穆的光芒。壶身两侧攀附着的两条龙好似蛟龙出海,栩栩如生。一龙为扶手,一龙则为漂亮的壶嘴,每当舅父熟练地将巨大的铜壶扳倒,右手握着扶手,左手执碗,从超级长的壶嘴里倒出滚烫的油茶时,壶嘴的龙口大开,龙头上的璎珞乱颤,配上舅父戏剧式的动作和唱歌般的吆喝:“这碗油茶真营养,胜过御膳和琼浆,老人喝了能长寿,小孩喝了身体壮”,颇有艺术大家的风范。在那一缕缕的热气中,那诱人垂涎三尺的油茶沁入肺腑的馨香瞬间弥漫开来。等到一碗油茶快要倒满的时候,舅父会熟练地略抖一下壶身,再将铜壶缓缓放下,长长的壶嘴儿竟能汤水不漏。每次我都会痴痴地看着,张着小嘴儿含着食指看到发呆。好多好多年里,我的心眼儿里一直在琢磨着其中的奥妙,总觉得那里面一定蕴藏着一个天大的机密。
舅父那时四十多岁的年纪,瘦高精壮,相貌堂堂,满脸带笑,语音豪爽,手脚麻利,爱说好唱。他一见到我,二话不说,总是用围裙擦一下手,先端给我一碗热腾腾的油茶,再递给我两根金灿灿的油条,醇香四溢的气味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坐到简陋的长条板凳上,右手握着小勺子,左手抓着一根油条,吃一口油条,喝一口油茶,津津有味地享受着佳肴美味,咀嚼着花生、杏仁脆脆的口感,品尝着芝麻、桂花的钻心香味,喝着真是过瘾,喝完还舍不得作罢,竟连沾在碗上的余羹,也要舔之以尽,那跳荡在舌尖上的滋味儿直到今天也记忆犹新,经常萦绕在我欢天喜地的美梦里。
舅父卖的油茶和油条是一对经典的黄金搭档。就像舅父在叫卖时所唱的自编戏词:“左右手如同是油茶油条,缺一样少一个味道不好,喝油茶离不开吃根油条,喝琼浆配佳肴长生不老。”在舅父这里,我不仅仅得到了味觉的感受,更是获得了一种艺术的享受。
外酥里嫩的油条,表面上金灿灿的,光是看上去就让人口水直流,把冒着热气的油条揪成段泡到油茶里,吃下去的不仅是暖心的食物,更是一种温馨的情调。
您若爱喝油茶,就请按照我的文章里的配方与工艺自己制作,虽说做不出绝品,但做出来绝对比买的安全美味。
我讲究写文章要让读者“开卷有益”,读后有所收获,否则就是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因此,我在文中详细写明了武陟油茶以及油条的配方与做法,以期对读者有所用处。
您若爱喝油茶,就请按照我的文章里的配方与工艺自己制作,虽说做不出绝品,但做出来绝对比买的安全美味。
我讲究写文章要让读者“开卷有益”,读后有所收获,否则就是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因此,我在文中详细写明了武陟油茶以及油条的配方与做法,以期对读者有所用处。
相见恨晚擦泪眼,携手并肩向前进。
相隔千里心相连,互相鼓励向前进。
您若爱喝油茶,就请按照我的文章里的配方与工艺自己制作,虽说做不出绝品,但做出来绝对比买的安全美味。
我讲究写文章要让读者“开卷有益”,读后有所收获,否则就是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因此,我在文中详细写明了武陟油茶以及油条的配方与做法,以期对读者有所用处。
一一江山得君逢幸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