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丹寨的雾(散文)

精品 【星月】丹寨的雾(散文)


作者:蔡东武 布衣,10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86发表时间:2020-04-17 15:22:08


   丹寨是块纯洁处女地,在黔东南州十六个县市中,空气纯净指数最高。四季十二个月,至少有七八个月被浓雾笼罩。早春开始,整天毛雨纷纷,浓雾缠绕,山峦、河流、田野、房屋每一个细缝都透着雾丝,感觉四周都是丝线缠绕,让人身体发霉。可别恼,海拔高、青山高、树林密导致的雾,让人骨头酥麻、草木酥麻、庄稼酥麻、感觉酥麻。陌生眼睛惊异,这种雾特别丰满,明丽,让人动情。
   秋天的雾,是云上丹寨的象征。
   清晨,启明星刚刚隐去,东方鱼肚白姗姗登台,天空一片湛蓝。粉红曦光微露,高原姑娘从九天飘然而至。洁白、浓郁似少妇乳汁般的云雾静静缭绕座座山峦腰肢,淡绿、墨绿色山峰尖顶虔诚地直视蓝天,腰肢以下偶现青翠,郁郁葱葱。从下至上,绿色、洁白、青翠、湛蓝四色分层错落,将旷野装扮得亦真亦幻,恍惚天堂。九月秋风是母亲,温柔漫步,衣袂带动湿润空气,朝北方轻轻移动;云雾姑娘跟随母亲,慢漫婀娜身姿,白色腰带随着漫动,仿佛灵巧裁缝,乳白、青绿相杂衣裳魔幻般变化,让姑娘身形千变万化,多彩多姿。在白色浓淡衣袂缭绕中,青瓦白脊的吊脚木楼、石头台阶、沟谷河流偶现轮廓。蓦然,一缕炊烟袅袅上升,融会进云雾,瞬间幻化作白云,成为姑娘裙裾的一缕丝线。张养浩散曲“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形容此景,实为绝唱。
   天灵地母玉手拂过,粉红曦光渐渐变成绯红,道道金光从地平线下直冲蓝天,白云姑娘翩翩煸情,乳汁般裙裾变薄、变轻,依依不舍朝高天慢慢飘去;晨雾姐姐素衣渐渐变红,变淡,弥漫开来,将高原身躯朦胧得模糊不清,构成真正仙境。当火球从东方悄悄探出头来,上半脸金灿灿,下半脸还被山尖挡住,那上半脸万道霞光,恰似七仙女纺织的锦绣,“唰”一声抖开来,丝线缕缕,笔直地染红着天空。高原姑娘上半身粉红、灿红、绯红交错,下半身依然浅白、乳白、洁白,确实实红妆素裹,烟云朦胧,亦真亦幻。云雾下,古树遮天蔽日,小树亭亭玉立,青翠连绵,茫茫苍苍。道路两旁,叽叽喳喳的喜鹊在古树枝头和屋檐上往返欢鸣;燕子煽动着剪刀似的翅膀,斜飞于低空;竹鸡、斑鸠于林下觅食,或草丛中咕咕寻偶;锦鸡于草坡翩翩起舞,卖弄着美丽。
   云上丹寨,令人陶醉。
   春天的雾,是茶叶的天堂
   丹寨的春天,雾浓密、轻盈、飘荡。站立龙泉山顶,看不清下面百余米的道教庙、佛教庙,一切笼罩在乳白色之中。渐渐,东方白雾染上粉红、淡红,慢慢变成了绯红。远望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一团雾,真是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眼睛朝县城方向望,忽明忽暗,亦真亦幻,或厚或薄或白或红的浓雾隔断了眼睛与红尘的联系,高屋楼宇,如水的车辆,拥挤的行人,一切都不复存在,连人们行走时摇荡出去的手臂也消失在迷茫之中了。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周围团团浓雾更红更亮了,越来越稀,越来越薄,渐渐看清有一高峰婷婷玉立于红雾之中,那就是飞凤山。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穿透而过造成的奇观。突然,阳光将浓雾变成了小雨,雨雾朦朦里,杜鹃花深红淡化为粉红,股股红色灵动,恰似朝霞映照于晨露,淡红、粉红变幻,山坡恍惚天堂。“梨花一枝春带雨”,花瓣沾满水珠,晶莹剔透,好像天使的秋波。花瓣更加鲜艳,滋润,可爱。闭上眼,做个深呼吸,水汽氤氲着花的芬芳,犹如飘动的琼浆,甜至心窝。雾气、花香、阳光、感觉组合为梦幻般彩色雾帘,像轻纱,像烟岚,像云彩,挂在树上,绕在山脊,漫在小路上,藏在草丛中。一会儿像奔涌的海潮,一会儿像白鸥在翻飞。霞烟阵阵,浮去飘来,一切的一切,变得朦朦胧胧的了。顷刻间,这乳白色的轻霭,化成小小的水滴。洒在路面上,洒在树丛中,洒在人头脸上。轻轻的,腻腻的,有点潮湿。人们吸进这带有杜鹃花药香味儿的气息,觉得有点微醺。
   雾气升腾,隐隐约约,身穿锦鸡服、百鸟衣、腊染短裙的姑娘仿佛大山音符,点缀在碧绿茶山中。茶叶为她们画眉,露珠清澄她们双眸,茶花香缭绕她们细嫩的鼻翼,山茶花绽放她们朱唇。笑语盈盈,紫色的雾纱轻挂在面容;茶园的嫩芽在纤细的指尖折弯了腰,村姑的美貌,只有茶叶知道,纷纷亲吻温柔香酥的指肌,欢快的跳入背后的竹蒌。采茶姑娘舒展喉咙清歌一曲:“茶山清,茶山明,又是一年清明景,采花姑娘茶山行。”这边歌声荡漾开来,那边回应:“百花开放好春光,采茶姑娘满山岗。手提着篮儿将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采到东来采到西,采茶姑娘笑眯眯。茶树发芽青又青,一棵嫩芽一颗心。轻轻摘来轻轻采,片片采来片片新。采满一筐又一筐,山前山后歌声响。”有时独唱,有时合奏,眼在茶园里飞,指在茶枝上飘,一叶叶细芽飞入蒌中,霎时间,茶蒌中的绿满了、溢了。面对青山、绿水、茶山、茶香,杜牧作诗:“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柳村穿窈窕,松涧渡喧豗。等级云峰峻,宽平洞府开。拂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泉嫩黄金涌,牙香紫璧裁。”此诗用来比喻丹寨富硒茶山碧绿泱泱,精妙。
   常年的浓雾笼罩,让茶叶鲜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脂多糖、维生素含量丰富,成为茶类中精品。丹寨的富硒茶誉满海内外,定单销售,卖到上海,每公斤千元。
   雾多情,人多情
   去年四月中旬一天,美国、加拿大、奥大利亚五位世界级科幻作家来到丹寨采风,在送陇村采风结束,浓雾弥漫,毛毛细雨,悄悄无声地飘落着,像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千万条细丝,荡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的轻纱,披上了黑油油田野。雨丝、雾丝密密斜斜的飘在空中,天地笼罩了一层薄雾。竹林飘荡在空中,木楼亦真亦幻,人在雾韵里飘摇……木楼内,穿着百鸟衣的村姑左右各四位,端着土钵,小土碗,站立凳子上,用最高档的硒米酒向客人敬高山流水,那是苗家待客礼仪的极致。一边敬酒一边唱:“昨夜做梦放水牛,今天客来到木楼。全家迎出开笑脸,米酒喷香似水流。”“起头唱歌尾难留,今天唱歌口难收,主家客人共歌唱,唱完这段另开头。”歌声伴随深情厚意,流入客人嘴里,甜到心窝。三两轮米酒入肚,浑身软绵绵,四肢百骸犹如水银在流动,脚步轻飘飘,大脑轻飘飘。歌声如丝,歌声如雾,朦胧了眼,朦胧了心,朦胧了情。雾飘摇,雨飘摇,人飘摇,情飘摇。雨雾成了留客的情感线,天醉了,地醉了,雾醉了,不醉的什么也没有了。
   排调、雅灰是典型的原始森林覆盖山区,土质灰黑,富含卤素。雾多,雾净,长年雨雾滴落,过滤、沉淀为纯天然泉水,因而韭菜相当茂盛。在腐质土极厚的河岸、溪边、沙土畦、山野到处野生着韭菜,也不知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种子,天种的,地长的,野野地在深山老林子里,难见日光的地头,长得极其旺相。野韭菜,有一指宽,两柞长,一株就是一笼,一笼往往一大把,进了上品的野韭菜地,蹴下身子用镰刀直割,一时就能得一背篓。韭菜花开了,走在河岸溪边林下路旁,韭菜高高地挑出了一根根碧绿的苔茎,顶端的小白花儿一簇一簇,开得碎银似的,未开的小花苞状如鸡心,米粒大的花骨躲在半透明的青衣里面,窥帘少女般娇羞可爱。白的小花和翠的细叶,在野风里款款摇曳着,清素雅致,真有兰的风采。
   排调、雅灰韭菜长而大,碧绿,脆生生,口感十分舒服。用排调、雅灰的泉水煮韭菜,脆而味甘,过口留香,第二天、第三天清香味依然萦绕口腔,令人爽心快慰。宋代诗人陈舜道赞美韭菜,作《春日田园杂兴十首》:“春来非是爱吟诗,诗是田园乘兴时。得瑕分畦秧韭菜,趁晴樊圃树棠梨。山烟青笠等闲去,沙地鸟犍和醉骑。一片野情羁不住,春来非是爱吟诗。”看到韭菜,梁启超也诗兴大发:“韭菜花开心一枝,花正黄时叶正肥。愿郎摘花连叶摘,到死心头不肯离。”
   很多外人来到排调、雅灰,吃到了韭菜,总要带一些回去。奇怪,带到外面的韭菜,吃起来没了在当地吃的味道。后来人们才晓得,要用当地的水煮当地的韭菜才正味。后来,执着的人们,带上韭菜的同时,还要带上几桶原生态矿泉水。真正“自此一家,别无分店”。
   二十多年前,刚踏上讲台、发表了几首歪诗的楞头青年,独自一人去雅灰采风,吃饭时分,来到一农家木楼,恰巧主人什么也没有,只有刚摘到的韭菜。于是清水煮韭菜,味道香遍了整个寨子。青年问:“这菜名称叫什么?”村姑答:“韭菜一汤。”青年恍然大悟:原来有个如此精妙、美如村姑的名字!山里,乡村,原野有学问。这做文字游戏,也得有个性,有原生态味道。回返路上,韭菜味道芳香荡漾,大脑流出一首歪诗:“我愿意,去乡村田园,约会小桥流水,追逐清风明月,在碧绿里漫步,拜访摘韭菜的纯情村姑。面对相识的或陌生的韭菜,就在此时,因艺术的重组,整合出一桌子清淡的韭菜一汤。”心灵必须要沉静下来,正视到一个弄文字心胸的狭窄和贫瘠。甚至连最丰富的想像力,也开始卑微地消散。面对青绿四射的韭菜艺术,有多少双艺术的眼睛被轻易地俘获呢。
   冬天的丹寨,天地间笼罩在灰蒙蒙浓雾中,近处的野草、树木,远处的山峦、房子,都在浓雾中时隐时现。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有时只能听见他们杂乱的、时断时续的脚步声,只能在靠近的一瞬间,才能看清楚他们的面孔,待转身再看时,他们的背影仿佛进入了虚无缥缈的“仙境”之中……走在宽阔的路上,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给大地急匆匆的织了一条薄薄的纱毯,还没来得及绣花,就迫不及待的给大地铺上,让人们欣赏。远处的山朦朦胧胧的,隐约只看见一点影子,雾衬着山,恐怕画家都不能描绘出这一画面呢!
   去年深冬一天,两位女扶贫干部和一位司机前往牛角山一个小山村送惠民政策。在一个三岔路口,车坏了,手机没有信号。此时,牛角山弥漫着铺天盖地的浓雾,仿佛是一幅硕大的写意画,从天际垂下,使得竹海似隐似现,泉水似凝似流。真正是“雾锁山头山锁雾”的浓雾,使人喘不过气来,能见度不足两三米。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突然,雾里传来阵阵牛叫声,他们朝声音追过去,一位农妇在放牛。带头女干部说明情况,村妇领着他们翻过一座山梁,来到一个自然寨。农妇家,妇女倒茶水,还给打来盐巴水烫脚,然后叫丈夫去五六里外的村委会报告。
   虽然浓雾弥漫,沐浴着热茶和盐巴水,扶贫干部温馨阵阵。不久,在村干帮助下,车修好,事情办妥了。回返时,让人乏味的浓雾渐渐稀疏,变淡,似隐似现,给人以神秘感觉,以宁静而雅致舒心,一篇《浓雾中的深情》散文喷薄而出,发在该县“精准扶贫网”上。
   雾,在诗人笔下,有时成为点染灵犀的丝线。李峤的《雾》:“曹公迷楚泽,汉帝出平城。涿鹿妖氛静,丹山霁色明。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将雾比作烟,牵动情思,让诗人浪漫。
   雾,还能引发文人淡淡乡愁,寄托思恋。韦应物的《凌雾行》:“秋城海雾重,职事凌晨出。浩浩合元天,溶溶迷朗日。才看含鬓白,稍视沾衣密。道骑全不分,郊树都如失。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栗。归当饮一杯,庶用蠲斯疾。”据说韦应物雾中迷路,闯进一农舍,拿出铜钱买酒,与主人豪饮一番,直到雾散才归。
   雾多情,人多情。
   丹寨的雾,让人骨头酥麻、草木酥麻、庄稼酥麻、感觉酥麻。雾特别丰满,明丽,让人动情。

共 44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雾,总是给人一种若无若无的虚幻,雾,总能让人产生无穷的想像。作者笔下,把丹寨的雾写出了灵性,写出了温度。“丹寨的雾,让人骨头酥麻,草木酥麻,庄稼酥麻,感觉酥麻。”如果对一个地方有过深情,如果对一个东西产生过好感,那么本身看似毫无色彩的事物亦能丰满明丽。作者对于丹寨的雾,连同丹寨的特色,丹寨人的热情好客都赋予了感情,才能让字里行间透出丹寨的美。本文语言简洁明快,描写细腻而逼真,让人有种身陷其中不愿离开的错觉,很享受文章语言的美,丹寨的美。好文倾情推荐赏读!【编辑:红尘一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418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0-04-17 15:23:28
  感谢作者对星月的支持,期待更多的佳作!
2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0-04-17 15:25:03
  没有去过丹寨,但是从本文中已感受到了丹寨的亦仙亦幻,不由心生向往,多想亲自感受一下。
3 楼        文友:燕飞舞        2020-04-17 18:17:46
  作者妙笔生花,让人生厌的雾霾变得可爱多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留心,生活处处是文章。
当认真成为一种态度,生命便不会在虚无中度过。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