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潮绣,潮绣(散文)
潮绣,是潮汕地区传统刺绣工艺,相传起源于少数民族,与广绣合称粤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色彩浓艳,装饰性强,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因此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可谓盛兴海外,风靡一时。
一
“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为预治嫁衣,故织纫刺绣之功,虽富贵不废也。”――《潮州府志》
潮汕儿女,勤奋刻苦,也勤于传统手工。一针一线,一指一针,都是倾心专注,而潮州刺绣题材繁多,动物、花卉、人物等。
曾记得,母亲说自己年少时,也学过一段时间刺绣,可由于家境不好,不得不退学。母亲为了不忘记刺绣工艺,有空时,便用了不要的布料,用两架柴架子,一高一低,拿着没有针线的针,练习了起来。
如今,母亲偶尔还会刺绣。那年,母亲想把自己学到的刺绣手艺,教会姐姐;母亲用家里不要的竹子,开了两半,削了竹边,横着一根,左右两边竖着四根,以“八”字型再将其固定,这只是刺绣的脚架而已。接着,用两根方形长木,两段凿了通洞,在准备两根小的方形长木,在上面左右凿洞,以便与方形长木相互固定成一个“长方形”。
再拿起刺绣的布,与两块绣袖用缝纫机缝合在一起,再把绣袖穿进长形大方木里,用针布满绣布的另外两端,最后用粗线来回搭针与长形小方木上,将其撑开,绣布便备好了。
母亲先将要用到的金丝绒线、银丝绒线等放置身旁,先用一卷白绒线穿过针眼,再用棉花垫高。母亲说,用金银线和垫高法刺绣,在四大名绣中是绝无仅有的,也是潮绣的特点。
看着母亲先以棉花垫高,再浮雕一层,最上一层为金丝绒线,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一针一线,一拉扯。这样绣出来的物体有层次感,紧致感;又整齐划一,立体感饱满。
姐姐跟着母亲的步骤,毕竟姐姐刚接触,显得有些僵硬,没有母亲那般灵活。姐姐只会那些简单的活,什么劈线、穿针等,只给母亲打下手,也许这就是基本功。
母亲说,刺绣要注意两点,一是针从上而下,先不拉线,先提线;二是每一针都有规整,要垂直而下。可以绣出来的绣品,才会整齐美观。
那时,看着姐姐学习刺绣,我也嚷嚷着要学习。姐姐说,这是女孩子的手艺,男孩子不能学。母亲一听,便说道,咱潮绣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男子也可以刺绣。母亲这话不假,在《岭南丛述》中有过记载:“清代粤绣工人多是广州人和潮州人,特别是潮州绣工为上,皆男子为之,精于女工,为其他省市所罕见。”
还有在清朝宣统末年,潮绣曾参加南京举行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多幅获奖大幅刺绣挂屏《苏武牧羊》、《丹凤朝阳》、《郭子仪拜寿》等。而这些作品是由二十四名男绣工通力合作,这二十四名绣工被誉为“刺绣状元”。
可见,在清代时期,男绣工可是潮绣主角。
二
家里多多少少也有几件母亲刺绣的绣品,特别是母亲绣的那件屏风绣。
母亲说,那年嫁过来时,自家又和叔家同院,屋里屋外又难免有些尴尬。于是,母亲花了一个多月,才绣好了这件绣品,当作屏风用。当时,还吸引来了不少村里的人们,觉得母亲绣得好看,因此,母亲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刺绣老师。
如今早已分了家,那绣品也被母亲收藏了起来;也许,对于母亲来说,刺绣是她的最爱的工艺,而绣品则是她的成绩。母亲闲时,总是让我帮她下载刺绣视频,可我对母亲的刺绣手艺,已经不用再学习的。母亲却说,刺绣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手艺,要多学习,才会熟练。况且潮绣有多种,我会的只是金银线绣法,想学习一下其他绣法。我不禁为母亲这种精神而感动着,对于潮绣传统,母亲总是勤于好学。
刺绣工艺源远流长,潮绣起源说法不一,在唐朝便开始流传;明清两朝开始盛兴,直至今日。特别是在清朝末年,在《澄海县志》记载:“百金之家,妇女不尽出;千金之家,妇女不步行。勤于女工,帛虽盈箱,不弃其治麻。”
潮绣一直都是古代朝廷贡品,品种有日用品、居服和欣赏品为主;形式上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而朝廷贡品以龙凤绣品为主,深受朝廷喜爱;即使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潮绣不受抗日战争的影响,仍远售海外,可谓风靡一时。
潮绣,有四十多种绒线针法,六十多种钉金针法。还有“折绣”、“金银勾勒”、“插绣”等多种技巧,使潮绣在“绣”、“钉”、“垫”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
潮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潮汕地区的传统代表工艺,也是不可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
刺绣,自古有之。
女子身在闺房,要学会针线活。用灵巧的双手,用耐心去绣出绣品来;有小物件荷包、手帕等,古代女子,要是遇上心怡之人,便将自己绣的荷包给他,算是定情信物。所以,刺绣也是一种情缘的红线,牵引着你我的心意。
即便现在,学习潮绣之人,也要绣被子、枕套、花鞋等,可当嫁妆。还有是绣佛堂装饰品,可是最不能马虎的,潮州人比较敬天地神佛,宗教信仰浓厚。
这是在那年去过潮州游玩时,所了解到的。除了观赏过广济桥、韩文公祠、开元寺等著名景点。而最不能错过的,便是西门。“东门晒鱼网,西门摆花规。南门削竹筷,北门梭脚腿。”(明代潮州民谣)民谣中的西门摆“花规”便是潮绣,如今也依然还在。
来到西门,一座座非常有潮州特色的建筑,潮州话称为“厝”。走进一家非常盛名的绣坊,那古朴典雅的木门,雕刻着花朵,木粱上还绘画着许多图案,历史感油然而生。走进堂屋,只见阿姨们正端坐在绣品前,用娴熟的手法,一针一线的绣着。
还看到了另一种新型潮绣,便是对联绣,用红绣布,再用金银线与垫高绣法,把每个字都凸显出来,更加有立体感,更加喜庆。还了解到许多关于潮绣曾多次在国内外获过奖,也作为国礼赠予他国:《九龙屏风》和《吹萧引凤》,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潮绣K金双面立体九扇屏风《龙腾盛世》荣获国际文博会特别金奖;2004年,国家主席赠送了一幅K金垫绣《腾龙》给联合国秘书长;2005年,国家主席出访加拿大,赠送总理一幅K金乱针绣《下山虎》……无不为潮绣点赞!
这里的绣工,多是阿姨辈,不见有年轻人。阿姨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到大城市里去了,刺绣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年轻人哪里肯耐心学习刺绣呢!是啊,如今时代在进步,潮绣工艺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才能把这种传统工艺继续传承下去。
潮州本是一座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古城,潮剧、纸影戏、潮州木雕、潮绣等都是潮州传统文化。
而潮绣,只是潮州传统工艺其中的一张名片!
(原创首发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