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爱似阳光(随笔)
近期由于新冠疫情赋闲在家,我又一次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这是一本常读常新,一直指引我教育教学之路的好书。这位教育大家的朴实而精辟的文字,轻轻地叩击着我的心扉;他的远见而深刻的见解,又一次触动我的灵魂。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的教育理念沁人心脾,每次读来都令人耳目一新。
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灵的相通、情感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他把爱的阳光,无私地洒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温暖每个孩子的心房,照亮每一个孩子的人生之路。如果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做到这样,那么教育的天空必将晴空万里。
窗外,春色融融,花香飘逸。阳光照进屋里,暖意盎然。我不禁掩卷遐思……不由得想起陶行知先生广为流传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回味着故事里蕴含的教育理念。第一颗糖给孩子的是尊重。尊重孩子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关爱每一个孩子的前提应该是尊重,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一个班几十个孩子,不同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个性迥异。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宝藏,爱孩子,就要带着尊重去了解、挖掘他们的潜力。加强与孩子情感的双向交流,用尊重架起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第二颗果给孩子的是宽容。宽容是一种海纳百川的爱。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哪个班级没有“问题孩子”?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长处,不要斤斤计较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只是他们缺少了一份自制力和恒心,经常受批评,使得他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所以,负有教书育人责任的老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在包容中感化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即使成不了参天大树,做一棵小草也照样能用绿色装扮大地。第三块糖果给孩子的是信任。信任学生,就是给学生真诚的爱。信任犹如玫瑰花上的一滴洁净的露珠。请不要把这一滴露珠抖落,要珍惜并给予这种信任。有了甘露的滋润,孩子的心灵定会芳香四溢。第四块糖果给孩子的是激励。激励是打开学生心理和情感大门地钥匙,有利于建立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激励是春风,抚慰孩子受伤的心,促其成长;激励是加油站,让孩子满怀信心踏上人生之路。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诠释着教育的最高境界---爱。似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不仅滋润了孩子的漫漫人生路,也深深地浸润了我的教育教学之路。
忽然想起五年前我担任初三班主任时的那段美好时光。记得有一次在批改一个留守学生小梅的作文时,我发现这样的句子:“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里,生活是灰暗的颜色。我期待阳光照进我的生活,哪怕是一米阳光。”通过询问,我了解到小梅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来一趟,还是匆匆忙忙。从孩子上三年级时到现在八年级,都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带着。父母的样子已经在孩子的心中逐渐模糊。透过文字感受到小梅对爱的渴望,我的心一阵一阵地揪着疼。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与她谈心,为她排忧解难,让她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早晨查班时,我发现从不迟到的小梅竟然没来,打电话也不通。我急忙骑上自行车,冒着刺骨的寒风去到她离校五里路的家里。原来小梅感冒发烧很严重,爷爷手机没话费了。我赶紧租了一辆车,把她送到医院,陪着她输液、治疗。所幸送医院及时,才没有造成大问题。像小梅这样的留守学生在班级里有好几个。在他们生病或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困惑时,我总是会像关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呵护他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渐渐地,我在学生的周记中不断发现这样的句子:“老师,你是阳光,照亮了我的整个世界”,“老师,妈妈虽然不在身边,但我却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谢谢你,亲爱的老师!”“老师,有了您的关爱,我不再孤单,不再流泪,不再自暴自弃。相信我,我会努力的。”……爱是了解是尊重,是责任是关怀,是给予是付出。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学生的成长需要爱的阳光雨露,有爱的地方就会春暖花开。
每一个班级除了有留守学生,也免不了有不少令老师头疼的学困生。他们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学校里受到歧视。因此大多存有畏惧,不信任或反感施教者的心理;在行为上表现出疏远,蛮不在乎或反抗。其实,学困生也有长处,只不过这些长处不像其缺点那么突出罢了。那么,怎么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呢?我用沙里掏金的精神去发掘,发挥他们的长处,并进行正面教育。如:赵肖凯同学虽然以前曾经因为经常打架而被学校处分过,但我发现他有较强的好胜心,且体育成绩很好。于是,我让他担任班级的体育委员。此外,还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的活动,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他学习。取得成绩时及时表扬、鼓励他;发现问题时及时纠正他,帮助他进步。由于老师的重视,他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渐渐地,他各方面的表现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但整个学期没再打架,而且,班干部工作尽职尽责,学习成绩也明显有了进步。他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整个人也变得阳光起来。可见,学困生并非无药可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待学困生,切忌把他们“一棍子打死”或推向一边,避免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自生自灭现象的发生。要使他们解除思想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教师要用深情换真情,厚爱暖心灵。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困生,尊重信任他们,与他们做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树立信心。
有的学生学习“偏科”,也是让很多家长和教师很头疼的问题。小伟是个聪明学生,除了英语,其它学科都非常优秀。我很替他着急。有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我跟小伟谈心时,他发自肺腑的话让我震惊。他说:“我的英语成绩不好,就是因为我不想听那个老师的课,她有偏有向,不喜欢我,所以我就不给她学。”他的想法虽然很幼稚,但也反应出一定的问题。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取向决定了他的学习积极性。“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上他的课。因此,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教师的爱,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血缘和私利,源于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教育情感。这是一种公正无私的爱,是一种不求索取回报的爱。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特别是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这是学生普遍的心理需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别经年,那些在我们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教师的身影,往往源自当年小学或中学时他那怜惜的一瞥或不经意的一个轻轻的爱抚。教师的爱融于其举手投足间,都能被学生捕捉到,那信任的点头、温和的话语、友善的笑容,对学生无不是一种安慰和鼓舞。这种爱,让师生关系无比和谐,让课堂充满会心的笑声,让校园成为芬芳的海洋。
陶行知先生拥有一颗“爱满天下”的纯真的心,他把爱的阳光雨露洒向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大师对话,在无声的交流中,心灵变得如天空般纯净、高远、脱俗。爱似阳光,无论是什么季节,无论是什么环境,有爱的地方就会充满暖融融的诗意。
带着满满的收获,我走出家门,漫步在寂静的校园里。阳光无私地洒满大地,温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虽然因为新冠疫情复学无期,但我仿佛看到了阳光下孩子们纯真、可爱、幸福的笑脸;听到了他们朗朗的读书声;嗅到了满园的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