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人可别长大
这是发生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中叶中原某市的一个普普通通人家的小故事。
先说说这个城市吧。该城市不大,位于我国中原腹地,历史上历来是群雄逐鹿,兵家必争之地。还是华夏民族、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华夏之根,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发源地,夏都夏邑,后名阳翟,位于今天的许昌禹州。随着汉丞相曹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都邺。
这是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当时,在中国文学中以曹魏文学最盛,分为前期的建安文学及后期正始文学,其中建安文学反对靡弱诗风,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这是因为自曹操等人热爱文学,各地文士纷纷吸附。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为“三曹”及“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学家还有邯郸淳、蔡琰、繁钦、路粹、丁仪、杨修、荀纬等。曹操具有沉雄豪迈的气概,古朴苍凉的风格,著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曹丕及曹植才华洋溢,曹丕著有文学评论《典论》,导致文学开始自觉发展。曹植具浪漫气质,著有《洛神赋》等文。建安七子与蔡琰、杨修等人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无不以过去曾有的先进文化而自豪。而我们的故事就是在这样具有典型文化传统氛围的地方发生的。
一天早上,小兵妈正在排队买油条豆浆,忽然听到有人叫自己。“小兵他妈,来客人了?”
一个长得慈眉善目,大约1.67米个头,穿着一身灰色工作服的中年女工一扭头,看到同车间的欧阳氏正在给自己打招呼。回话说:“昨天晚上,大儿子——大兵回来了,他爸说,今早吃油条豆浆,改善改善。”那时候说改善改善就是吃的比平时好一点,改善一下生活。
欧阳氏长得眉清目秀,小巧玲珑,再配上身着的格格花形的咔叽布上衣,显得精干漂亮。她说起话来语速很快:“好啊,那是得该改善改善。我说呢?不过节不过年的,你怎么舍得吃油条豆浆呢?看你,今天这么高兴。呵呵!”也是的,那个年代,生活物资紧缺,工资标准又低,买个油条还要粮票,一般人们都是自己在家里煮点红薯汤喝喝就是早餐了。当然,欧阳氏常常是油条摊上的常客了。一则她老头是三八式的老革命,又是厂长,工资高;二则她只有一个孩子,消费的不多。哪像其他人,一般都有5、6个孩子,生活很不宽裕,本来手头就紧的不得了,哪能常常来买油条豆浆这样的“高消费”呢。
小兵妈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大儿子大兵,1968年参军,到了黑龙江服役,开了6年的军车。退伍后被分配到老省会城市工业局给局领导开小汽车,既有了工作,又在一级机构上班,还有了政治地位,当妈妈的不高兴才怪呢!
买到了油条豆浆,小兵妈高兴得大步流星地回到了家。把油条豆浆依次摆到桌子上,又用小磨油调了自己腌制的胡萝卜咸菜,就张罗着老头子和3个孩子们吃饭。对了,小兵家共姊妹五个。前4个是男孩,最小的是女孩。二儿子二兵已经参加工作,在本市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当工人。由于离家有点距离,再加上昨天晚上已经在家一起吃了晚饭,早餐就没再回来吃。
听到妈妈叫吃饭的话儿,三兵、四兵、小妹都急火火的跑到了饭桌前坐下。看到有油条,三兵伸手就去拿。四兵机灵,看到爸爸还没来。拉了拉哥哥,说:“想挨吵呀,爸爸没来呢。”三兵立刻意识到什么了,伸出去的手马上又缩了回来。“咳咳”随着一声咳嗽,爸爸到了。
爸爸,瘦高个。大约1.80米,是全家个子最高的人。留着偏分头,五官端正。英俊之中显露出点清风傲骨的气息。脾气较大,孩子们见到他一般是“鸦雀无声”。
爸爸坐下后,没看到老大,就问:“大兵呢?”妈妈怕爸爸不满,马上怯生生地接着爸爸的话说:“马上到。”
可是等了几分钟,还不见大兵的影子。爸爸急了。“大兵到底干什么了,吃个早饭也要等他吗?”正说着,大兵边进屋,边撇着普通话抱怨说:“什么公共厕所,那么脏兮兮的,连脚都下不进去。要是在部队或者大城市,早就有人管了。”
大兵,中等身材。穿了身未带领章帽徽的绿色的确良军装。白白国字脸在军装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精神、潇洒。就是3岁的时候,某天中午吃饭,自己端着瓷碗不小心摔倒了,趴到了被摔烂的碗茬上,有脸蛋留下了一个一寸长的疤痕。参军那年,部队因为这个怕影响军容仪表,差一点不带他,还是当时任市团委书记的姑姑找部队首长好说歹说,再加上大兵学习成绩比较好,表态坚决才被录取的。
爸爸用眼瞪了一下大兵。从昨天爸爸对大兵撇着不土不洋的普通话就不是很满意。大声说:“那既不是部队,也不是大城市,又不是你妈妈的厨房,会那么干净?一家都在等你吃饭呢。以后早点起床,免得你妈像喊少爷的那样一遍一遍地叫你吃饭。”
大兵一看爸爸不高兴,就没再说什么,坐下来准备吃饭了。他拿起妈妈已经放好到他位子上前的筷子,想了想,又站了起来,到缸里打了一瓢水,又把筷子洗了又洗。而后回到饭桌前坐下。
这个举动令在座的一家人感到不解。大家用诧异的眼光看着大兵。大兵一看,忙说:“讲究卫生。”
三兵看在眼里,心里犯嘀咕。这个大哥现在怎么这样过分呢?紧接着,爸爸非常不满地说:“那筷子上没有毒。要是那样,我们早被你妈给毒死了。”
妈妈一看气氛比较紧张了,赶快说:“饭都凉了,快吃饭吧。”
听到妈妈的准吃的号令,急不可耐的三兵、四兵、小妹伸手就去抓油条。也是的,那时生活艰苦,普通人家平时早饭都是喝红薯汤,吃杂粮窝窝头就咸菜。吃的整天胃里发酸。这油条豆浆对孩子们来说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打牙祭。
只听“啪、啪、啪”三响,三只小手又都很快地缩了回去。小妹更是害怕地哭了起来。“我刚刚说了,要讲卫生。怎么用手抓起来了?”大兵振振有词地说。
“讲卫生你也不能敲我们的手啊!”三兵大声说道。“小妹都被你打哭了。”四兵嘟囔道。
“你们三个给我听好了,再不讲卫生,我还要使劲地打!”大兵严厉的教训道。
爸爸一听大兵的话心里很不是味道。说了一句“你把你弟弟妹妹打死算了。”
此话一出,紧张的气氛立即升级。大兵涨红了脸,刚想开口,妈妈忙说:“别抬杠了,快吃饭吧。”
妈妈先用筷子给小妹夹了根油条放到碗里。
三兵、四兵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分别夹了根油条到自己的碗里。大家开始吃饭,直到最后,谁也没说一句话。
“我到二兵厂里看看。”只见大兵边说,边把碗一推。站起来一抹嘴,抬腿就往屋外走了。
爸爸很生气地用眼瞪着大兵的后背,刚要开口。妈妈赶忙用话拦住了。“三兵、四兵,收拾饭桌。小妹拿抹布。”
早饭不欢而散,这让妈妈很是伤心。她跟着爸爸回到了里屋。随便交代一下。那个年代,平常人没有套房,一般都是孩子们住在外屋,大人住在里屋。
“大兵变了,怎么能那样粗暴地对待弟弟妹妹?”三兵听到妈妈惴泣的话语。
“狗啃麦苗——装羊(洋)。”爸爸粗声粗气地说。“当了几年兵,分配到大城市就不得了吗?!”
“要是他弟弟妹妹大了,他这样还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他弟弟妹妹还小,最大才13岁,最小的才6岁。都还是些不懂事的孩子呢。教教他们不就行了,何必用筷子敲呢?”妈妈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给爸爸说话。
听到这里,隔壁的小强来邀三兵玩。三兵就出门走了。
在路上,三兵忧伤地对小强说:“人可别长大,长大了对家里人就不亲了。”“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小强惊讶的问道。
三兵突然想起了大人们讲的“家丑不可外扬”这句话。说了声:“唉!不说了。咱们去玩吧?”“走!”小强附和着就一起找小伙伴玩去了。
话说大兵从家里出来,也是边走边生气。心里不停地嘀咕:你看看这一家人,老落后。不接受新生事物。说说普通话怎么了?那是向北京靠拢。北京人都说普通话呢。讲究卫生怎么了?那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以防为主。敲弟弟妹妹的手怎么了?那是让他们长个记性。老爸是个“一言堂”兼“老顽固”,老妈是个“和稀泥”,弟弟妹妹都是些什么也不懂的懵懂少年,与他们讲理,难啊!如果他们再这样冥顽不化,不融入支持新生事物的革命潮流中,我就要与他们决裂。毛主席不是说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就是造反有理。对,我要造老爸的反。你看我敢不敢?
就这样想着、嘀咕着,不知不觉大兵来到了二兵的工厂。那是一个制造火车机车的大厂子。为整个全省地方铁路制造供应机车。工厂里的机器声隆隆作响。工人的干劲热火朝天。厂房上写着“抓革命,促生产”的大幅标语,广播里播送着生产进度和好人好事。好一派繁忙的工作景象。大兵所在的黑龙江部队属于沈阳军区,雷锋就是这个军区的。在部队服役期间还被评为沈阳军区“五好战士”,所以,雷锋的精神学习的还是比较好的。他见了二兵后简单地寒暄了两句,就找到车间主任要了顶安全帽,与二兵一起干起了活。一直干到下班号吹响。车间主任竖起大拇指对着哥俩说:“二兵干活是好样的,不知道大兵干活更是好样的,你们是一对红啊!”“这是毛主席让我干的。”大兵边擦汗边顺口说了这么一句话。“呀,觉悟还挺高啊。二兵向你哥学习了。”车间主任如此说。“那是,我哥在部队时每年都向家里寄喜报呢。”二兵自豪的说。“向大兵学习,赶快下班吃饭。”车间主任喊道。
二兵和大兵站在一起,比大兵高出一头,大约1.78米。高鼻梁,白净脸,长得比较标志。不过与大兵比显得清瘦。文化水平也比大兵差很多。有点倔,认死理。
大兵、二兵哥俩边说边笑地走到了厂里的工人食堂。午饭是捞面条。因为哥哥来了,二兵又打了一荤一素两个小菜,算是招待一下哥哥了。那时,单位食堂里是不许喝酒的。所以,他们就以茶代酒,边吃边喝,不亦乐乎。哥俩正进行着,忽听广播喇叭里播起了表扬好人好事的稿子。先提到了大兵,后讲到了二兵。说大兵退伍不褪色,二兵努力向哥哥学习,搞起了建设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号召工人们以大、二两兵为榜样,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一时间,食堂里就餐的工人们都把目光集中到哥俩身上,纷纷竖起大拇指祝贺他们。弄得他俩很不好意思,赶忙站起来向大伙鞠躬。而后收拾起碗筷,一溜烟地跑回了二兵的寝室。
二兵住的是集体宿舍。三个人一个房间。屋里的其他两个人到外地出差了,目前就二兵一个人住在这里。
进屋后,二兵一指靠窗的那个铺子说:“大哥,坐吧,这就是我的床。”
大兵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慌乱劲中。哦了一声就坐下了。稳定了一会儿情绪后,大兵看了看房屋说了话:“你们厂对工人还不错呀,一个屋子才安排三个铺子。我们那里一个屋子都是上下铺,住七个人呢。”
“这就是小地方与大城市的区别了。”二兵接着大兵的话茬说。“大城市人多,房子自然紧张。再加上我们厂是许昌的重点企业,条件好一点了,呵呵”
正在二兵还处在高兴的时候,大兵忽然感觉到自己屁股下面坐的是凉席。说:“怎么,现在都10月份了,你还铺凉席。”
“没事的,这一段工作比较忙,也不觉得冷,回家时又没想起来拿棉单子。”二兵若无其事的回答道。
这大兵是不是真的关心二兵,还是对早饭是在家不快的发泄。很认真地说:“冷不冷是一回事,家里关心不关心你又是一回事。我看爸爸妈妈没把你放到心上。”
此话一出,二兵觉得说得有点重了。说:“不至于吧。我每次回家爸爸妈妈总是改善生活,对我挺好的。”
“那三兵、四兵、小妹是不是也与你吃的一样?”大兵说。“那是的,一家人不能吃两样饭吧?”二兵回答说。
“我的傻二弟呀,他们是趁着你回去解解馋。那是专门为你改善呢!”大兵说到这里,心里感到特别的解气。
二兵14岁就参加工作了,虽然已是有五年工龄了,但还不到20岁,又加上连小学毕业的程度都不到,那经得起大兵这样的挑唆言语?“是啊,你这一说我才明白啊,他们是打着为我改善的旗号,“趁腿挫绳子”自己解馋呢。”二兵有点不快的说。
“爸妈就是对弟弟妹妹亲,对我们不亲。”大兵继续挑拨道。“爸妈要是经常来看看你,那还轮到我发现你现在还铺着凉席呢。”
这句话可把二兵的火挑起来了。涨红着脸说:“就是,我参加工作都五年了,厂子离家又不远,爸妈就来过两回。那还是我刚刚来厂时因为我小才来的。这几年爸妈一次也没来过。我们厂的工人,有市里大干部的子女,也有乡下的农民。我看到他们的爸妈至少每年都来看看,那像咱爸咱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