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走进桃花源里(散文)
闹钟的提示铃声刚刚响起,我便惊醒了,睁开惺忪的睡眼,望着没有合严的窗帘,天才蒙蒙亮。我赶紧翻身穿衣下床洗漱后下楼。楼前的香樟树枝在凉爽的秋风中婆娑,不时有冰凉的露珠坠落下来,打在光洁的水泥地面上,印出一朵朵圆润的湿晕。路面上停着一辆金杯海狮商务车,早到的几个人在边旁轻声地交谈着。
待人来齐后,我们依次上车,车子发动驶出校园。我们今天结伴自驾游的目的地是早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十佳魅力名镇”的黟县西递——宏村。
因为我们是第一次浏览魂牵梦萦的皖南古村落,不识路径,便邀请也想故地重游的好友修都、海涛作向导。
车子经木塔,过江西桃墅店,西湖的盘山公路,折回祁门,一路不时爬坡,感觉像是渐渐进入了群山之中,不时有迷蒙的雾气弥漫在清凉的田野上,远山如黛。经过近四个小时的热切期盼,我们终于行进在古徽州阡陌交错的古道上,来到了为“荆藩首相”胡文先树立的石牌楼前,渐渐步入佳境。
据介绍,黟县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达3700余幢。在地域面积狭小的有限空间,能保存这样集中、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而且这些古民居风格统一、造型优美,雕梁画栋、鬼斧神工,令人叹绝!
在地导的引领下,我们流连在旷古斋、桃李园、西园、东园、瑞玉庭、敬爱堂、追慕堂中寻幽访古。穿行在高墙深巷的古民居建筑群中,端详着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木雕、竹雕,回味其中蕴含的深意,思绪仿佛跃进了时光隧道,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进入一种历史与现实交叠相映的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境界。“大夫第”这座胡文照任河南知府时,在家乡修建的官邸旁,有个阁楼。阁楼的门洞上方,嵌着一块“作退一步想”的石雕题额,整个阁楼真的往后缩了一米。紧靠阁楼的正房墙角下部改成平面,上方依然方方正正,棱角分明,体现了胡文照对上有棱有角,对下无棱无角的为人哲学。
“敬爱堂”中的“孝”字运笔厚重,气势磅礴,相传为宋朝理学家朱熹造访西递时所书。最有趣的是,它充分地发挥了中国象形文字的特色,上部右方酷似一仰面作揖、孝顺敬老的后生,左方却似一拳打脚踢的猴子,寓含尊老孝亲者为人,忤逆不孝者为畜牲。一同游玩的人有了上了年纪,或许是触景生情,特意买了不少印有这样图案的卡片带了回来告诫子女,希望这种曾经感动过许多人的图文对自己的孩子有所警醒。
楹联是儒商之乡的又一特色。以文字体现精神财富、内容多为格言警句的古楹联、古题额,在这之前我曾欣赏过不少,但是在原地,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原版的木质漆联。此时,我仿佛在聆听一位寿逾千年的智者,手捋着银白的长髯,指着字体遒劲的联句,抑扬顿挫地娓娓讲述重演深沉的哲理——“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瑞玉庭);“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笃敬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履福堂)。
在宏村,我们称奇的是整个村落的设计和建筑:整个牛形村落中除月塘南湖两个“胃”外,一条长400余米的水圳像牛的肠子一样,从西到南折向东出,九曲十八弯,不仅为宏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妨溪路边,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穿行在狭窄的由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中,道旁是终年清澈、潺潺流淌的溪水,我们来到了民间故宫——承志堂。进入“承志堂”大院,目光所触,即是木雕镂空门窗,而步入厅堂,举目环顾,上下左右尽是木雕,让人感到仿佛置身展品丰富的木雕工艺陈列馆中。
忽然想到,儿时曾见过家乡少有的一幢有天井的老宅,在四水归堂的阳沟里挑逗趴在铜钱石雕内的乌龟,也曾好奇地抚弄着香几窗户上栩栩如生的福禄寿喜等人物的雕刻,如今这些年久失修的清朝建筑早已拆除新建了,只有少数几块残破的木雕窗因为看相不好,被委身库房一隅,让人想象揣度这种民居昔日的美仑美奂。
前世不修的近代徽州人,因地少人多,十三四岁的男孩往往被送到外地当学徒学习经商,向天下讨营生,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其中的一些人历尽千辛万苦获得了巨大财富,回到家乡建造了精美豪华的住宅,光宗耀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里,也有大量的青壮年携妻别子远赴江浙打工,多年辛劳赚得一些钱财后,像比赛似的,在村前路旁的耕地里建起了虽不恢弘,却也别致好看的新式楼房。每每在检查学校工作时从那里路过,都会感慨唏嘘不已:这么漂亮的新楼房,可惜大门都是紧闭的。屋主人由于自身缺少创业能力环境局限,不是把辛苦赚来的钱财投入扩大生产经营,让宝贵的资金沉淀了下来,就是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到头来依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自身的生活和命运。
虽然自身的生活平淡无奇,但是每一天都在享受着世俗的快乐。坐在回来的车上,我的脑海在不断地翻腾,回味着令中外游客赞不绝口的风景和精雕细刻的皖南古民居,钦佩几百年来的徽州先人穷则思变的创新精神,那种弃儒从商的勇气,那种效好便好的徽商价值观!
(原稿发于新浪个人博客。网名:晴天一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