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香】《银河》印象(散文)

编辑推荐 【雅香】《银河》印象(散文) ——《银河》创刊20周年感怀


作者:曹济南 布衣,36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88发表时间:2020-04-24 08:00:01
摘要:《银河》创刊20周年感怀


   我的一生中,认识的人不少,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但对《银河》功臣谭立人、谢坚柏、成燕瑞印象极深。
   我的一生中,所读的报刊书籍不少,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但《银河》19本,本本印象尤深。
   我的一生中,所发的涂鸦也不少,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但在《银河》的涂鸦,篇篇印象很深。
   《银河》印象既具体又玄妙,既简单又复杂,既鲜明又朦胧,要说清楚,深感力不从心,词不达意,句不成文,但《银河》予我20年的情缘、情意和情义,此缘此意此义何以谢之?故写了下面的肤浅文字,作为献给《银河》20岁生日的羞答答的小礼品。
   ——题记
   《银河》功臣印象
   早在10年前,第10期《银河》的卷首语《贵在坚持》中就有这样的话:
   沿着文学的小径,虞唐银河文学艺术社暨《银河》杂志步履艰难地走过了10个春秋。十年风雨兼程,几经艰辛,几经努力,文艺社终于越办越红火,成绩与影响越来越大:《银河》这朵文艺之花,终于越开越鲜艳,成为一本倍受读者喜爱,声震三湘大地的地方杂志。
   其实,“声震三湘大地的地方杂志”只是自谦之词,因为早在1999年2月25日《人民日报》的“教育科技文化版”就刊登了《银河》组织书画爱好者为农民写春联的消息,《银河》的名字就飞向了全国!
   由此可见,《银河》“更上数层楼”,成了全国乡镇文化的品牌,成了全国乡土杂志中的瑰宝,成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成了让虞唐走出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最好的免费名片和广告。《银河》为虞唐的两个文明建设立了大功!
   大功当然是“银河人”立的,“银河人”是《银河》的功臣。
   我认为:《银河》功臣第一把交椅,当坐谭立人。
   “人生天地间,如何不植立?”(宋•陆九渊《语录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人活在世界上,为什么不有所建树呢?我不知道谭立人读过这两句诗没有,但我确实知道他践行了这两句诗。他要做名副其实的“植立”之人:立德,立业,立言。
   我还记得20年前的1996年。那一年虞唐镇文化站站长谭立人采纳了有识之士的建议,做了一件破天荒的“植立”之事——成立了虞唐文学艺术社,创办了乡镇文学杂志《银河》。
   那是1996年5月的一天,虞唐街上的成泽南、段献奇两位资深识远的文化人士找到时任虞唐镇文化站站长谭立人,说虞唐人杰地灵,文化资源丰富,提议成立一个文艺社。三人一拍即合。随后罗林庄来了,陈湘魁来了,谢坚柏来了。于是分头奔走串联,为文艺社的成立进行筹备。
   9月21日,第一次筹备会在镇水管站杨建新办公室召开。出席人员有:成泽南、段献奇、罗林庄、谢坚柏、陈湘魁和谭立人。镇党政办公室主任谭作权到会作记录。大家畅所欲言,形成共识,取名虞唐文学艺术社。并初步进行了组织分工:顾问:段献奇、刘扬林;组长:谭立人;副组长:罗林庄;成员:成泽南、谢坚柏、陈湘魁、谭作权。
   12月8日,第二次筹备会仍在杨建新办公室召开。出席人员有:成泽南、罗林庄、谢坚柏、陈湘魁、谭作权、谭立人。大家汇报了筹备情况,为了向成立大会献礼,决定出一期杂志,取名《银河》。(《银河》创刊号上公布了社务会的组成:顾问:周友良、贺永坤、段献奇;名誉社长:刘扬林;社长:谭立人;副社长:谢坚柏、罗林庄;秘书长:谭作权。)大家具体研究了成立大会事宜。
   于是有了12月26日(毛泽东的诞辰)的盛况空前的成立大会。
   请翻开依然油墨飘香的《银河》第二期,请看卷首的《虞唐文学艺术社成立纪实》。开头有这样的话:
   1996年12月26日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03周年的日子,在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虞唐镇的史册上写下了不平凡的一页——虞唐文学艺术社成立了,《银河》创刊了。从此,虞唐人有了自己的文学艺术团体,有了自己的文艺刊物,有了标志虞唐精神文明的苑囿奇葩。
   为了这几句话能在虞唐镇机关礼堂的讲台上铿锵有力地宣告,我不知道谭立人跑了多少单位,找了多少领导,见了多少作者,动员了多少人捐款,我只知道他为了向我约稿,前后跑了四次。第一次,大约在春季,我在湘潭教书,他和谢坚柏老师风尘仆仆地到寒舍来了,谈起了他们要办文学社和刊物的计划,谈起了还要到湘潭去找那些那些人物。第二次,记得在夏季,我趁暑假回了老家看父母,我不知道他怎么知道了,他骑着一辆破单车(别人扔掉的比他的可能要好些),冒着酷暑找到了我,要我投稿,见面时,他被太阳烤得黧黑的脸上淌着汗,但精神焕发,阳光灿烂。第三次,记得在秋季,又一次来到了湘潭,取走了我已写好的《难忘虞唐》。第四次在冬季,在文学社成立前夕,他又来了湘潭,告诉我文学社将要成立的消息,盛情邀请我去参加成立大会。
   我是个微不足道才疏学浅的人,对《银河》来说,确确实实是可有可无之辈,为了我的一篇稿件,四次上门,由此可见,为了文学社的成立,为了《银河》的面世,他花了多少心血,跑了多少路程,费了多少辛劳,说了多少好话,谁能统计得清楚?
   每一年出一期《银河》,出了19期,也就是坚持了19年,他为《银河》花了多少心血,跑了多少路程,费了多少辛劳,说了多少好话,谁能统计得出来?
   谭立人其貌不扬,其名远扬;其年已高(明年称“古稀”了),其志弥高;劳模精神,《银河》诠释。
   我认为:《银河》功臣第二把交椅,当坐谢坚柏。
   谢坚柏老师是副社长,是1——6期的主编。第18期开始,再次接手主编。
   我认识谢老师,是在1996年,前文提到他与谭立人一起到寒舍来了,热情地向我约稿。
   谢老师与谭立人一起跑了多少地方,找了多少人,说了多少好话,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银河》1——6期是他的主编。《银河》栏目的设计,稿子的选定、校对,刊物的发行,需要多少精力多少时间啊!每期要发大小近百篇文章,近百篇文章是从多少来稿中选定的呢?我不知道,但这些刊发的文章,都要一字一句地阅读、修改,要花多少精力和时间?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编过《银河》。但我编过文学社的社刊,深知编一期社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是暑假,酷暑炎炎,几多辛劳:如果是寒假,雨雪纷纷,几多寒冷?但我编的社刊容量比《银河》要少得多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端午节之后,谢老师原配驾鹤归仙,花甲之年丧偶,何其不幸,其精神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但令人敬佩的是谢老师忍受巨大的悲痛,仍然担任《银河》主编,对《银河》的一片痴情,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啊!
   年逾古稀的谢老师,本应安享晚年,过清闲的日子,《银河》出了17期后,发生了“主编危机”,在这关乎《银河》命运的关头,已经73岁高龄的谢老师又自告奋勇担任主编,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主编《银河》,几多繁琐,几多辛苦,几多责任,就是没有任何报酬,而谢老师却乐在其中,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不是“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李白《赠友人》)的人,不是“高山仰止”的乐于奉献的贤德之人,怎会有如此担当?如此作为?如此境界?
   读谢老师的文章,是一种享受。谢老师是散文、小说高手,从第一期的《红仑夕阳晚开花》到第19期的《打造〈银河〉的长寿群体》等诸多散文,场景逼真,情趣盎然;《泉水叮咚》等多篇小说,文笔清新,人物活现。
   请看第19期的“读者来信”,其中王柏科的信中有这样的话:
   首先手感沉甸,往昔莫比。版面较以前扩大了,栏目增多且内容充实,形式活跃多姿。其次,细读后,为如此大的容量所释放养份,味觉既新又甜。第三,饱了眼福。其精神粮食解了饥渴,无形中力气倍增。第四,好的主编,举足轻重。我查看了本期编委大概结构,发现主编又是谢。老谢是一位热心肠且办事严肃认真、毅力坚强、多才多艺的正直君子。《银河》的成功,与老谢的奉献是不可分割的。老谢,大家感谢你!希老骥伏枥再千里!
   王柏科的话说得太好了,他代表了广大读者对《银河》的点赞。特别是对谢老的点赞和感谢,有力地证明了谢老在读者心目中形象之酷!
   我认为:《银河》功臣第三把交椅,当坐成燕瑞老师。
   成燕瑞老师主编《银河》7——14期。
   成燕瑞老师是教英语的,若不是他主编《银河》,我真不敢相信他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文学功底和才华。看他的小说,如《异国情缘》等,情节婉转,形象鲜亮;看他的散文,如《读书随笔三则》等,隽永温馨,给人启迪。
   他退休之后,不图清闲,不图报酬,不顾劳累,满腔热情主编《银河》。为了组稿,为了发行,为了倾听读者意见,他到处跑。那一次,他和谭立人跑到了湘潭,跑到寒舍来了。他很乐观,很健谈,特别是喝了酒以后就更来神了。谈虞唐风俗典故,谈虞唐名人轶事,谈主编《银河》有“三多”“三难”。“三多”是:来稿多,土根作者多,想发稿的人多;“三难”是:读稿难,改稿难,选出有分量的稿件更难。他给我的印象是:乐观豁达,热情健谈,精明能干,学识丰富,乐于奉献。《银河》有这样的人主编,真乃“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成老师,开开心,戏赠打油诗一首:不辞辛苦当主编,酸甜苦辣尝八年。《银河》壮大功劳多,读者祝愿身体安!
   我认为:《银河》的功臣中还有一位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是成泽南老先生,因为他是正宗的第一位创始人。不幸的是成老在《银河》面世的第二年就驾返蓬莱。成老临终之际,谭立人代表文艺社去看望,成老握着谭立人的手泣声说道:“文艺社的成立,了了我一个大心愿,我的作品变成了铅字,我的书法作了展出,我可以高兴的走了……”后来谭立人又代表文艺社送去谢坚柏老师写的挽联:银河读者少益友;文社同仁失良师。
   《银河》的功臣还有很多,如罗林庄、陈湘魁等等。谢老在第19期的《打造〈银河〉的长寿群体》一文中,点赞了一群可敬的长寿老者,他们对《银河》的无私奉献,真是可歌可颂。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书之为憾。
   《银河》作品印象
   天上有一条银河,亘古永恒,星汉灿烂。流传着一个美丽神话——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只有每年的七夕,才能在银河上的鹊桥相会一次。银河虽美,虽神奇,但太遥远,太迷离,太对牛郎织女无情。
   地上有一条银河——韶山银河(即韶山灌区),静静地躺在湘中大地,清悠的渠水灌溉着百万亩农田,是一条惠民的幸福渠。但它只是静静地流淌,默默地奉献,太沉静,太矜持,太不能与我互诉心曲。
   虞唐人心中有一条银河——《银河》,她有天上银河的灿烂、神奇,却没有天上银河的遥远、迷离和无情,她就在我们身边,对我们一片深情;她有地上银河的清悠、奉献,却没有地上银河的沉静、矜持和无言,她就在我们的眼前,是与我们侃侃而谈的亲人、文友。
   且不说当年我得到《银河》创刊号是怎样的心情,只说二十年后我把她捧在手上,仍然心旌颤动,油然生情。闻一闻,墨香如新;摸一摸,如赏家珍;翻一翻,如饮醇酒,陶醉在绵绵乡情、切切乡音、殷殷乡俗之中。
   每期的《银河》封面上都醒目地印着:突出地方特色,繁荣乡镇文化,提倡百花争艳,建设两个文明。这24字诀既是办刊的宗旨,又是办刊的目的;既是刊物的特色,又是刊物的风格;既是文道的揭示,又是情采的体现。《银河》就是按照这24字诀的理念来打造她的品牌形象的。
   《银河》作品高唱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她是一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文明标兵。
   唐代白居易有两句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强调文章应当为时代而写,诗歌应当为现实需要而作。《银河》不仅继承和发扬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的文道观点,而且更加旗帜鲜明地坚持“二为”方针,坚持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翻一翻《银河》,我们可以发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八荣八耻”,习近平的“中国梦”,在《银河》上都有相关的作品,采用生动感人的文艺形式,进行及时、鲜明的宣传。
   第四期的卷首语《银河秀,〈银河〉美》中说:
   本期《银河》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办出了地方特色。标志着虞唐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标志着党中央“三个代表”的光辉思想深入人心。
   第五期《银河》的卷首语《社会的支持是力量的源泉》中有这样的话: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提出了“两为”、“双百”的方针。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中又提出了代表先进文化思想,我们的事业是实践了这两位领袖的思想,是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东西必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必然会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共 13974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银河》创刊作者20周年的感怀,《银河》作品是乡镇文化中的奇葩,是乡镇文化中的瑰宝。它高唱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她既有虞唐这块热土,更有她的充满活力的精神。它拥有一个庞大的本土作者群,艰苦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银河》令人钦佩的持恒精神使这个团队的凝聚力。祝愿《银河》的明天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辉煌!作者立意和构思不错,段落层次感分明,文字很有渗透力,画面感强,文笔娴熟,意蕴兼备是篇成功之作。推荐阅读。【编辑:闲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20-04-24 08:00:45
  欢迎赐稿,期待佳作。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2 楼        文友:浩瀚        2020-04-24 08:18:16
  虞塘《银河》耀九天,文人兴会更无前。乡镇文化的奇葩!值得大赞!
我希望我奉献给读者的是心灵鸡汤而不是地沟油。
3 楼        文友:曹济南        2020-04-24 11:52:42
  谢谢闲妹精心编辑,精彩按评,盛情推荐,问好致敬!
4 楼        文友:曹济南        2020-04-24 11:53:40
  谢谢浩瀚盛情点赞和鼓励!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