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西迁精神代代传(散文)
西迁精神代代传
主席22日来到西安交大,我们同学群里乐开了花,我们关注着主席在校园里参观的视频和照片,感动于主席在西迁博物馆的关注和指示,聆听着主席对交大师生员工的讲话。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发扬西迁精神,我们的交大人,一定会为中华民族立下卓越的贡献!
今年是我们毕业五十周年,去年以来一直与校友会联系筹备50周年返校聚会,由于这场全国的抗疫斗争,我们暂停了今年的返校聚会。这次主席到访西交大,让我们全体同学的心又回到了美丽的校园,这是一次心灵的聚会。
我们是六十年代初入校的大学生,从全国各地考入西交大,那时交通大学西迁才几年的时间,我们见证了交大西迁精神的发展,学习了许多西迁老教授的课程,目睹了西迁老教授们的贡献。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西迁精神,许多同学分配到祖国的西部地区奋斗了一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看到主席在校园的留影,想起了自己在交大的难忘岁月。我翻开我那泛黄的旧相册,一张张珍藏的旧照片让我回忆起许多往事。我是1965年考入西安交大的,那时的西安交大从上海西迁西安才几年光景,继承着交通大学的传承,当年的理工科大学排名仅次于清华之后。那年在西南的贵州省只招了四名新生,我是其一,可谓百里挑一。大学毕业后工作于铁道部成都机车车辆厂,高级工程师,高级咨询师,曾任省市电力电子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科技开发和技术管理,专业方向是电机电器、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产品的研发,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和省部级科技成果,有多篇技术论文在全国性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
我没有辜负母校对自己的培养,牢记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西迁精神,努力为国家做贡献。我感恩母校,一直与校友会保持紧密联系,荣任校友亲和使者,有多篇文章发表于《西安交大校友之声》。
附:校门的留影,难忘的母校记忆
多少次,
我们带着希望走进校门;
多少次,
我们带着思念走出校门。
多少年,
我们梦中依稀走进校门;
多少年,
我们将这些照片次次翻看……
接到西安交大校友总会全球校友诗社“校门忆芳华”的活动通知,征集校友在各个时期的校门留影,将出专辑展示。
我翻开我那泛黄的旧相册,一张张珍藏的旧照片让我回忆起许多往事,我找出了几张与母校校门有关的照片,配上简明的文字说明和诗歌发给了校友会,最后被编辑进了《西安交大全球校友诗社——校门忆芳华特辑》,排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专辑。
我所亲见的交大校门沧桑之变,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交通大学风雨岁月的一个侧面写照。现在坐落于故都西安和繁华上海的两所交通大学,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绽开出来的一对姊妹之花。
我是1965年考入西安交大的,那时的西安交大从上海西迁西安才几年光景,继承着交通大学的传承,当年的理工科大学排名仅次于清华之后。那年在西南的贵州省只招了四名新生,我是其一,可谓百里挑一。
1965年一年级入校时的军训后全班合影,里面有两个解放军战士,辅导我们进行军事训练,这是当年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当时的校门是的拱形校门,全由木结构组成,虽几经修葺,究竟经受不住多年的风雨侵袭。
1970年我结束了大学的五年生活,毕业分配到成都。在毕业前我又到校门留影,对未来充满希望。
2015年5月,我到母校参加入校60周年返校纪念活动,在校门又一次留影。学校的这个校门建于1989年国庆40周年前夕,该算是交大西迁后的“第四代”校门了。这座校门形式新颖独特,庄重而富有时代气息。大门两侧所饰的浮雕,蕴含着学校的院系学科和交大的风格特点。
120周年校庆返校,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2016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华诞,我作为校友亲和使者接到了学校的邀请函,回到了毕业已46年的母校参加校庆纪念活动。
我的儿子1994年由成都七中保送到西安交大,是名副其实的交二代,我和妻子陪着儿子去学校报到,入校时儿子在学校校门留影。

20世纪50年代一批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如今西安交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持续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4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西安交大西迁博物馆,勉励广大师生弘扬西迁精神。《中国科学报》发表文章披露了交大西迁背后的故事。
一、心系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三、无私奉献的标杆精神。

20世纪50年代一批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如今西安交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持续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4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西安交大西迁博物馆,勉励广大师生弘扬西迁精神。《中国科学报》发表文章披露了交大西迁背后的故事。
一、心系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三、无私奉献的标杆精神。

1、《作家》吉林长春,可以直达邮箱 ccwriter@263.net
2、《边疆文学》昆明,直达邮箱kmbjwx@163.com
3、《延安文学》yawx1979@163.com(杨建老师)
4、《百花洲》371754934@qq.com
5、《黄河文学》hhwxxs@163.com
6、《厦门文学》xmwenxue@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