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干活,越干越活(随笔)
公历5月,头一天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姑且不论劳动节起源的来龙去脉,但就说其正好设在5月,也还真是正当其时。为啥?因为此时正是农历的暮春初夏,对各行各业来说,在这阳光和煦,温度适宜,百花争艳的“黄金季节”,可都是最适合大干快上的好时光。拿河南人的方言来说,这段时间,最有利于干活。
说起“干活”这个词语,即便不是河南人,也能够理解它的意思等同于“劳动”“干事”“干工作”吧。当代语言学家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干活”的释义也是:动词,从事体力劳动;泛指进行工作。但是,若仔细一想,为啥偏偏河南人,尤其是豫西南的南阳人常把“劳动”“干事”“干工作”说成是“干活”呢?
明白“干活”一词的深层含义,还是在我清明到乡下踏青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看上去70多岁,实际上已81岁的大娘顺口说出的一句话。
那是一片正在返青的沟坎,茅芽已露出嫩紫色的箭簇,紫花地丁和黄花苗的花朵也十分新鲜,这位大娘正用一把小䦆头在刨掘几片土坑,见我们从她身边走过,还带着有点看稀奇的眼光看她,就抹了一把额上的汗珠,笑着主动跟我们打招呼。一问才知道,她是在家闲不住,又可惜这离村子不远的沟坎常年荒芜着,就寻思来开挖几个土坑,再施些农家肥,过几天种些北瓜(南瓜)。“北瓜也卖不上价钱,稀烂便宜。”大娘笑着表白,“我就是吃饱喝足了在家闲得慌,想出来干点啥,活动活动老腿老胳膊哩。”我看看身板硬朗的大娘,就笑着赞扬她:“城里人锻炼身体有时还得花钱,您这可是不花一分钱一举两得呢。”大娘听了,越发笑得响亮,就说:“那咋不是,要不是咋说干活好处多呀。干活,干活,越干越活哩。”
大娘顺口说出的这句话,听得我心头一震,犹如醍醐灌顶。怪不得这大娘健朗长寿,老人家可是早就悟出了劳动也就是“干活”的本意啊!
返回城里以后,这位大娘“干活,干活,越干越活”这句话就在我的心头萦绕。我越想这“干活”二字的组合,越觉得远比它的同义词“劳动”呀、“干事”“干工作”呀对人生更有启迪。这“干活”一词,可是“干”在前,“活”在后,这分明在告诉人们,“干”是“活”的前提和基础呢;一个人,只要还有“干”的能力,那毫无疑问地也说明他还“活”着呢。
然而,生活中却总有人讨厌干活,甚至以少干活、不干活自以为得意。曾在网上看到一则奇闻,说是有个20来岁的小伙子,竟然饿死在家里,其缘由就是他不仅不干活,连送到身边的食物也懒得动手去取。还有些人,虽吃得大腹便便,却也懒得干活,整天无所事事,到头来整得“三高”缠身,即便活着,也没有多高的生活质量了。
倒是作家余华也许参透了“干活”的要义。他的著名小说《活着》,其主人公富贵,从一个富家公子跌落到孤单得只能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即便如此,富贵到老还是硬撑着还要赶着那头老牛在田里劳作。余华是不是要通过富贵这个人物告诉读者,人也好、老牛也好,只要活着,就要拼上老命干活;也只有干活,才是活着的正常状态呢?反正,我从富贵和老牛的意象里,品咂出了这番意味。
信笔记下这些杂感时,正处于新冠疫情在国内得到有效遏制,各行各业都在忙着复工复岗的时候。日子里,也总是听到有人发出“在家闲着憋坏了”“闲得手脚长毛”之类的感叹。我身边的同事,在“解封”后终于能够正常上班后,也都纷纷表示,要珍惜难得的平安时光,努力工作,把因疫情耽搁的时间抢回来。我就想,大家能有这种珍惜时间,努力工作的自觉意识确实不错。在这个时候,我倒要提醒大家,凡事还是要量力而行,注意劳逸结合,可不能因为过劳把身体搞垮了;干活时,也要注重一下方式方法,不能瞎忙活。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有道是“东边日头一大堆”,我等只要领悟“干活,干活,越干越活”这句大白话的深意,都不做懒人,步调一致地去干活,且一直干下去,那就一准会越干越灵活,越干越快活,越干越能活。
文章短小精悍,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为干活,越干越活点赞(?ò ∀ ó?)
睡觉前看书一定会睡不着的[偷笑][偷笑]
失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