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春风化雨祭父迟(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春风化雨祭父迟(散文)


作者:溪水一石 白丁,7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56发表时间:2020-04-26 21:47:54
摘要:父亲逝去12年了,每当清明时节,我们总要去上坟祭奠他老人家。这些年来,每当春暖花开时节,我们在他长满青草的坟头,洒下两行清泪,而这一切除了表达我们的哀思外,还能有什么用呢?

【丁香】春风化雨祭父迟(散文) 4月5日清明节,按公历说,这天是我父亲的忌日。可我们乡下人一般都是按农历说的。2008年4月5日,也就是这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上午八点半,我的父亲撒手人寰,永远离我们而去,这天也就成了我们难以忘却的伤心日。
   父亲去世后的头三年,我们都是在农历二月二十九日进行家庭集会祭奠追思他,后来我们就按公历的4月5日算起,每年这天都会在父母长眠的地方去祭奠,清除坟冢上的荒草,掬土添坟,聊表哀思。
   时光飞逝,倏忽间就是十年。我曾写过一些文字表达过对逝去二老的追思和怀念,长歌当哭,聊以自慰,默读过后,随着纸钱焚化,袅袅青烟飘去,不知父母可曾收悉?
   对我来说,2008年的春节是很难忘掉的。早在腊月二十三那天,正是家家祭灶神的日子,我回到乡下老家,准备接父亲到县城来过年。往年这天,父亲都在他住的房间,把炉火烧得旺旺的,桌子上摆放好文房四宝,裁好不足二寸宽的红绿纸条,给前来讨要祭灶神的乡邻写“上天言善事,下凡呈吉祥”的对条,有些人家还提早来让父亲给他们写春联,父亲忙得不亦乐乎。可这次我回家看到门庭冷落,父亲一人躺在床上,床头边放着待服的药片。原来父亲已病倒三四天了,在家服药见效不大。和四弟商量后,我叫车送父亲到县中医院入院治疗。几天后,病情稍有好转,接诊的主任医生是父亲当年的学生,他悄悄告诉我:老人家是旧病复发,现在只能进行临终关怀,人力已无法回天,生命大概只剩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了。其实在四年多前父亲被检查出右肺有问题,经手术治疗后,恢复得还是非常好,一年后竟能骑车上街,在家也能干些轻微活儿。前季刚去复查,一切都挺正常的,怎么半年之后就复发了呢? 医生的话让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到腊月二十九这天,我跟医生说,明天早点用药,下午我要接父亲回家里过年,大年初一、二两天暂停一下,初三继续回医院接着治疗。医生同意了。三十日上午,我在病房陪着挂液体的父亲,忽然听得门外有不少人在走廊里说话。值班院长和医护人员陪着县上领导在媒体记者跟随下一齐涌入病房,原来是县上领导看望慰问值班的医护人员和住院病人。那一拨人离开后,父亲高兴的表情还仍然保留在脸上,刚才医院的值班院长给他介绍来者的身份时,由于人多,加之又要回答领导的问话,他没有一一记住来者都是些什么人,于是又问我了。中午时分,药液正好滴完。搀扶父亲下楼,打的回到家里,妻子和儿子忙端上饭菜,父亲像尝一样,各样只吃两三口,喝了半碗汤便进卧室上床躺下。儿子见爷爷这样,就跟了进去关上门,爷孙俩在里边聊起了天。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妻子知道了医生给我说的话,也显得情绪低落,只是我的儿子尚且不知。下午饭父亲依旧吃得很少,饭后儿子打开电视,依偎在他爷爷身边。父亲边看电视边对他的孙子说,早晨县长领人到医院看望他了,显得兴奋不已。儿子说:您有福啊。我在一旁听了心里很是难受,大年三十在医院里被人看望这是福吗?
   夜幕降临。按习俗我拿了早就买好的香表、冥币之类和儿子到马路边去烧。这次,我心里不仅想着我那早逝的母亲,还有对父亲病情的担忧。晚八点多我们和父亲一起看春晚,这期间父亲的电话不时响起,都是兄弟子侄和亲戚们的新年祝福和问候。每接一个电话,父亲都显得兴奋,给人以精神状态不错的感觉。大约九点多,父亲说他要休息了。我忽然灵机一动,从柜子里拿出3000元,对父亲说:今晚你就把这些钱装在内衣口袋。父亲理解我的意思,笑着将钱装进了衬衣口袋。
   看着父亲脱了外衣躺下,我走出房间,想着医生的话,心里像灌了铅,眼里也噙满泪水,那有什么心思看春晚。在我们乡下有这样的说法:人有三魂七魄,在除夕夜,有一魂一魄都要离开人身去到阴司城报到,核实自己的阳寿。如果阳寿还有,则在生死簿上减去一岁,在正月初七(俗称“人七”)这天放魂魄回来。于是就有了“人七”傍晚家家户户都要给家庭成员叫魂的习俗。如果一个人的阳寿在下一年内满期,那么这一魂魄就被留下不再回来。凡去世的人不管在年内那天走,他的那一魂魄早在这除夕夜走后就不再回附自身。所以,大凡年纪大、体弱病重者,家里人多半会在除夕夜给他们穿戴好,整夜不脱,以防他们来年逝去,免得先走的魂魄穿戴不整。基于此,我就让父亲将那些钱装在身上。
   正月初三,别人家还在亲友推杯换盏、沉浸在新年的喜庆之中,我的父亲又回到冷清清的医院,到正月初六这天,父亲执意要出院回老家,任凭我们咋劝,向来随和的他就是不听。最后,我只好按他的意思办了出院,在傍晚时分送他回到老家。父亲心里完全明白自己的病,是拖不了多久的,第二天他把我们召集到一起安排自己的后事,要我们在他去世后丧事简办,不要铺排浪费搞那些没意义的事情。父亲退休后经常被人家请去当礼宾,穿长袍戴礼帽,作文行礼。他对这一套早就厌烦了,以至后来有人请,他以有病为由推脱。我们兄弟商议提前给父亲过70大寿,时间定在农历正月十七日。其实父亲的生日在农历九月十七,我们知道是等不到那一天的。正月十七那天,来了不少亲朋好友,一起为父亲迎放鸿木并提前祝贺七十寿诞。 听到县上领导题词“为人师表,劳苦功高”、“父贤子孝,邻里和谐”、来宾热情洋溢的讲话,看到儿孙满堂,亲友满座,父亲激动得热泪盈眶,在答谢时还是没能忍住泪水流了下来。在这前后十几天内,父亲的饮食基本恢复到这次病前的状况,精神状态也就好了许多,不时和前来的客人说这说那。也就是这么十多天后,父亲再次躺倒起不来了,我们心里都明白,都焦虑不安。三弟买回好几瓶人血白蛋白,请医生上门给父亲用上,就这样持续了二十多天,这年4月4日清明节,第二天4月5日,农历的二月二十九日上午八点半,父亲还是走了,走到了他即将70岁的人生终点站。每年清明时节桃杏花盛开时,我们都会到父母坟头前祭祀,有泪空流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
   回想起父亲的一生来,他给我们的付出真是太多。在我们兄弟成长的经历中,父亲言传身教的都是些朴素的道理,没有什么大道理,就是骨子里的善良和正直。他一生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为的就是将我们都养育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17岁参加工作,先是在本地教书,一年多后的1958年泾灵崇三县合一,父亲被调到泾川县城北郊的水泉寺任教,那时交通极不方便,全靠步行,从学校回家五十多里,常走的便道是过了泾河,沿杨柳湾的山沟爬坡,越过太平塬,进入黑河川,再爬山上到什字塬回到家。途中人烟稀少,野兽出没,那时狼吃人是常有的事。有一次父亲回家途中被饿狼跟踪数里,他靠着一根撅把粗的树枝壮胆,一直走到一户人家才脱险。1961年又调到崇信县柏树乡教书,1962年灵台恢复县治后,才回到了故土。
   我们小时最愁的是推磨。在磨窑里,抱着磨杆围着大石磨走得天璇地转。要是父亲回来,他和我们一起推磨,给我们讲故事,讲做人的道理和他知道的逸闻趣事,有时还出谜语让我们猜,这样我们就不觉着累。记得一个秋冬季的晚上,我们在生产队的场房前,围着一圈给队里剥玉米挣工分,父亲给我们讲戏剧《窦娥冤》、《十五贯》,《金沙滩》把早剥完要回家的人都吸引了过来,他们一边帮我们剥一边听父亲讲故事。
   有件事给我的记忆太深。在我九岁那年的暑假里,看父亲在门前那里戴着草帽,穿着背心挖土打胡基(土胚),额头的汗水不停往下掉。我在那里跑来跑去抓蝴蝶,差点被父亲抡起的䦆头撞上,吓得父亲大叫起来。他丢掉䦆头,双手拍打自己大腿,大声呵斥。从没受过父亲斥骂的我,也大声嚷道:你挖死了,权当没有我。哪知这句话更激怒了父亲,气得他抡起䦆头将刚打好码摞起来的几块胡基砸碎,带着哭腔说:你这话比要我的命还伤人呀!年幼无知,想不到一句顶撞的话竟然会使父亲如此伤心。因此,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如今我的儿子有时偶然也会对我的好言劝告来一句“不用你管”一样,叫人好不伤心啊!有一年的夏天中午好闷热,天上阴云遮住了太阳, 为了提前完成当天的抬水任务,我叫上二弟去沟里抬水。刚到泉边时,雷声阵阵,乌云满天,我们舀满水抬起急忙忙往上走,没多时下起了暴雨。无处可躲索性就抬着水在泥泞的陡坡里往上挪。父亲跌脚爬步跑下来接我们,他刚看见就叫我们丢掉水桶往上爬。到我们跟前时,他一把将二弟背上肩,一手紧紧拉着我往上挪步子,生怕山洪泻下来。跌跌闯闯总算回了家,我们都成落汤鸡。换衣服后,只见父亲身上直冒热气,大口喘息着,他告诉我们,以后出门不管干啥,都要告诉大人,夏天出门,特别是下沟里去一定要看天色行事,夏天雷雨多要是遇到山洪下来那可就事大了。
   还在我上初中时,家里每年都缺粮。周末,父亲从几十里外的学校回来,母亲首先诉说的就是家中粮食支撑不了几天,要父亲想办法,那时的粮食可不好找,即使有钱也买不到,因为粮食是国家的计划物资。晚上,父亲就跑去找生产队长,好话说完,屈辱受尽,一家七八口人每次只借得二、三十斤,有时还会空手而归。那几年,父亲在离家二十多里远的学校当校长,他和学校所在地的干群关系好,特别是那个叫张正荣的大队长,他解放初期参加剿匪,在严寒中冻伤双脚,十个脚趾被截的伤残退伍军人,为人仗义。一天他听到父亲为家中无粮而发愁肠时,他便冒着风险,和队里其他几个干部商量后,将生产队留的贮备粮装了几袋,傍晚悄悄送到学校。第二天早晨,父亲捎话要我拉架子车去拉粮食。听说父亲弄了不少粮食,我很是兴奋。十二三岁的我向老师请了半天假,借来队里一辆架子车,沿公路一路小跑,等到了父亲任教的学校时,满头大汗。父亲给我煮了两个荷包蛋、下了一碗扯面,吃饱喝好后,父亲和另一个老师将几袋粮抬到架子车上送我拉粮回家。走在半路上歇息时,我忍不住想看看袋子里都装着什么粮。逐个解开袋子看,是小麦、玉米、糜子、高粱,两个只装了半袋子的是黑豆和荞麦。真正的五谷杂粮,我好开心,这下我们家就不愁没吃的了。
   离父亲任教不远的一个山区村子叫桑园,这里背靠塬边,涧河从那里流过,村子里不仅有桑园,还有菜园、果园。那时候苹果是极少见的,偶尔只听人说起苹果,真没见过,更不用说吃过。在那少吃没喝的计划经济年代,能吃到的水果就是每年夏天才有的桃、杏以及秋天成熟而长在沟边的酸枣、杜梨了。那年后季开学不久,大概是1975年吧,父亲周末回家,绑在自行车货架上的黄色帆布包鼓鼓囊囊的,我急忙去解下来问是啥东西,父亲笑着要我猜,我猜不准便将包儿抱进屋里,奶奶蹒跚着走过来问我啥好东西,我说是“洋桃”,其实我不认得就随口胡乱编了个名儿。一时,姐姐、弟弟们都来了,母亲也收工回来了,奶奶小心翼翼取出几个苹果放在盆子里,舀了一瓢凉水倒下去,胡乱搅了几下就捞出来,我们伸手接过还在流水的苹果吃起来,那香甜的味道至今仍忘不了。这些年来,我虽然吃了数不清且早已寻常不过的苹果了,什么秦冠、富士、乔纳金、国光、红星、元帅...,那怕是来自青岛烟台的,或者来自天水静宁的,还是本乡本土出产的,但总没有那一种能比得上那时候吃的顶端有棱、红艳艳的香蕉苹果来。也就是从那时起,父亲基本上每周回家都会带一包苹果来,这样的时间每年都能持续将近两个月。那些年我们一直盼望着秋天,等待着每年秋天父亲带回香甜的苹果。
   父亲是个很有孝心的人。他回到家里,一有空就给奶奶洗头、洗脚、洗裹脚布,趴下身子拿小针刀给奶奶的脚挑丁甲;也有过多次从街道买羊肉泡提回来给奶奶喂着吃的情景。回想起来,我好惭愧,直到父母亲去世,我一次也没给他们洗过脚。
   刚包产到户的那年,我家分得一头牛,没地方喂养,母亲找人说通和另外两家一同喂养在原生产队的饲养站。不久那两家人之间就因为垫圈的事闹矛盾,互相指责。春节到了,父亲编了副对联:三家和睦同喂一槽,六畜兴旺根在二房(我们队名二房)贴在饲养站门上。经庄里有文化人的分析开导,演绎规劝,那两家人的关系慢慢和好了。
   我师范毕业后,父亲觉着我继承了他的事业,甚是欣慰,不仅对我关怀有加,更是要求我干好工作,绝不能误人子弟。为此,他把祖传的两件宝贝给了我。一件是像袁大头一样大泛着淡黄色的玉璧,一件是六棱白瓷釉笔筒,上书繁体天蓝色“精诚团结”落款:蒋中正。遗憾的是玉璧被我拴在钥匙链,后来一同丢失了,笔筒也被我不小心撞倒落水泥地上摔碎。后来我也辜负了父亲的殷切期望,转行脱离了教书育人这一行,这些都让我至今难以释怀。
   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在干好份内工作外,平生最大的爱好除了吸烟就是栽树。在原来旧窑庄的门前,栽了数百棵树木,好多都已被砍伐盖了房屋,有些还在,长得已有成人一搂合抱那么粗了。砍伐过的地方,树根处又长出枝条,现今也有碗口那么粗壮。每到夏天,绿树浓荫,小鸟栖息,莺歌燕舞。林下种的药材牛夕,每年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搬到原上房庄后,父母亲先是在院子周围栽树,然后又在不大的院内栽植果树、种菜养花,几年时间把个农家小院弄得跟公园一般。春天花艳,夏天浓荫,秋天果香,冬天则尽情享受收藏的果蔬和幸福。特别是每年夏天,我回到家里帮兄弟夏收,吃住在父母那儿,看到父亲在果树下支一张床,床头放一杯茶,打开收音机,躺在那里听单田芳的评书《隋唐英雄传》,听那过瘾的、喊破嗓子的秦腔《斩单童》、《三对面》;我和母亲则在房里闲聊天。望着父亲那愉悦的表情,我感到这就是父亲所谓的“享福”吧。1994年父亲提前退休,我每次回家,都能看到他在不停干这干那,一刻也不闲着。吸着廉价的烟,喝着极普通的茶,穿着极普通的衣服,干着家务杂活,听广播,带孙子;有时也和邻里乡亲下象棋聊天,这样的好日子也仅仅过了几年。2001年母亲忽然病逝,父亲从此形单影只,闷闷不乐。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愿离开老家,即使我或三弟亦或姐姐,不论哪个接去,他也呆不了几天就急着要回去,我们也就只有常回家去看望他。2003年,父亲被查出严重疾病。手术后,尚在康复的他尽管受了不少委屈,但仍没有失去热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当2008年的春天刚刚来到时,父亲却走了。说来也怪,父亲在院子里栽植的一棵最大的苹果树,那年春天也再没有发芽、开花结果,随父亲一起走了;每年仲夏就能盛开五颜六色的牡丹也从此不见了踪影,院落里顿失生机,显得荒凉和冷清。
   父亲走了,永远走了,我们从此无家可回,只好漂泊在外。早在母亲去世后,我们就觉得家已残败不全;父亲患重病后,更感觉到这个残缺的家恐怕是支撑不了多久。我们担心,我们害怕。可担心和害怕的那一天谁也无法阻挡的来了,这是怎样的悲伤和无可奈何啊!长天高渺,万物轮回,黄泉路上从来行者匆匆,但我想无论父亲魂归何处,他的音容和品质绝不会湮灭——他一直活在他儿女们的心中,如今老家虽然还有兄弟一家,但没有父母亲的家总叫人感觉到像人生途中的驿站一样,感受不到那种特别的温暖和气氛。
   如今,我们只能在每年的清明、农历十月初一回到长满蒿草的父母坟前摆放祭品,上香焚烧纸钱。惆怅伤感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双亲;偶到老宅去细看,以期安抚寸草心。
  
  

共 600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父亲的一生和世间大多数父亲样,是平凡的,在儿女成长的经历中,言传身教的都是些朴素的道理,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教的都是骨子里的善良和正直。父亲含辛茹苦,将儿女们养育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也是个孝顺长辈的人,用自已孝为先榜样影响儿女们尊老爱幼的美德。父亲的一生为人师表,邻里和谐的一生。父亲每年过春节给前来讨要祭灶神的乡邻写“上天言善事,下凡呈吉祥”的对条,给邻里写春联。然而,岁月无情,父亲也逃不过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父已乘仙鹤已西去,儿女也只能每年清明到长满蒿草的父母坟前摆放祭品,上香焚烧纸钱,洒下两行清泪,而这一切除了表达我们的哀思外,还能有什么用呢?是呀!我们在很多时候面临“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现象。父母亲健在时,我们应多陪伴,多关爱这比失去后再烧多少纸钱都来的实在。散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乡村气息很浓,很接地气的一篇抒发情感的散文。推荐大家共阅。[丁香编辑:天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山        2020-04-26 21:54:16
  感谢溪水一石老师赐稿支持丁香社团,期待和老师一起在丁香树下赏花饮酒,共创丁香辉煌。天山敬酒问候老师,祝福老师身体健康,创作快乐!
幸福生活在不断奔跑中获得。
回复1 楼        文友:溪水一石        2020-04-27 16:12:29
  非常感谢丁香栏目编辑老师的辛苦付出。拙文被你们给予很高评析,我知道这是鼓励和期望,再次表示感谢,我当继续努力。
2 楼        文友:秦雨阳        2020-04-26 23:04:14
  一篇非常感人的祭奠父亲的散文。语言朴实,叙述清晰,感情厚重。感谢老师投稿丁香,分享佳作!感谢天山社长辛勤编辑,推荐阅读!
一支笔曝光昨日泥香,几篇文絮叨无我烟雨
回复2 楼        文友:溪水一石        2020-04-27 16:14:47
  感谢丁香栏目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和评析。
3 楼        文友:大智若愚张        2020-04-27 11:00:03
  中国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被很多人称赞向往的耕读世家在这拳拳之心的话语中进行了完美诠释,有人说与至深处无声,真正的哀痛是无法在表面呈现的,那是硬生生的把人的心切开了一个口子,在往后的岁月中时不时的冒出来。老师如此清晰的记着父亲的所有细节,令人感同身受。与朴实的话语中渗透着思念,在点滴的细节里刻着挚诚。拜读了。感谢溪水一石老师赐稿丁香这样一篇让人久久回味的佳作。
回复3 楼        文友:溪水一石        2020-04-27 16:15:47
  谢谢你的评析和鼓励,我当继续努力。
4 楼        文友:石尖        2020-04-27 17:13:47
  读罢溪水一石老师的这篇会回忆父亲的散文,石尖深受感动,几乎眼里噙了泪水!字字句句饱含着对父亲的深厚感情!我一直认为,好文章,特别是好散文的最大的特点和最高标准应该是写真情实感,让人产生审美快感的文章不少,但是能让人泪目的却不多!石尖问候作者!愿逝者在天堂一切都会很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4 楼        文友:溪水一石        2020-04-27 22:40:18
  谢谢你的点评和鼓励。我自当继续努力,才算是对你如此好评的回复。祝安康快乐,创作有成!
5 楼        文友:孙巨才        2020-04-27 22:08:41
  情真意切,催人泪下,一篇感人至深的祭奠父亲的散文,佳作,点赞!
回复5 楼        文友:溪水一石        2020-04-27 22:54:28
  谢谢老兄的鼓励。其实跟你相比我差远了,做你的学生差不多吧,不是客套,我说的是真话。好像以前在中国作家网上看到过《嫁娶奇缘》那是大作品啊!就是那篇让我记住了你的大名。没想到我的习作被你给好评了,荣幸!
6 楼        文友:秦雨阳        2020-04-30 07:40:12
  老师的文章的确很优秀,读起来顺畅、感人,因非首发,不推荐精品。提供文友学习借鉴。
一支笔曝光昨日泥香,几篇文絮叨无我烟雨
回复6 楼        文友:溪水一石        2020-04-30 15:08:02
  谢谢点评鼓励。是的,最初发于《散文网》,渐渐感到那个网的人气不能和《江山》比,所以,转来了。理解编辑老师和江山规定。
7 楼        文友:江亲莲        2025-02-08 17:48:18
  同样的真情实感,在我心中,我的爸爸也是那个英勇、坚韧、无私的人。您的付出和牺牲,我都铭记在心,感激不尽。我深知,没有您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和成就。
君子立世当刚毅坚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与道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