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雨后的小河(外二篇)
一、雨后的小河
夹风伴雨,下了整整一天一夜。晨起,朝阳照耀在小河上,天气还有些微凉。但见小河丰满了许多,浅水滩边的小草都被淹没了,蛙儿们的伊甸园就这样的消失了。水面上漂浮了许多落叶,成熟的柳树果芯也被风雨送上了水面,于是在河面上演艺成了小船在漂荡着。
堤岸上柳丝的鹅黄也都换上了绿装,但仍在优然自得的舞动着。金烂烂的黄金条,也已花枯蕊萎了,接下来的是绿叶在疯长着。匍匐的迎春花也只有几朵残花还在坚持等待着那蜂来蝶舞的光顾。昔日玉兰花的小灯笼,也只余一两片花瓣还在看守着家园。
往日的蛙鸣也都消声匿迹了。白脊灵和兰背红腹鸟也均移情换位飞往山中安家产卵生子去了。只有长驻留鸟“两千两”还在为小河留歌续唱。不过,确也多了一种类似半大鸭子似的水鸟,刚落脚于小河不久。这种鸟也瞒好看的,脸红的如同喝醉了酒,一直红的延伸至嘴上。黑色的羽毛背部还镶嵌着白色,再配上白色的尾巴而更加招惹人眼目了。它游在水面上,一会儿便钻到水下面去不见了,一会儿又在前方五六米处窜了出来,应该是潜在水中捉鱼吧?
水面大了许多,流速也增快了些,哗哗流水声的水瀑也增长了气势,垂钓的人又多了起来。据说刚下过雨后,由于水深处有点儿缺氧,于是鱼儿们便多在岸边的浅水处活动,也有许多小鱼在接近水面层成群结队的游来游去,看得人如痴如醉。也有说是由于新雨水水甜,于是鱼儿们都出来喝甜水了。但究竟是由于水甜,还是由于水中缺氧,已无从考证,姑且认为是两种可能性都会有的吧?
面对雨后的小河,又引发了我一番兴致,其曰:林花谢了春红,山更郁郁葱葱,莺燕欢歌曼舞,飘来牧童笛声。
二、麦田
沿小河上游而行,几公里处,河畔是生长着绿油油的麦田,麦子吮吸了似甘露般的雨润,长势更加黑绿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叶片挺拔向上。微风吹来,滚滚的绿浪推前浪,好一派绿色的诗海。
当下,正值麦子的拔节期,侧耳倾听,咔嚓,咔嚓的作响,啊!是麦子的拔节声吗?会是真的吗?那应该是触景生情的幻觉吧?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溶入了社会,人们对高级的业余生活之消遣的游憩更加渴望了。然而,人们生活的第一必须品仍然而且必须还是粮食。是的,粮食乃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啊!
尤其是随着国际新冠疫情暴发式的漫延,其后果必然会带来经济危机,而其经济危机也必定会连锁着粮食危机。面对如此的国际形势,习主席果断的提出了“六个确保”,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确保粮食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将粮食问题抓紧,抓紧,再抓紧!
三、对于高质量精神生活的追求
基本物质生活需求,调节生活节奏,高质量精神生活的追求,乃现代人生活的三大基本要素。
最近,读书日刚过,习主席也发表了重要文章和讲话,国家智囊团机构之人民政协也专门召开了读书学习会议。
而对于我们这些业余文学写作者来说,读书阅览就来的更加重要了。学习历史文化精髓及现代文化要素,从而深植文化底蕴之根基,乃文学创作者之必需。
还有一条更为重要,那就是必须牢牢掌握住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是推动历史前进,促进社会进步。欲实现此目标,就必须紧步时代脉动,广泛深切的深入生活。
文学作品的创作,必须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就如同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我觉得就是其创作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人们为什么会非常喜欢赵本山执导的电视连续剧?我觉得就是由于赵本山的作品生活气息非常浓厚,看完之后,就觉得如同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故事一样,而且又回味无穷。
如果文学作品如同天上掉下来的,或似外太空飘来的,人们会喜欢吗?也许有少数偏爱争奇揽怪的人会喜欢,但大多数人会觉得那是怪物。所以,文学作品不要成为空中楼阁,也不要成为海市蜃楼,也不要成为浮萍草,水上漂,没有根,风一吹,就跑掉了。尤其是其创作者更不可成为空空道人。
因之,创作者必须广泛的深入生活,深刻的体察社会,并擅于透视社会,提炼浓缩社会生活,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并使之凝炼于作品之中。最终达到表现生活,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