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玉米面(散文)

精品 【晓荷·暖】玉米面(散文)


作者:麦玲 举人,3216.8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101发表时间:2020-04-28 16:48:34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会一成不变的,包括人的味觉。人的胃口是会随着年龄、经历的改变而变化的,曾一度让我讨厌吃的黄面,如今却成了我喜欢的食品。
   少年时,是在陇东老家渡过的。老家在山区,地多人稀,广种薄收。老乡们一睁眼就去地里劳作,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脚下的这片土地。地里主种小麦,也种点土豆、西瓜等。杂粮主要种植玉米、高粱、糜子、黄豆等,还有胡麻、稔等油料作物。玉米可以收两季,一季是春天播种的,到了秋季收割,一种是小麦收割后再种植,这种玉米到了深秋才收割,味道没有春季种植的玉米味道好,我家劳力少,也就春季种一茬玉米,也够忙乎一番了。
   小时候,吃的零食除了逢年过节购买的糖果点心,应季的水果菜蔬,其余零食基本都是地里生长的。到了秋季,最爱吃的莫过于玉米棒子黄豆角了。黄豆角种在玉米行中间,玉米熟了的时候黄豆角也饱了。大人大多舍不得将嫩玉米掰下来吃,要等熟透了当粮食来吃。我去舅舅家里玩时,小姨在地里干活干到一半时,就领着我回家做饭。我们走着走着,小姨就偷偷钻进路边的玉米地里,她把的外套脱下来,也让我脱下外套,两个袖口一挽,玉米棒子就藏在袖筒里。然后撸几串黄豆角,如刚巧下过雨,小姨也会挑拣几株松动的洋芋,拔出秧子带出洋芋。一股脑包在她的上衣里,拿回家煮给我吃。玉米丰收时,家人们也会捡嫩小的玉米和着黄豆、新鲜的洋芋,一锅煮了,熟透时,满屋盈香。我吃了玉米粒,还要把玉米棒子里的水细细咂一番,觉得它比玉米粒还有味道。玉米杆子、玉米皮,炸碎后用来喂牲口。
   每年到了秋收的季节,学校都会放十天忙假。我回到家里,虽然不是主劳力,但也得跟着大人去地里干活。家里有时也种高粱、谷子,这些都需要用刀子先把穗子削掉,再剁掉主秆。我大多不参与,参与的就是掰玉米棒子。进了玉米地,长长的玉米叶子把人手、脸、胳膊划拉的生疼,痒痒的。掰下的玉米棒子得大人一担一担、一背篼一背篼、一架子车一架子车往回运送。玉米杆也不能浪费,拿回家可以铡碎了喂牲口,干湿都行。晒干了,可以当柴火烧火做饭,可以烧炕。夏季里,我见过看瓜的老农用玉米杆搭建的看瓜棚,也挺美。当然了,长在地里的玉米根须,奶奶和母亲也不会放过。等有空了,提着一把䦆头到地里,撅着屁股挖玉米根须,一边挖一边用䦆头把泥土拍掉,放在地边晾晒。玉米根须干透了,轻轻一抖,干土就都落到地面。玉米根须用来蒸馒头,火力非常好,没有像蒿草一样的浓烟,闻起来还有玉米的清香味呢。
   挖玉米根须经常是在太阳好的秋日午后。奶奶和母亲挥动着䦆头,秋风拂起她们的头发、衣襟,影子在地上来回摆动,秋阳在地面撒上一层金光,就像一幅生动的油画,美丽极了。
   对孩子来说,收割玉米远不如挂玉米、剥玉米粒辛苦。收割玉米时孩子们有个盼头,回家一定可以吃到几棒香甜的玉米棒子。运送到家里的玉米棒子一般就堆在院子里,得把好的大的玉米挂上搭建在房檐下的木柱上晾晒风干。于是,剥玉米皮成了当务之急。体力活大人干,但是剥玉米粒就是慢功夫,看大人一只手拿着一个玉米棒子,一只手将玉米棒子根部突出的地方一掰,玉米皮就掰下来好多。再将剩余的玉米皮分成两股打成死结,便于挂到木柱上晾晒。小的玉米和不小心掰掉皮的玉米,便放在院子里直接晾晒,雨来了就得苫上油布麻袋片子遮雨。雨过天晴,又赶紧摊开晾晒。晾晒得差不多了,就是在午饭后坐在院子里或者大炕上剥玉米粒。常常是奶奶拿了剪刀在玉米棒子上划拉掉三行玉米粒,其他人再拿着一个玉米棒互蹭。玉米咋就那么多,好似永远也剥不完的样子,心里就特别恨这个玉米。这时候的玉米棒子,已经有老的、干的,不能吃了。玉米芯子晒干了,烧火也很好。总之,在农村,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东西,都会物尽其用,将作用发挥到最大效果。
   脱了粒的玉米,晾晒后,用麻袋装起来,码在粮囤旁边。不太饱满的玉米粒,用来喂鸡喂牲口;饱满品相好的,奶奶就在自家石磨上磨成玉米面。玉米面是金黄色的,煞是好看。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玉米粒加上糖精,被爆成爆米花,装在上衣口袋里,边跑边吃,满口盈香。
   家乡人,用玉米面调制着做出许多可口的食品。当然,所有的玉米面食品,都是和白面掺半做出来的。玉米面不劲道,加了白面就会借助白面的劲性,好做又耐吃。最常吃的是黄面搅团、黄面粑粑、黄面节节、夹心面、金裹银、黄黄馍等。
   如果专用白面做饭,擀面就比较吃力,掺和些许黄面,就容易擀开。烧开水时就把洋芋条放就去煮,等到黄面节节熟了,加进去炝好的葱花,炒好的韭菜花,西红柿。倘若有羊肉臊子,加一些,撒些芫荽出锅。于是金黄的节节面,碧绿的韭菜花、喜庆的西红柿、白白绵绵的洋芋,翠绿迷人的葱花,调和进去一勺油泼辣子,滴几滴纯粮食醋,就着碟子里的蒜片瓣青椒碎,别提有多美味。
   小时候吃搅团时,我就要等着吃锅底的瓜瓜,或者嚷着奶奶给我漏鱼鱼,不大爱吃搅团。奶奶也会把玉米面夹在两张白面之间,做出的面条叫花花面,蒸出的馍馍就叫金裹银。为了增加金裹银的甜度,奶奶会在黄面里面放一些糖精,小孩子爱吃甜东西,对于金裹银就不怎么挑剔。至于黄黄馍,则是玉米面和白面发起来蒸的馍馍。一吃就掉渣子,我不大爱吃,吃了胃反酸。我上中学时,奶奶给我蒸馒头或者烙锅魁时爱加少许黄面,做出的馍馍就非常酥软。记得有一次,爷爷对奶奶说,给麦娃子做馍馍不要掺和玉米面了,放不住。奶奶看着爷爷没有作声,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在馍馍里面掺和玉米面。那时候,好多同学还拿着黑面馍馍吃的。我是住校生,早自习时,曾经用放了几天的白面馒头换了走读生一个热乎的黑面馒头吃。不料肠胃不能容纳黑面食品,吐了一早上。
   读技校时,也是住校。大灶食堂极爱做包谷榛子,喝了包谷榛子我就胃里反酸,自此,就连玉米面做的其他食品也不吃了。不光如此,长达六年的住校生活,让我厌烦了吃馒头、烩面、洋芋、白菜、豆腐、粉条等。
   参加工作后,小时候没好好吃过,甚至没见过的食品,曾一度成为我的最爱。随着成家立业,孩子成长,每日三餐自己动手做,慢慢地,还是厌烦了大鱼大肉。回老家,婚丧嫁娶等都用上了饭店的那一套,鱼、肘子、虾等,散发着一股饭店特有的味道,令人反胃。就想起了小时候吃过的小饭汤,一清二白的热乎乎的汤里,泡进去一个手工蒸制的白面馒头,调和上熟油辣子、米醋,油汪汪地吃一碗,浑身冒汗。然后再去坐席,席上,要等大客先动筷子,孩子最好等着大客或者家人往碗里夹肉夹菜。要是自己迫不及待地动筷子去夹菜,你就是村人眼里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席上的食品,是有数的,肉食只有10个。要是哪个人不懂规矩,多吃了一块肉,就会遭到乡亲们背后的耻笑。当然,大人大多疼爱孩子,肉,都是喂在孩子口里,尽管自己口水早已在嘴里转圈。乡下的孩子,没见过世面,也大多安静老实。见了生人,头也不敢抬,话也不敢说,就那样低着头坐着。大人夹一筷子菜,他低着头吃一口,不言不语。乡亲们说,这娃是个懂规矩的娃,是个乖娃娃。
   吃过了席上的白馒头肉块,回家了。拿起家里的金裹银,黄黄,墙角下、炕沿边、玩着吃着。狗儿摇着尾巴,盯着你的嘴和馍馍。那么期待那么热情,你给不给?鸡走过来,咕咕咕叫着,低头吃你掉在地上的馍渣子。吃一吃,抬头看一眼你。忍不住跑去抓来一把玉米粒,洒在地上,它便以鸡特有的语言呼唤着自己的伙伴,一起分享美食。
   晚饭,来一碗散发着浓浓的玉米面味道的花花面、节节面、一盘搅团。然后就着从地里摘回来的辣椒、西红柿、白菜、芫荽等,吃他个肚圆胃鼓,何其畅快!
   今生,真的好想再以这样的方式好好吃一回!
  
  

共 30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散文。从作者的文字中,小编仿佛闻到了玉米面粥的清香,那煮熟的嫩玉米更是让孩子们百吃不厌呢。小编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小时候也曾跟随父母一起收种过玉米。所以对于玉米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那些成熟的玉米金黄金黄的,农家人望着它们,眉里眼里都是笑。这玉米全身都是宝呢,不但可以做成各种食物填饱肚子,而且还以卖钱。总的来说,自小生活在农村的人,对玉米都怀有一份很深的感情。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上了岁数的人仍然喜欢吃用玉米面做的各种食物。从这篇散文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作者亲身经历过,她才能把人们眼里极其普通的玉米了解得如此透彻。学习欣赏老师佳作,力荐赏读。欢迎继续投稿!【编辑:张爱珍】【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503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张爱珍        2020-04-28 16:51:38
  朴实的文字里,流露出作者最真实的感情。学习欣赏佳作,遥祝安好!
回复1 楼        文友:麦玲        2020-05-02 12:24:15
  谢谢张老师编发。感谢。
2 楼        文友:张爱珍        2020-04-28 16:52:31
  创作辛苦,问候老师!
回复2 楼        文友:麦玲        2020-05-02 12:24:32
  敬茶,辛苦。
3 楼        文友:何叶        2020-04-29 10:24:44
  问好麦玲姐姐,朴实好文,给赞。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麦玲        2020-05-02 12:24:56
  问好何叶社长。节日好。
4 楼        文友:双头狼        2020-04-30 08:19:41
  玉米面写得朴实,很有同感。赞!
回复4 楼        文友:麦玲        2020-05-02 12:25:16
  感谢支持,问好、
5 楼        文友:谷泉叮咚        2020-05-01 20:21:04
  老师您好,这篇写的真不错,读后受益匪浅,你的作品主题鲜明,构思巧妙,结构缜密,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您发文分享,让我学习了新的构思技巧。祝您思如泉涌,创作丰收。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写作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回复5 楼        文友:麦玲        2020-05-02 12:25:35
  谢谢支持,互相学习。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