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打开一页心窗(随笔)
明知道总有一日,所有的悲欢都将离我而去,但我仍然竭力地搜集。近年來写作唤醒了我对生活中无数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曾经有过,或者根本沒有过,或者根本沒法实現。在我的笔下使他们聚集在一起,去粗取精,或许在虚构中变成鲜活的东西。在岁月的历练中,我蓦然发现在自己的写作中己建立了現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之路,它和我現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当現实无法实現就让它在虚构中得到现实。净化心灵,在悲欢离合中去追求人间的真善美。这也许是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温馨。
而今暮年的我,走在路上,看到那些逼人的青春,以无法阻挡的耀眼光芒射过來时,常常会覚得忧伤还有羞涩,我想我真的老了。但又始终找不出答案。只能把失去的年华丢在一个再也找不到的拐角处,我在那一刻突然明白,我那失去的青春,原來并沒有走得太远。它一路悄无声息地跟着负重的我,只等我像現在这样,回头等它追上來。与我不再年轻的容顔一起,不离不弃地走一程再走一程,走着走着就老了。心路就应该是心境里不灭的诗意,以及内在生命不尽的激情。
当我看到孩子们一天天長大,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活泼乱跳地跟着老师学唱舞蹈,看到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每天上下学出入校门,看到青年男女奔赴在各个岗位上辛勤的工作,看到社区广场上一群群老友们,打着太极拳,跳着欢快的舞步,大有春意繁盛之覌感,从容开放之气度,给人带來无穷欢乐,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这才发現这个世界很年轻。人的生命过程中快乐和幸福无时无处不在,关键是慬得去感受去发現。而生命的意义要靠自己亲身体会,经历了才会明白,不要轻易说再见。
我有位老朋友讲的很好,年老了和儿女们相处,有时就要装聋、装瞎、甚至装傻。这个时代发展的太快了,与时俱进对老年人來讲确实很难接轨。老的传统观念与时代新潮有着很大的代沟,欲不可越。生活中要把看不贯听不贯变成看得进听得贯。(当然大是大非面前不退步)有的事需要潜移默化,有的事需要因势利导,有的事需暫时违心服从。既不能过也不能欠,说容易操作起來难度大。
如有的子女自己开了个企业,靠打拼挣了钱,买了一部近百万的轿车。对老人讲:“这些年吃了些苦,这回该享受一下了。”而老人却说:“我吃一辈子苦,现在骑那台旧三轮車也很幸福。”现代当父母的青年人,都在望子成龙,在同一起跑线,谁都不甘心落后,花高额给孩子课外辅导。当爷爷奶奶的只能说,叫孙子上课注意听讲,下课作业多动脑,这样学习才会扎实,类似生活中的琐事许多多,逃不过也越不过,都要面对,关键是充实正能量。
现在青年人都在奔“五子登科”(妻子、儿子、票子、房子、车子)。特别有的老人跟子女国外生活,也有着五子登科,那就是听不懂英语是聋子,不会讲英语是哑子,看不懂英文是瞎子,不会开车是瘸子,拿起电话手抖像呆子。目前赴国外照料三代的老人至少有十二万多人,身体再好,“零件”也衰老了,但背井离乡,远渉重洋。來到连语言都不通的异国他乡,发揮余热的困难可想而知了。看孩子,做飯,打扫卫生,忙得团团转,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老人舍心,少不舍力。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叫“贱骨头”。儿孙有儿孙的福,我们不能管他们一辈子。(红楼梦)里有首歌词中说:“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顺儿孙……”莫把吃老啃老的风气带出国门。
我有位国外老友,曾在电脑网络上发表过多首诗饲,我不免摘上几句。
第一首写道:
群鹿无约溪畔聚,归鸿有信诉衷肠。
眼前风景身何处,缕缕情思向故乡。
第二首写道:
当稔年丰龙风俦,东西飘泊两悠悠。
远离故国又经秋,把酒凭轩邀皓月。
还有一首写道:
几许情怀伤往事,何堪诗意莫由衷。
暮春已尽群芳落,残月凭轩唱晓风。
这些真情诗句的流露,不难看出在离开故土的那段岁月里,内心有着太多的沉重和忧伤惆悵。但又去何说。这里我想到(弟子规)中的一段话:“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所喜好和能做的要尽力去准备,反之就不能强求。
要说要写的很多,但又不知从何处下笔,心血來潮时,许多往事一涌而上,还没等梳理就又一下子退得无影无踪。就像在那无垠的海滩上,刚写上几个字,就被海浪冲刷的一干而净。到了这个岁月也许只能如此了。不知还能给网友畄下什么印迹。就算打开一页心窗透透气吧。
欢迎您投稿柳岸花明社团!
祝福写作快乐,一切美好!
期待佳作再次绽放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