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药王山上访“药王”(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药王山上访“药王”(散文)


作者:文远 举人,3446.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74发表时间:2020-05-01 09:47:09
摘要: 刘禹锡《陋室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的药王山便是如此。药王山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

单位周末组织我们登药王山。
   路边竖着十二生肖及挠头小儿以及西域打扮石人拴马桩,仿古路灯灯身刻着药王的著作《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节选。拾阶而上,满眼郁郁葱葱,上了一段石阶左右分别立着两个灰砖小祠,里面供奉着灵官与黑虎二神泥塑。
   过山门,一方石碑映入眼帘,上刻“五台山”三个古朴端装的大字,背后是长长的石阶,石坊立于其上,石坊上书上“仁术仙踪”四个大篆。石阶中央栅栏紧闭,导游介绍,此为北洞,每年只有二月初二龙抬头那天才开一天,供人们直接到后面显化台上的药王正殿烧香祈福。其余时间都紧闭,只能从偏门进入。
   休息片刻,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向左边继续拾阶而上,穿过“清虚之天”便见一大石,上书红色的“天下第一山”极为醒目。洗砚池便在后面,据说是孙思邈当年在此洗过百种草药,药已渗入石中,每年二月二都会有很多人在此取水回家煮药,以解百病。洗砚池上是一个圆形,一个椭圆形,两方潭水。导游介绍两潭代表了日月,暗合道家的阴阳调和理论。两方石潭中锦鲤游来游去,旁边立着石头葫芦,大概寓意孙思邈葫芦里的药药到病除吧。
   继续拾阶而上,便到了药王正殿。殿中央供奉着孙思邈的泥塑,模样年轻,雕刻细腻,栩栩如生。身着黄袍服,头戴道巾,面方目朗,两腿跨坐,双手搭膝,姿态安详,宛若真人。龙王与尉迟恭雕像分立两边。
   传说孙思邈当年给龙王医治好了恶疮,为尉迟恭赠药,帮助他在寒冬中护了秦王,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因此李世民登级后赏了尉迟恭,封了孙思邈为“药王”。龙王与敬德感念孙思邈的恩情而守护他身边。
   据说后面有个太玄洞,能达潼关,有四五十里”因此,民间至今尚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的说法。我双手合十,祈祷药王能够保佑新冠疫情早点被战胜,逝去的人们安息,活着的人们生活恢复正常。
   殿对面便是献亭,雕梁画栋,金缕朱漆。顶部阴阳太极图,亭内十二根木梁代表了一年十二个月,四个方位各立一头绿色石狮,代表一年四季,而地上则刻着四季花。旁边的医方碑吸引了我的目光,四块石碑被玻璃罩着,上面刻着孙思邈“海上方”等医方。虽然由于年代久远有些风化,但上面字迹依旧清晰可见,为世人养生提供了方法。
   旁边配殿里是从上古到唐朝的十位有名的医者、道士,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雷公、岐伯、扁鹊、华佗、陶弘景、葛洪、张仲景、皇甫谧、王叔和、仓公等,都是坐像。均为明代所雕,虽经几百年沧桑,依旧栩栩如生,表情生动,衣饰细腻,衣服的色彩也依旧鲜艳。
   大殿及周围的建筑都是明清所建,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依旧保持原样。离开显化台,往另一边去,走不多远便看见被栅栏的石像,雕的是一位英姿飒爽、身穿铠甲的武将牵着一匹骏马,骏马身后的石头上还刻着松、竹、鹿、鹤、蜂、猴等,看旁边石碑介绍所雕的便是关平牵着赤兔马,马身后那些松竹鹿鹤蜂猴寓意封侯挂印。该组石刻开凿于清道光十九年,上面原有关帝庙,庙内壁画精美,只可惜庙和壁画都已毁,仅留下这摩崖石刻。
   沿着小道往前走,又是一间大殿,入内,均为石刻的佛、菩萨,从北周到明朝,不同时期,不同造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北周的弥勒佛像、唐朝的两尊等身菩萨和佛像、明朝的如来。北周的弥勒佛像与我们日常所见的大肚笑脸弥勒佛不同,端坐佛床,鼻挺、垂耳,头上已不是我们熟悉的佛冠或光头,而似乎戴着珠宝,身后的佛光更像是火焰,保持着红色,七尊小佛像分坐佛光两边的佛龛之中,双手握着佛珠。
   同事分析道:“这不像是佛教造型,倒更像祆教的,佛教的佛光是圆的向外扩散,而这座石像的则是火焰,弥勒佛也不似中原人对佛的认识,更像西域的模样,而且不像是佛,更像是人,或许这就是普通的祆教信徒,就像龙门石窟中那尊卢舍那佛一样,原型是武则天”他分析的头头是道,却不知是真是假,无从考究。
   两尊等身菩萨为唐朝所刻,立于二层。面部丰腴,一尊举着右手,一尊抬着左手,都呈低垂状,另一只手似乎握着什么,披帛清晰可见。
   等身菩萨下面是唐朝所刻的两尊佛像,一尊略小,神情端庄,坐于莲台。另一尊比之大些,一腿横放,一腿垂地坐于佛床,闭眼,似在冥思,身后亦是火焰般佛光,据导游介绍由于传说这两尊佛都能够消灾祛病,极为灵验,因此来这里观看的人们都会摸一摸,它们也被称为摸摸佛,由于天长日久原本生硬的石刻,都被摸的圆润透亮,浑身黑色透亮,更像是玉,为了保护这些佛、菩萨石刻,用栅栏围了起来,人们无法再靠近。
   而明朝所刻的石佛是这里最大的,高4米,结跏趺坐莲台,端庄肃穆,下面则是蟠龙嬉水,生动细腻。
   由于对佛教及石雕艺术感兴趣,看得仔细,竟不知大部队何时离去,待看完,出门只剩九名同事尚在休息。
   我们结伴寻找大伙。从摩崖石刻沿台阶下去,便是一大坡,顺势而上,但走着走着感觉不对劲,恰好遇见开拖拉机的当地人,询问得知,前面无法通行,只能向相反方向走。只好掉头,日头正盛,晒得人汗流浃背,但人多,说说笑笑,也就忘记走错路的失误。过遇仙桥,登上石阶,两边古柏苍翠,植被丰沛,遮挡住烈日,一阵风刮过,倒也清凉些许。走的多,腿渐渐灌铅般沉,但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向上。总算看到一凉亭,几位老者坐在里面纳凉,唱着秦腔,好不惬意。
   大路就在凉亭旁,我们欲继续往上走,到山顶,被老者告知上面没有开发。只好向另一边走,到了南庵,同事们都在院中歇息,我们入得其中,一边种着芍药、牡丹,花香扑鼻,沁人心脾。一边是高台,上面立着高大的孙思邈雕像,一手杵着拐杖,一手握着葫芦。实在太累,无意再登高。便到身边展厅观赏,里面陈列的都是医用植物标本。出来,不远处便是个碑廊,连忙上前,从北魏到明清的石碑,大大小小,有医方、有赞美药王的,有称颂药王山的,不一而足,都极具史料价值、艺术价值,看着这些碑文似与古人对话。欣赏完这些石碑刻文,抬眼看见前面还有一间展厅,便信步而往,入内才知是具石棺,一九八四年被挖掘,里面还有些许骨灰,由于没有墓志铭,所以不知棺中是谁。由于光线有些暗,加之面对石棺,感觉有些瘆人,便赶紧退出。在标本展厅门前找了个长凳坐下歇息。见不远处一棵树高大,三四个人才能抱过来,估计最少有上千年历史,便上前看介绍,果然有1400年,为孙思邈亲手所栽。
   询问导游,已无景点可去,加之夕阳西下。我们便开始下山。半日所游,让我领略到中医的博大精深,欣赏到古代匠人的艺术魅力,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同时药王山葱郁的植被也让我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只可惜只看到青山,未见到绿水,不能不说有些遗憾。还有些景点由于未开发,不能前往,也有些许遗憾。但想想没开发,就意味着植被、古建筑、石刻这些没被破坏,那点遗憾也就不算什么了。不过还是希望在保护好植被、古建筑、石刻等文物同时,能够再开放些景点,让游人能够领略药王山更多的魅力。也希望大家能够文明欣赏,不要破坏这人间仙境,让它们一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遥想当年孙思邈一心悬壶济世,而未曾把名利看重,加上作为医者,对养生有自己的经验,才会长寿吧。且他心系黎民苍生,不论身份贵贱都用精湛的医术帮病人祛除病痛,即便他已离去千载,依旧被人们记着,拜着,敬仰着。这大概就是臧克家《有的人》所说的“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吧”。
   孙思邈是我们的榜样,一心为公,千古流芳。今天可谓药王山上访“药王”能够欣赏到那么多石刻艺术、医药碑文,心满意足,虽有些许遗憾,却也兴尽而归。

共 30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片记述详细的游记散文。文中对于药王庙的记载详实而清晰,读了之后犹如置身于药王山药王庙中。作者是否和我有同样的粗心的毛病?建议写完后认真地再看一遍,该用句号的就用句号。打错的字或词也要尽量改过来。虽有瑕疵,仍不失为一篇好散文。欣赏佳作,推荐阅读。【编辑:荥阳家族】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5-01 09:50:00
  感谢文远老师赐稿看点!看点有你更精彩1期待更多佳作!
2 楼        文友:陶桃        2020-05-02 20:24:57
  读后如身临其境,感觉甚好。谢谢文远老师赐稿看点,祝老师创作出更多的佳作分享,致敬!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