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暖】考试的那些事儿(随笔)

精品 【晓荷·暖】考试的那些事儿(随笔)


作者:定远牧人 童生,578.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18发表时间:2020-05-01 20:39:48
摘要:自己几次考试的事儿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念书的那会儿,谁不奉这句话如圭臬。回想一下,可不是,所有念书的罪遭就遭在这块儿了。可要找这话儿的出处,估计很难,但总不会是古人说的,古人说不出这样的糙话。
   考试这事儿,追本溯源,大约早不过隋朝,那会儿不是诞生了科举制度么。再往前,就没听说过了。在还没有考试这档子事的年代,那些读书人是多么自由活跃呀,个顶个的活出了自我的新高度。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一手打造了魏晋风流,就连刘邦那个老流氓都能就着一阵大风吼上两句豪放诗,更别说春秋战国那会儿,你随便找个那谁谁谁翻动一下嘴皮子,就能撼山动海。有件事,我一直难以释怀,读书十几载,在考场里浮浮沉沉,几多磨难,几多悲喜,没神经真算是我福大命大造化大;而身为孔丘先生的那三千弟子该是多么幸福呀,每天就是跟老师喝喝茶吹吹牛,弹弹琴听听曲儿,优哉游哉,那是一个多么理想的求学状态呀,我怎么就没赶上呢!没赶上也就罢了,可还有一道难题梗在我的脑子里,让我一个做老师的百思不得其解:没有考试,孔老先生是怎么培养出的七十二贤人呢?
   毕竟考试这手段,经多年实践检验是个好玩意儿,所以一千多年的传承,从没断过。到了清朝,一些子受不得约束的文人不干了,说一个一千多岁的制度再怎么着也该朽了,也该崩了,便变着法儿的骂,既骂科举制度,也骂得了制度便宜的人,而且全椒有个吴敬梓还骂出来文学家的头衔。科举该不该骂,我们看看范进、孔乙己那号人所为,觉得该骂;可那俩当事人绝不那么认为,咱们还真不能强为他俩出这个头。后来我一踅摸,明白了,感情骂科举制度的尽是那些榜上无名而心又不甘的读书人。苦读寒窗下,梦想跃龙门。名在孙山外,怎不怨尤人!这口怨气怎么出,骂呗。除了骂,真不知道他们还能做什么。
   科举考试没啥不好,关键是推行的那个八股文形式,弄臭了这个制度。写文章,本就是件随性的事儿,你拴住人家的手脚,还怎么让人去纵横捭阖去。所以,清朝还没完,一千三百岁的科举就垮了。科举废了,但考试还在,不仅在,还发扬光大了。
   我们一代代人伴着考试慢慢长大,然后伴着下一代人考试慢慢变老。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考试,适应了考试,并寄希望于考试,哪怕成了考试的牺牲品,也不再抱怨,多的只是悔憾,后悔自己努力不够。因为,我们明白,考试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没有考试的人生是残缺不全的人生。
   说到考试,千言万语尚不足我言表。不是因为我与考试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不是因为我对考试情有独钟爱有专享,实在是因为几十年来与她耳鬓厮磨,日久生情了。因为有了真感情,所以我从未惧惮过考试,而且每次应战,“考试”都会助我成为自己的王者。说这话,有着些许的狂妄无知,文说是恬不知耻,武说叫臭不要脸。不过,你还别不信,今儿我就撕破自己文绉绉的脸皮子,抬高调门,撒一次野,耍一次泼,爷们一回地吹嘘一下自个儿。
   从哪一回说呢(就冲着这么多的章回,你也该猜得出我是个故事丰富的人)?
   孩提时的就不说了,那会儿记性不好,怕说岔了。少年时的也不说了,那会儿气盛,说将起来可能收不住。咱就从中考说起吧,那可是决定了我前半生命运的一次考试,当然她还将继续决定着我的后半生命运。那位,您别提醒我说“中考不算个啥,应该说高考,那才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呢!”我也想呀,可不就是没机会参加高考么。一个连高考都没参加过的人竟然在这儿大言不惭的吆喝考试,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儿心虚。不过,那不赖咱,不是考不来,而是看不上。
   中考那会儿,流火的七月,蝉躁人乏。就凭这时间的设置,就看得出那场考试多么水深火热。科举那年代,乡试放秋天(农历八月,称秋闱),会试春二月,殿试春三月,都选良辰吉日呀,考生们要多凉快有多凉快,要多清爽又多清爽,脑子好使,思路开阔,想不答题都不成。你再看咱们中高考,搁七月,那是要烤死你的节奏呀。难怪那时称七月是黑色的,烤焦了可不就是黑色了,失败的颜色。后来,大约叫苦叫屈的人多了,时间整提前了一个月,可惜咱没享受到,点儿够背的。
   一九八八年的夏天,热得没啥例外。没进考场,擦汗的毛巾就拧下水。进了考场,不管三七二十几,抢了块冰砖(考生特享)就塞毛巾里。一边答题,一边冷孵,好教脑袋里储存的知识崽儿可以迅速破壳而出。效果好不好,没法衡量,考完试,精神没失常是真的。那两天半,泡在汗里头,迷迷瞪瞪稀里糊涂就过来了。考完试,回学校估分,一五一十的划拉,满打满算,我大气地给自己估了445分。这分数,班主任说行,不出意外可以上中专。就这一句话,一下子填满了我干瘪干瘪的希望。也不知过了多少个日子,一天上午我正在自家的西瓜地里跟一地滚圆的傻瓜们呆萌地望天,几个同学给我捎来了信儿,说中考分数下来了。我趿拉个塑料凉鞋一溜烟奔到学校——重点到了——445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明明就是我自己阅的卷!我简直要怀疑自己是不是神算子转世了!
   所以,我对自己的每次考试绝对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次考试,那是上了师范后的一次选拔赛。
   记得是八九年春季学期刚开学不久,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全省的普通话知识大赛,先通过笔试选拔,试题考的是汉语拼音知识。全校三个年级学生全员参与,阶梯教室里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汉语拼音,我拿手呀,三下五除二,半个小时没到,我罢战息兵。结果么,隔天后宣布的。宣布结果的时候,大约只有十来个人,当然都是那场考试的佼佼者。说话课的郑老师在宣布成绩时,激动得不行,据他说他作为一个说话课老师,这么多年来从未遇到过一个将一份汉语拼音试卷做得满分的学生——那个学生当然是我。遗憾的是,这样一个重磅消息只有十来个人听到,实在有违天理!
   单凭这个成绩,我就是参加省赛的不二人选。可惜的是,人家需要综合实力,实力一综合起来,我就有点差强人意了。最为关键的是——舞台形象!这东西我可左右不了,爹妈生我时是没考虑到八九年的这场选秀的。大家可别想多了,总不会以为我是加西莫多或者金刚吧,没那么惨。但就模样上说,想当年我还为自己赢得过“小白马”的俗称,虽没有可餐的秀色,但大约也算温文儒雅吧,面净肤白,倒像是一个上得了台面的人。只可惜咱生在农村,长在乡野,骨子里从不缺少腾腾直冒的一股子傻气和一击就碎的玻璃心理素质。无奈之下,郑老师安排我做陪练,陪着他们共同进步,大约是利用我纯熟的拼音知识给她们补差补缺吧。
   比赛是在暑期举行的,学校派了一位形容姣好的高我一级的女同学参赛,得了二等奖。荣誉不小,我倒没有艳羡的意思,只是觉得我未必不行。
   机遇,总是会给有准备的人。这话,在理,但又不全在理。为了生存,为了生活,谁会不做准备呢?但你的准备往往合不上机遇的辙。机遇来了,你掏掏自己的口袋,早早装进去的一大堆东西,竟没一个用得上。明明是过河,你准备的却是爬山的梯子;明明是爬山,你手里却是架桥的木板。机遇这个狡猾的东西,永远不会和你打招呼,而你又不能总是面面俱到,什么都准备。一个人,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精力。所以,机遇,就是机遇,运气的成分多一些。
   生活中,我们总不能等着机遇上门找你,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参加工作后,方知自己所学知识有限,用起来经常捉襟见肘,于是又想到了考试。当时,有种拼学历的自考,一年两次,一路考下去,甚至可以读研。才毕业那会儿,担子重,每周课表上待满了自己的课,自己的休息时间都被作业霸去了,根本没时间考虑自考的事儿。九四年的时候,见同事们都在忙活自考,才紧张起来,决定报名。报名前,我对自考略作了了解,同事们也给我支招,说每次报上两门课,并抱着过关一门的愿望去学习,这样比较现实。可我觉得,这种考试特麻烦,去市里来回一趟不容易,而且全自费,不如一次多报几科,省得一次次地跑来跑去。这样的计划虽然划算,但很少人能落实下去,最后不是让报名费打了水漂,就是磨灭了自己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奋斗意志。
   只要是考试,就难不倒我。同事们两门两门的报考,我一次报四门课。既然冲着考过的目标报的名,我也算是拼了,把别人喝咖啡吃面包挤牙膏的时间都用来看书,硬生生地把自己拽回到了学生时代。你有心了,功夫自然不负你。九四年春季参加第一次考试,九五年春天专科毕业,顺便本科过了两门课,九六年本科学完,九七年完成论文答辩,拿到学士学位,一气呵成,结儿都没打。二十多门课三年学完,惊得当年自考办的杨主任对我刮目相看,每次去自考办拿单科结业证书,我几乎都不用报自己的名字。
   取得这样的成绩,于我而言却是件很寻常的事,我一直以为这是我应得的报酬。历来付出与回报都是成正比的,你把时间给了酒,迟早一天你会成为酒鬼;你把时间给了牌,你只能一步步滑向赌棍;你把时间给了书,你自然会得到知识的装点。每一次考试,考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考的更是一种追求,一种对待理想的态度。
   一路的凯歌,让我生了考研的念想。于是,我恶补英语,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自学英语,2000年我毅然踏进了考研的战场。然而,面对42分的英语成绩,我退缩了。不是害怕失败,而是担心花费时间太多而影响工作。人这一生,有可为,有不可为,这决定于你准备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定了方向,有了目标,取舍就成了关键。2000年4月,我手拿考研成绩单,决定:既无遗憾,至此为止。
   可考试并未因为这一决定而终止。
   后来,我参加过教师选调考试。05年那次,卷面得分遥遥领先,但教学设计竟不如外行,低于入选末位0.7分。同事说,这其中或有难以言明的原委,我不信,技不如人而已。09年那次,首选入围,名次第九,但试讲惨败,再度落选。课堂半生,原来我的课讲得不过尔尔,这真的让我心痛不已,但事已至此,我只能默默承受。11年打了一回酱油后,我就再也不愿意参加选调考试了。也许,看清了什么;也许,找到了什么。
   再往后……再往后,年龄大了,觉得脑子不怎么好使了,于是连驾证都不愿去考。
   这辈子,先前学文学,骂过科举制度对人灵魂的荼毒;后来做了教师,抨击过应试教育的狭隘偏执,但我从不反对考试。考试,可以是一张试卷,也可以是一次拷问;可以是书面作答,也可以是以身示范;无论怎样,她都是对我们做人是否合格的一次检测,都是给我们人身安全设置的一道屏障。
   生活,是我们永远的老师;考试,就是生活使用的法宝。作为生活着中的我们呢,真正需要关心的则应该是—-我的生活可以得几分?
   前提是——不能作弊哟。

共 42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诙谐幽默,从中又让人体会到考试的种种无奈与辛酸。文章前半部分,作者简要追溯了考试的那些朝代的考试,那时候实行的是科举制度,作者抨击了那些弊端与诟病。而到今天,考试无疑都是一个人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确,没有考试的人生是残缺不全的人生。考试无疑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走向,令人欢喜令人忧,其间的煎熬和折磨只有经历过的人切身体会最深刻。通过考试,作者也总结出来了许多感触。比如说机遇,总是会给有准备的人,我们总不能等着机遇上门找你,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考试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503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0-05-01 20:40:55
  蕴含哲理的文章,欣赏拜读,感谢赐稿晓荷,期待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何叶        2020-05-02 12:13:55
  欣赏佳作。感谢老师投稿晓荷。节日快乐!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