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成长】【八一】我的精品情结(散文)
打开电脑,进入江山文学网,查阅自已书写的散文。
“一篇、两篇、三篇……”
细数下来,我的精品散文已经有二十一篇了,这是对我笔耕不辍的褒奖,也是对我写作水平逐步提高的肯定。望着那二十一个小红豆,内心的激动久久不能平复。
已经记不清第一次写作的时间了。前不久,我在整理日记时,竟发现我从二零零五年起就有了写日记的习惯。那一字一句,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的记忆,有许多的事情都已经随着岁月渐渐的忘却了,但这些文字却证实了它们的存在。翻阅纸张,清晰的年月日、古老的时光、陈旧的流年,像一页页的飞笺在目光里上下翻飞,让早已远去的模糊不清地记忆逐渐清晰。
第一篇小短文被当地报刊刊登后,我对文学的追求与热爱越发执着。因为从未想到过,那个美丽的文学之梦竟然离我如此之近。尽管它任然是个梦,但却更加清晰,更加令我着迷,也让我更加痴迷于写作当中。这正应了一位友人说过的话:因为有梦,所以执笔。
自此后,我便经常写出一篇篇短文,抒发心里的感慨。有时也向报社投稿,偶有见报的喜讯传来,我便欢呼雀跃。春夏秋冬,我勤奋地写着,那时我的文笔算不上好,但心里却满是自信。
一位同事见我痴迷于写作,便向我推荐一位文友。加上了那个文友的QQ便有了交流,她谦虚地告诉我:“点把子的文章,全在江山了,你去看吧。”
“江山?”
这两个字听来有些陌生,但我还是打开她发来的链接,从此便与江山有了不解之缘。
初涉江山文学网时的心情就象刘姥姥进大观园,直接看花了眼。我不停地移动着鼠标,一会儿看看VIP长篇小说,一会儿浏览短篇小说,一会儿读读散文,两只眼睛都忙不过来了。
一天,我随意打开了一篇精品乡土散文《麦子熟了》,只读了几句就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那篇文章把农村里打麦子的过程描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打麦场上,那沉重的辗子、那热火朝天的场景,还有文中的父亲与爷爷,无一不牵动着我的心绪。作者把有关于麦子的记忆认真仔细的镶刻进了文字里,童年的岁月和麦浪缠绕在一起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鲜活。于是,我有了学习的目标。
随着对江山文学精品的了解,文学创作激情不断地加深,我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江山的文学里。当目光掠过江山诸多的精品与绝品时,会有一种感慨涌上心头。那种情绪用文字来渲染的话,就是羡慕、佩服。在羡慕之余,我也开始动笔。第一篇精品《城市与麻雀》开启了我的精品之旅。
社团社长为了鼓励我,将这篇文章在微信上推广开来。紧接着,我在社长的动员下做了一名普通的编辑。起初,编辑了几篇小文,当作品被发表后,我一遍遍的浏览自己的编辑按语,内心不禁生出一丝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不仅热爱写作,还能担任文字编辑工作,这意味着我的能力不再单一化。
时间很快地过去了,随着江山文学网的节奏,我的文学梦想同样有所升温。对文学的追求更加执着,在江山社团几经辗转,最后受邀加入八一社团。在这里,我与诸多文学爱好者聚集在一起,相互探讨文学的奥妙。
我一边写一边向其他优秀写手学习写作经验,一篇篇文字在我手里诞生,但精品却不多。这时正值仲夏阳光灿烂的季节,我看到窗外温柔的风里,人们随着阳光地移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步伐,心中有了感触,于是便有了《几寸阳光里的人生》。
写这篇文章时,我是动了心思的。因为每天都要路过家门口的巷子,在巷口经常有一对小情侣低头依偎呢喃私语。我常常被他们的温情所感动,便把他们请进了自己的文字里。
细细回味当时的创作来源,感觉象是在懵懂之中。在这篇散文里,我将三个主要人物贯穿其中,母亲和一位通过阳光对老人的态度有所转变的同事。我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通过笔下的文字很好地诠释出来。当时,我并不真正懂得一些写散文的技巧和方法,但一些散文的基本要素还是随着通顺的文字真实地流露了出来。这是我的第二篇精品散文,正是因为它我才有了对追求精品的信心。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这句话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这篇文章加精后我的心情。
因为江山的缘故,我更加地喜爱散文。万物中的一朵花、一簇绿、一声虫鸣、一个微笑,在诸多作者的散文世界里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时常浏览江山的散文精品,我感叹那些作者丰富强大的思维和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微故事的思想意境,他们能通过生活透视出灵魂深处最重要的精髓。
于是我的心里也开始渴望自己有更多的文章加精,但有时在写作时也会迷茫。幸好在八一这个优秀的编辑部里,我得到了黄金珊瑚老师的悉心指导。她指出我在写作时所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例如“的”“地”“得”的运用不当会影响文章加精。
听了她的指导,我恍然大悟,竟对以前的写作模式困惑了。原来以前的精品真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占了题材的优势。黄金珊瑚老师还交待我一些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不当使用,也会影响文章的质量。
在八一社团,我不断地吸纳优秀写手的宝贵经验。但为了写好散文,让更多的作品踏上加精之旅,还是时常为文章的题材搜肠刮肚,这时文友提醒我:多写亲情文章,多阅读乡土文学。
于是,《春天里的回忆》《给母亲送饭》《母亲的花》《大树般的母亲》《母亲的叮咛》,这些记叙母亲与生活相关的亲情散文便先后成文。还有记录童年往事的《记忆里的磁石》,也如愿地被加了精。
我的精品逐渐在增加,但还是从心理上不满足。我望着水平高的写手们的江山网页,他们的文章几十篇连续被加精,那份娴熟的专业写作手法和风格令我咂舌,虽然感觉有些望尘莫及,但还是暗自对自己提了更高的要求。我想这便是一种追求精品的情结吧。
在精品情结的促使下,我的内心期望自己的文章连续加精。但在现实当中,这种愿望并不总能如愿。在作品发表后,我便日夜守着手机,盯着八一文学群,盼望会有散文加精的消息出现。但有时心情是失望的,有时一连等了一个星期左右,不见蓝豆被换上精致的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技,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犹如诗中一样,小小的红豆寄予了我对文学的相思之情,这种情绪悄然滋生在我文学梦想里,越来越强烈。
因为急切渴望文章连续加精,情绪一度也处在患得患失的状态中。许多的夜晚和许多的清晨,我依然盯着手机里的文学群。记不清每个昼夜是如何度过的,“精品”这两个字仿佛是一个个印章顽固地刻在脑海里。一时间,我竟为了这两个字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因为有了这个情结,我竟不快乐了。经常在失望与盼望间彷徨,恍然间竟失去了写作应给我带来的乐趣。思想上的负重、对精品的追求,犹如盘石压在胸间。时间久了,这种无形的压力扰乱了我本该平静的内心世界。
一天下午,我与社团编辑淡淡的云彩,共同探索文字创业时的心得。在与她探讨的过程中,我的思想像春天里的嫩芽一样突破泥土的束缚重新复苏了。我安心地坐下来,静静阅读着那些精品和绝品,并从作品中体会出作者们多年的付出与努力,体会到成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江山的优秀作者,何尝不是一步一步地爬上成功的最高点?我又何尝不是步他们的后尘,正在摸索的阶段?在这个求知的过程中,岂能篇篇都达到精品的水平?顿悟:凡事都有个水道渠成的过程。
这天,我坐在窗前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心情就像这阳光一样灿烂。那个纷乱的精品情结,在这个午后,被轻轻地砸开了它精巧的外壳,我像是大彻大悟了:适当地看淡精品,在写作中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转眼来江山已经有四年有余了,我从没有参加过征文活动,不是不想参加,而是自知难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满意的作品来。但随着八一社团丰富的节奏,正值有关征文活动逐渐升温,于是我主动投入其中,利用文学的特点,借鉴抒情化的写作方法,不断融合生活与文学,写下一篇《江山伴我成长》。
征文写好后,我照例投稿。文章发表后,我出奇地平淡,不再在清晨和夜晚抱着手机等待消息,而是继续忙碌着生活里的琐事。初审没有通过精品,心里还是有点凉凉的。当得知复审的消息后,我知道,只要精心修改,还是有几线加精希望的。果不其然,《江山伴我成长》得到了认可,它成为我的第二十一篇精品。目前我已经符合签约条件了,此时的我并没有好高骛远地追求更高的台阶,而是务实地审视了自己的努力与现实的差距。
成功,依靠什么?唯有不断地学习进取。于是,我选择了更多的阅读,以加强自己的文学知识储备和写作技能锻炼。既在江山上阅读,也在现实中阅读,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也了解到文学领域的瀚浩无边,自已犹如一棵默默的小草般为了梦想而填充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我的精品情结,如一粒种子轻轻落入脚下的沃土,如今已经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而我自己的心境,也因为这个情结而变得淡定从容。因为我知道,文学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


拜读精品,点赞(?ò ∀ 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