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新生】老君庙会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新生】老君庙会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散文)


作者:荥阳家族 童生,565.8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93发表时间:2020-05-07 11:27:17

【看点·新生】老君庙会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散文) 老君山因老子在此修炼而由景石山改为现名,老君庙会也因老君山上的老子庙而缘起、兴盛和发展。那么,老君庙建于何时?老君庙会又在何时兴起?自老子庵到老君庙,又到规模盛大的老君山庙宇群落,期间经过了怎样的历史演变?而世人对老子的由纪念到朝拜,再由不定时的零星的朝拜演变到每年定期集中朝拜的老君山庙会,自形成以来几经盛衰的老君庙会又受到了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甚而是皇家盛衰的影响?
   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沿着历史的脉络寻求一下老君庙会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轨迹。
  
   公元前504年到北魏时期——从“不知所终”到官方发现老子的踪迹并立庙纪念
   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生活在从东周灵王到敬王时期,历经东周的四朝五王(周灵王、周景王、周悼王时的两王并立时期、周敬王)。从《左传》所记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公元前506年老子拥戴的王子朝正统反对派彻底失败,老子归隐山林不知所终。
   在历史的浓雾笼罩了老子的行踪900余年后,鲜卑族的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政权。拓跋珪是个开明的少数民族的君主,他知道要想统治中原,必须首先了解中原。包括中原的文化、中原的民俗、汉人的官制等。也就是说首先要使作为贵族的少数民族完成汉化。公元399年,拓跋珪始置五经博士,增加国子太学生员共3000人,并命郡县大索书籍,汇集平城。404年,拓跋珪又设王、公、侯、伯四等爵,并置散官五等,品级自第五到第九。后又命宗室置宗师,八国置大师小师,州郡也置师,以辨宗党,举人才。北魏国势渐强。
   公元471年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为展示雄才大略,积极推进迁都洛阳,但屡遭大臣反对。无奈,他以南伐为名,出动30万大军,誓师南进,行至洛阳,阴雨连绵,将士疲惫不堪。军队在洛阳稍作休整后,他即骑马执鞭,号令六军,继续南进。群臣纷纷跪于马前谏言:这样南伐,必败无疑。孝文帝说:“不南伐,即当移都于此。”群臣只得同意,于是定都洛阳。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特别是对中原汉人的思想统治,进一步巩固北魏政权,积极推进佛道融合。除了在洛阳龙门建造石窟以弘扬佛法,还派出朝廷官员遍访名山寻找道家仙踪。就在这个时候,官方发现,在离洛阳数百里外的卢氏县栾川镇的景石山下,流传着许多关于老子的传说。老君山顶还有民间修建的老君庙。但当时的老君庙传说是在老子庵的旧址上建造的一间小庙而已。而且早已破败不堪,急需整修。
   我们知道,在北魏孝文帝时期,东汉太学生张陵潜心研究了一十八年而创立的道教第一个教派——正一派已经有250余年的历史了。老子也已经被尊为祖师而呼为太上老君。老子的《道德经》也被奉为道教的经典。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离京都洛阳不远的景石山发现了老君庙,这足以引起官方的高度重视。
   北魏朝廷认为,这是个弘扬道教以安抚民心的大好时机。于是官方毫不犹豫地拨款对老子庙进行了扩建重修。至此,老君庙初具规模。
   据老君山附近的人们传说。第一个发现老子在老君山的是一位姓杨的民间郎中。这位郎中家就在老君山下的七里坪。杨郎中治病用的药大部分都是自己上山采的中药。因此他经常上老君山。这一天,杨郎中上得山来,却发现山顶多了一所茅庵。进去一看原来住的是一个孤老头子。然而一经攀谈才发现这个老头子不简单:孤老头子自称老子,谈起医术,头头是道。而且熟悉不少中药方剂和土单验方。
   其实,这并不奇怪。中国的医与道本来同出一源,那就是远古的巫祝。因此凡道家均懂医术。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不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者假托道家鼻祖黄帝与岐山医者岐伯的对话而成书的么?我们通常说的“黄老之术”其中就包含医与道两个内容。所以老子懂医毫不奇怪。
   杨郎中与老子交往久了也便医术大进,在景室山下的名声越来越大。其实,景室山附近民间关于老子为人治病的传说,大部分都是通过杨郎中实施的。包括发生在后世的“平安节”的“老君散丹”也是经过郎中用中草药制成的药丸。只不过假托老子之名更增加其神秘罢了。
   我们不知道老子是什么时候离开了景石山,但这里的人们却没有忘记这位慈祥的老者,更没有忘记他在老君山的种种善举。不知道什么时候,更不知道在老子离开景石山后的多长时间,思念老子的人们在老子庵的旧址上自发的修建了老子庙,并常常有人到老子庙求药治病。而且据传相当灵验。道教形成以后,由栾川的乡绅出面筹资将老子庙重修改为老君庙。
   庙者,佛家之称谓也。观者,道家之叫法也。按照道教正规的叫法,老子庙应当叫老子观。但是民间可没有分得那么清楚,于是人们就给起了一个佛道混合的名字“老子庙”,后来又演变为“老君庙”。直到今天,老君山附近的人们还沿袭着这种叫法。
   大约也是在那个时候,老君山附近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民俗:每年的四月初八,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到山顶的老君庙来拜神求药。说是老子已经成神,祭拜老子可以保佑全家平安,还能除病消灾。一开始的范围只是老君山南北的栾川、卢氏、嵩县的车村、白河和西峡的双龙镇、米坪一带。而景石山顶的庙宇也仅仅是一座老君小庙而已。
   我国大凡有祭拜老君的地方其祭拜的时间大都选在每年的二月十五,因为那是老子的生日。比如:鹿邑的太清宫是农历二月十五,函谷关每年的祭拜大典也是二月十五。而唯独老君山附近的人们选在四月初八祭拜老子,这是老君山附近特有的民俗。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曾经走访过不少老君山附近的村民。
   结果回答是一样的:四月初八是老君的出道日。传说老君爷就是在这一天来到老君山的。看来,这是几千年来留下的民记,当与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一样属于历史事实。
   但在北魏官方修建老君庙之后,老君庙会是否已经形成了呢?官方没有记载,民记亦无可考。笔者认为,即使那时已经有了老君庙会的雏形,其规模也不会太大。老君山声名远播应当在李世民认老子为皇家先祖之后。
  
   唐代——老君山庙宇群落基本形成与老君山庙会的雏形期
   公元618年具有鲜卑血统的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建立唐朝之后,为了证明自己出身高贵,给李氏皇族脸上贴金,就认老子为自己的祖上。虽然仍然以儒教作为国教,已达到巩固李氏统治的目的,但在表面上还要给以自己祖上为道祖的道教应有的地位。
   尤其是皇帝历来都希望长生不老,常常请道士为其炼制丹药。这一点,连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都不例外,唐太宗李世民当然也在其中。所以皇家信奉道教也在情理之中。
   太宗李世民听说河南老君山有个老君庙,就下旨将景石山改名为老君山,并奉老君庙为皇室家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还拨出库银,派遣大功臣尉迟敬德负责监修老君庙。
   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二月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到了唐高宗的孙子唐明皇李隆基时的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正月,又在“太上玄元皇帝”之前加上尊号“大圣祖”三字,成为“大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这还不够,还是这个李隆基,六年之后的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六月,他又将老子的封号改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
   从唐初的几位皇帝给老子所追加的一系列封号可以看出,老子和道教在皇帝心中的位置。当然,皇帝们是很现实的,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唐初社会是多么需要老子的和谐思想。从此也可以看出唐朝的盛行道教之一斑。连武则天和杨玉环不是也出家当过道姑么?
   皇家的大力提倡和皇族的亲自参与当然会给道教的发展推波助澜。老君山第一轮较大规模的扩建应该就是在这一时段。在这次扩建中,除了山顶的老君庙之外,还增建了玉皇顶上的玉皇庙、晾宝台上的财神庙、山腰的淋醋殿和救苦殿,还有山脚的灵官殿。至此,老君山的庙宇群落初具规模。
   庙宇规模的扩大是与香客地域范围的扩大有联系的。由于皇室的提倡,官方的支持,每年四月初八到老君山祭拜老子的香客由原来的老君山周边发展到了河南、陕西、安徽三个省份。为了适应各地香客的不同需要,老君山上的庙宇和各个庙宇供奉的神祗也要增加。
   北魏至隋唐的香客大多以求药、治病、祈求平安为主。这些功能山顶一个老君庙就可以具备。到了唐代一个老君爷就忙不过来了。于是,各位尊神的分工就愈来愈细,愈来愈专业。不仅有了专管生育的送子娘娘、求官入仕的文曲天官、专门赐福增寿的福禄寿三星尊神、招财纳宝的各路财神,还有为老君山神路守门的灵官尊神。至此,老君山神祗群普也已基本完善。
   虽然没有官方组织,每年一到四月初八,各地香客都会从四面八方,有的还日夜兼程地赶到老君山来。以至于南北神路都如赶会一般,摩肩接踵,拥挤不堪。老君山人满为患之状在北神路表现的最为明显。
   大凡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商机。各种生意人看到每年四月初八这天老君山总会聚集这么多人,便看中了这个商机。于是,卖小吃的,玩杂耍的,摆小摊的,挑货郎的沿路叫卖不绝于耳……沿路各个神庙前都有生意人摆摊叫卖。
   而且,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庙会这天或在四月初八前后又增加了唱大戏的娱神活动。
   据老君山下的人们相传,老君山庙会上的唱大戏娱神活动是从栾川的一个大户开始的。
   传说栾川有个大户,三门守了一棵独苗。一家人千般呵护,万般小心,孩子还是得了病。到处请医看病都不见好,当然也曾上山跪拜过老君,还是没有效果。家里人就认为这是邪病,就从乡下请了个巫医来看。巫医看后就对这家人说,孩子这个病不是一般的邪病,要想治好,你要请一台大戏在明年四月初八那天给老君爷唱三天,不仅孩子的病会好,说不定你家还会添丁添口呢!
   第二年,这家大户还真的请了一个宛邦剧团在灵官殿前搭起戏台唱了三天大戏。说也奇怪,大戏唱罢大户人家孩子的病还真的渐渐好了起来,未出一个月竟然蹦蹦跳跳到外面玩耍起来了。而且,奇迹还不止这个,第二年春天,这家大户的二房三房姨太太竟然都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这件事情迅速地传遍了老君山下的十里八村。从那以后,每年都会有大户人家为了某种诉求在灵官殿搭台唱戏。有时候还不止一台大戏。据说在庙会会址迁到十方院后连着几年都唱对台戏。
   笔者认为,传说毕竟是传说,民间传说中的史实成分毕竟是有限的。因为第一,凡是皇家支持的庙宇、道观一般都有庙产,包括庙宇、道观周围的土地都属于庙上的。庙宇的主持或道观的道长有权将土地出租以获取地租来养活庙道僧侣。
   第二,为了道观的香火兴旺,年届庙会应当属于道观出钱举办。间或有大户捐助行善亦有可能。
   第三,庙会唱戏的习俗应当在宋元之后。我们知道,中国戏剧的起源是远古社会的祭祀活动:人们带着面具、跳着舞蹈与神灵勾通,可能还有唱词。楚辞中的九歌就是屈原整理修改的楚国先民祭祀时吟唱的歌词。尤其是湘君和湘夫人中还有对唱,试想,二个人身穿远古时期的服装,带着神的面具走上祭坛,高声的吟唱。有情节、有故事。这是不是很像二个演员穿着行头,画着脸谱走到戏台上唱戏?
   当然这种祭祀活动还不能称之为戏剧,它们的根本区别就在戏剧是用来娱人的,而祭祀是用来娱神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戏剧的雏形。
   到了东周时期出现了供人娱乐的俳优,但这还不是戏剧,因为他们不过是以滑稽的言行来逗乐贵族。之所以提他是因为这种风格后来渗入中国戏剧甚至在华语电影中也能见踪影。
   西汉时出现的百戏广泛的汇集了民间各种表演艺术,并受西域文化影响出现了如《东海黄公》的戏剧性故事的演出,这大概可以算做是准中国戏剧了。
   汉唐以来戏剧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发展,但歌舞的发展迅速,这为戏剧的正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的产生是在宋金时期。而关汉卿则将元杂剧推向了高潮。所以说,中国戏剧的成熟应当是在元代。
   再说,秦腔传入南阳不过300多年的历史。宛梆是一个河南省稀有的汉族地方戏曲剧品种,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
   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如果真如民间传说的那样,这个栾川的大户请的是宛梆剧团,那么,老君庙会中的唱大戏习俗就应当是明清以后的事了,其历史应当在300年左右。
  
   宋元时期——老君山庙宇群落的完善期和老君山庙会的形成期
   1)宋朝
   公元960年,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捡校太尉、殿前都检点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便“黄袍加身”而称帝,揭开了有宋三百多年的新的王朝史。

共 18535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描写老君山前世今生的长达一万多字的散文。文章从老子行踪说起,所谓老君山,就是老子修炼而成名的景石山。文章接着沿着历史的轨迹,分层次细说了老君山的缘起、兴盛和发展。而文章的真正起步是从北魏时期官方发现老子的踪迹并立庙纪念开始的。从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确实有老子,而且这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先贤,也正是因为老子的很多思想、理念、医道等等能够深入民心,才有了老子行踪900多年后,鲜卑族当权者的建庙和后来唐朝历代皇帝将其尊为先祖。当然,古代统治者为老子立庙等做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们统治天下服务的。不过,即使如此,随着老君庙的一步步扩大,还是伴随了戏曲、商业等的兴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的……纵观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尤其是用了很多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光点。感谢老师给我们带来如此耐读的佳作。倾情推荐。【编辑:兰花悠悠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兰花悠悠香        2020-05-07 11:29:14
  感谢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佳作,这给了 我们了解老子,了解老君庙的机会。拜读学习了。
回复1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5-07 15:07:00
  谢谢兰花老师的辛勤编辑和精彩解读!荥阳家族向您献茶!顺致夏祺!
2 楼        文友:若海若蓝        2020-05-07 14:18:04
  文化苦行僧,感谢老乡,真是想啥来啥。这两天突然萌生一种奇怪的想法,不读老子就是孙子的想法,呵呵,问好,夏祺!
只码字,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
回复2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5-07 15:09:03
  若兰老师心有灵犀,不愧老乡!谢谢关注拙作!
3 楼        文友:陶桃        2020-05-08 20:48:42
  读老师的佳作,每每收获颇丰,了解到很多的知识。祝老师创作出更多的佳作分享,致敬!
回复3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5-10 09:18:27
  谢谢陶桃社长对拙作的关注!编安夏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