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空山礼佛(散文)
我要去的那个地方叫庙山沟。
这个地方虽然因庙而名,但却没有一座像样的庙,准确的说只有半个庙。庙里没有和尚,只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守庙老人和一尊似是而非的佛像,说是似而非是指那尊佛像塑得并没有传统中的佛像那么传神和逼真。当然,这是工艺问题,绝非对佛不敬。
这里很清静,没有其它寺庙的热闹和热烈。寺庙里既没有名人的墨宝,也没有名人拜谒留下的痕迹,缺少名人光辉照耀的地方,注定是孤独的、寂寞的。
这座微型寺庙一半建在洞外一半建在洞内,建筑面积不足二百平米。洞外是香客休息的地方,洞内是供奉佛像的地方。整个庙宇配置非常简单甚至是简陋。然而,对于诚心礼佛的人而言,这就够了。
我喜欢逛寺庙,每每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知道当地有寺庙,总会千方百计找机会去逛一逛,也不管这座寺庙是兴盛落魄还是高大卑微,我都能够一视同仁。因为在我的眼里,无论庙大庙小,庙里的佛,都有一样的佛心、一样的佛性,都一样宽厚、慈悲、普渡众生。
当然了,所谓一视同仁,许多时候也只是我自己一厢情愿。所谓店大歁客,庙大又何尝不是如此。像那种动辄上千乃至上万才能敬上一柱香的寺庙,即使去了,心里也是怯怯的。常常是才来到山门外便下意识先去捏捏口袋,不知道是出于戒备亦或是敬畏,总之不是出于那种豪气的心理。
我知道,在当下这个时代,许多时候豪气也需要资本来铺垫,尤其是在需要用货币来表达豪气的时候。
我无法表达这样的豪气,当然也不屑表达这样的豪气。在我的记忆中,佛家有一条戒律叫“不捉金钱戒”在这条戒律里,佛要求僧人们不许收金钱,不许接触金钱,至少不能刻意去追求金钱。我相信佛主,但却不太相信侍奉佛主的这些僧侣,佛家制定这条戒律或许是为了普渡众生,而这条方便了芸芸众生的戒律正被越来越多的僧侣所背弃。
不是佛家这条戒律制定得不好,而是面对强大的金钱诱惑,执着、贪念让太多需要遵循这条戒律的僧侣和监管这条戒律执行的僧侣都变了。
身为修行之人,为了这些身外之物,不惜背弃自己的信念,背弃佛家的清规戒律,我佛有知,亦不知作何感想!
万幸的是,我要去的这个地方是不需要用金钱来表达那种豪气的地方,那种一掷千金的豪气在这里明显的不合时宜,相反可能亵渎了这里的氛围和主人。
对庙山沟这个地方我是很熟悉的,印象也非常深刻。童年的时候,每天上学都要经过这里,对这个地方和经过这个地方的那一段狭长而幽深的小路我心里充满了敬畏亦或是恐惧。
小时候之所以惧怕走这一段小路,原因除了这条小路特别幽深狭窄荒无人烟以外,听说峡谷两边的山上还埋葬着一些暴死的或冤死的人,听大人们说有人晚上从谷底走过,听到有冤魂在哭泣还听到这些冤魂向行人讨要什么东西,凡是经历过此事的人回家都无一例外会大病一场,九死一生。
我在似信非信中,战战兢兢走完了那一段童年时代的求学路,长大以后读蔳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才知道鬼也有善恶好坏之分的。只是在那个人鬼不分的年代,善良的人们宁愿相信有鬼,也不敢相信是有人在捣鬼。遗憾的是:有些时候鬼比人善良,人比鬼可怕。
心中既已释然,对那一段路便再无畏惧之心。
妻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每到夕阳西下的时候便会邀约几个邻里妯娌出去走几步,感受夜风的清凉,夕阳的美丽。而我是一个喜欢宅在家里的人,平时很少出去走动。晚饭时妻便不断怂恿我出去走走,我便提议去庙山沟走走,拜访一下那座久违的小庙和那个久违的守庙人。
在许多人眼里,这个守庙的老人和他所守候的小庙一样卑微得不值一提,而我却独对它心怀崇敬,毕竟他数十年如一日执着地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一份虔诚和那一片净土——尽管贫穷、尽管卑微,但却干干净净!
来到小庙,我们并没有遇到那位老朽的守庙人。小庙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旁边有一个简陋的小窝棚,这大概就是老人栖息的地方了。弯腰钻进窝棚,我看到一张小床靠墙放着,床上很整齐,屋子一角用几块破砖搭建的小灶被烟火熏得漆黑,三五只瓷碗放在一截残破的水泥板上,碗里积满了些许灰尘。看样子老人应该有几天没在这里生火做饭了。
走出室外,我莫名地一声长叹,不知道是为老人这苦行僧似的生活,亦或是为这份坚守的不易。
出得门来,我看到小庙的周围有几块土地,里面种了蔬菜和一些油菜,油菜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充满生命活力,像极了老人不老的生命或不老的情怀。
晚风吹过古庙,破旧的经幡在夜风中优雅地飘着,轻盈、洒脱、祥和、安静,一如那位沉浸在自我修行中的垂垂老者。
对妻说我们也上一柱香吧,妻说我们没带香烛,怎么上香?我说找找,这里应该备了香烛。稍做寻找,我们便在神龛的案桌前找到了几个纸箱,里面存放着不少香烛,纸箱上还放了一张纸条:香烛自取,钱款随意。这简简单单几个字,道出了老人无限的胸襟与博大的成人之美的气度。我恭恭敬敬地敬上一柱香,作了几个揖,这是对佛主也是对老人的一种尊敬。
我知道老人并没有多少知识,更不是什么高僧,甚至可能连经书上的经文都未必能够完整阅读,但他却以自己的方式在努力践行着佛家最根本的东西。
回家的路上,我在想,红尘滚滚,万千众生,不一定人人都信佛,但却不能没有佛性,不一定人人都拜佛,但却渴望人人心中都供奉着一尊佛,一尊“自觉”的佛,一尊真善美的佛。
悠悠岁月,浮萍人生,我坚信当至善的念头一旦在心头生根,众生即是佛,佛即是众生……

心中如你所说唯愿人人善良人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