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后底沟社区速写(散文)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无疑是近几年来对社区干部和其工作的最形象的比喻。对于社区干部的忙、累、难,应该说,从十多年前在街道工作时候,就深有感悟。只是随着近年来包保山西省阳泉市城区北大街街道后底沟社区信访维稳、创卫、创文和疫情防控等工作,时日愈久,理解愈深,感受愈烈。我们常说要打通为老百姓服务的最后1公里,其实,这1公里的距离往往就是社区的工作范畴和“权力”范围。从婴儿出生、上户到颐养天年、生老病死,一个人一生中的每个环节每桩小事注定都与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忙、累、难,早已成为了每个社区干部的标配。
阳泉市城区北大街街道后底沟社区位于市中心,辖区常住居民2303户、7328人,42栋楼房。划分为7个网格。现有工作人员9名。论自然的办公环境,后底沟社区的条件并不能算好。可他们能将有限的条件充分利用,挤出专门的活动室,供居民从事文体活动,同时积极协调驻地单位提供临时场地,为辖区居民提供最大化最优化的服务,虽条件简陋,但深得居民欢迎。为了方便工作,社区9名工作人员挤在一间50多平米的房间,既是办公室又是便民服务大厅,一室多用。任务集中的时候,在熙熙攘攘的大厅里,要不是有三尺宽的办公柜台隔着,分不清谁是社区干部,谁是前来办事的人员。她们戏曰:人多热闹,不寂寞,好办事。
热闹的办事大厅,既像过去邮政通信部门的电话接线大厅,“喂,喂”“啊,啊”“你好”“你说”“请听我解释”“好的,可以了”,……往往是7,8个人一起发声,话音都是高八度且此起彼落,声声相接,好像生怕自己的声音被他人压倒。这里,又像农村的三尺戏台,高矮胖瘦,生旦净末,悉数登场,我刚下去你又上,你方唱罢他登台,好一番忙忙碌碌的“繁荣景象”。初来社区办事的人,不知道内情,站门外一听,总以为里面正在乱糟糟的吵架呢!
社区9名工作人员中,党员6名,平均年龄38岁,在北大街街道所有社区中处于中不溜的水平。这也自有它的好处。既有靠上的工作经验,又有靠下的青春活力,也算是经验和活力兼而有之。和大多数社区的“阴盛阳衰”一样,她们也是清一色娘子军。女性身上共有的细心、细致、细微等特点,正好为他们做好社区工作提供了先天优势,但恰恰也增添了许多幸福的烦恼。比如,创卫过程中许多“流程”本属于体力活,对于一群柔弱的女子来说,干起来自然比较吃力,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又比如,许多工作常常需要网格长们错时错峰入户排查,时间晚了,社区主任总要担心姐妹们回家路上的安全,为此,只能采取“记住出租车号码”、回家发个信息打个电话报平安等办法来应对。还有,面对一些不守规矩、不讲理的强势人物,她们也恨自己“势单力薄”,如此等等。不过,困难多了,时间长了,他们也就“麻木不仁”了。既然不能回避,不如积极应对。无奈之下便会选择无畏。面对这些困难,她们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束手无策,靠他们八、九个娘子军,坐下来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必要时候,包括老公、儿子、女儿在内的家属成员,便成了社区的编外候补力量,成为她们应急调遣且不计报酬的“雇佣军”。
日常生活中,管道破损、房屋漏水、宠物乱养、杂物乱堆、垃圾乱倒、噪音扰邻、安全隐患排查、邻里纠纷调解等等,更不要说信访维稳、违建拆除、疫情突发这样的大事、难事,往往居民都要首先和社区及社区干部联系起来,潜意识里这些都是社区该管该干的,或电话联系或短信表达或亲自到社区举报。这让他们感到有一丝的被信任的暖意的同时,更多的是力不从心和无奈。接待了,总得有个回音。而好多问题涉及到一个或几个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她们只好在做好入户解释的同时,尽力联系协调有关部门加以解决。用磨破嘴、跑断腿,碰了钉子不气馁精神和韧劲来帮大家协调解决这些揪心事、烦心事、难心事。
单说入户调查,或独自或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早已成了社区干部必须做好的一门必修课。人口普查需要入户,计生清查验证需要入户,出租房屋登记需要入户,还有低保户核实,公租房申领,安全隐患摸排,调解矛盾纠纷,开展各类宣传等都需要入户。有时仅其中的一项入户调查任务就需要往返多次。难怪许多社区干部对一些居民家中有几口人、家门朝向、甚至连房间里床和沙发摆放位置都清清楚楚。
身累还好说,许多时候,往往心更累。
因为社区干部每天面对的工作对象正是一个个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人。
话多话少、音高音低、语轻语重,言谈举止、迎来送往,作为社区干部,必须都得学会适应。但这还不算最难的。用社区主任刘志红的话说:千难万难,社区干部最难的,也是最怕的,辛辛苦苦干了活而不被人理解。有时甚至连家里至亲的人都不能完全解读出社区干部一天当中的辛苦轨迹。
恰恰,这些还都是社区干部常常要直面的事。有嫌麻烦故意不接电话的,有三句话不合电话里训人的,有入户时家里明明有人故意不给开门的,有见了社区干部的面故意绕开走的,有核实信息时故意隐瞒不报的,更有极少数态度生硬甚至冷嘲热讽出言不逊的。以至于因为接一个电话,让你生半天气,都是常有的事。
面对忙、累、难,她们有过怨言,发过牢骚,流过眼泪,更有过摔鼓棒不干的念头。但她们大都选择了忍耐和坚持。怨过,哭过,工作还得干,任务还得完,而一旦动起来、忙起来,一切烦恼就都抛在脑后了。用她们的话说就是,咱工作条件简陋,但服务不能简陋;办公设备可以短缺,但服务绝对不能短斤缺两。心中可以有不满,但不能让它写在脸上。
多年来,她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这些年,后底沟社区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围绕服务居民核心任务,努力打造组织融汇促管理“聚心”、区域融建促和谐“安心”、党员融管促多元“贴心”、服务融享促幸福“暖心”的“四融四心”党建品牌,培育了“红星闪闪”党建微课堂、“帮帮你”民生微课堂、“新社风”文明微课堂等项目品牌和服务品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加强,党的执政根基得到夯实。
“三社联动”工作中,充分发挥社区党委核心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努力打造“四维一体”治理品牌,搭建了居民议事会、楼院自治会、矛盾调处队、民情恳谈室等协商自治平台,培育了“银色法苑工作室”等社会组织,努力实现着“让生活更幸福,让社区更美好”的目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被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幸福社区”。
以不断增强广大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标,社区注重抓好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下大气力加强社区综治中心、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平安社区创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综治规范化建设、法治宣传等,社区治理工作成效明显。被确定为市、区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心理服务建设先行先试社区,并被命名为市、区平安社区。
创卫中,针对老旧楼房多、临时违建多、管理难度大的实际,后底沟社区牢固树立“创卫有我,创卫必成”的信念,因地制宜,主动发力,通过协调产权单位支持,发动居民群众参与,联系执法部门配合,争取包保单位帮助等,多措并举,把各项措施和任务落到实处。创建活动中,先后对42栋楼11万平米外墙、6.1万平米内墙、1500平米围墙进行了粉刷,对小区楼道内的“十乱”问题进行了整治,拆除临时违建40余处。同时,注重健全和完善创卫工作长效管理机制,推行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驻地单位、辖区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社区平安志愿者的作用,有效巩固拓展创卫成果。为全区创卫工作取得优异成绩贡献了后底沟社区的微博力量。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后底沟社区认真落实区委决策,迅速行动起来,利用QQ、微信等新媒介向居民“空投”疫情动态和防疫知识、发布防控措施。先后张贴防疫通知、倡议书等宣传资料6000余份,实现了宣传全方位。通过电话核实、微信联系、上门调查等方式对2303户居民进行排查,及时摸清底数,实行动态监测,实现了排查全覆盖。严格落实网格长包保责任制,对各类场所排查摸底,严格管控。在街道直接指挥和包保单位支持下,对10多个出口进行了封闭,设置了11个防控值守点,组织协调产权单位、驻地单位、退休老党员、社区志愿者等100余人参与了检查值守,实现了防控全天候。共产党员网、今日头条、《阳泉日报》、城区党建、城区政法、《今日城区》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后底沟社区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的先进事迹。
面对细小、琐碎、繁杂而又不乏紧张、艰巨的每一项工作,社区一班人,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从事社区工作的时间长短,更不论在社区内部的“身份”定位,都在尽最大努力把自己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每一件事情,每一项任务,她们都有分有合,分合有度。主任身先士卒带好头,两名副手积极配合敲边鼓,众位委员各司其职齐上手。任务多少,困难大小,担子轻重,她们少计较,少埋怨,少推诿,少扯皮。
俗话说,锅碗也有个磕碰的时候,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并且还是几个风风火火的急性子女人在一起!在后底沟社区,除了新任社区委员范芮外,其他8个人几乎都是语速比风速快,话音比雷声高的见火就着的急性子,时间一长,任务一急,担子一重,难免会情绪上急躁,脸色上难看,言语上顶撞,甚至会上演“N个女人一台戏的”热闹剧本。只不过,这剧本纯属自编自演,剧情很短,即演即散,演过之后,自动格式化,几乎不留什么痕迹,更不会在大脑硬盘上进行备份储存。近几年,每逢这个时侯,组织上下派的第一书记,更有了大用场,由平时的“司号手”“冲锋手”摇身一变成了“消防员”、“灭火器”,主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威力,将不和谐的杂音消弭于润物无声中。多年在一起的磨合,她们已经习惯了,习惯也就自然了。“有分歧但没有猜忌、有争执但没有隔阂、有分歧但不分心”,社区主任刘志红这样描述她们之间的相处。
因为她们清楚一个道理,社区岗位虽小,连着千家万户,虽处于神经末端,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她们始络恪守着一个标准,一条底线,不管自己内心如何烦躁,内部人如何争执,但绝不把内部矛盾扩大化。面对前来咨询,办事的居民,她们人人充当“变色龙”,坚持做到,尽量避免和前来办事的居民炝邦,尽量减少和居民发生态度上的摩擦,更不随便在言语上对居民开火。即使某个人不小心“偶尔”走火,立即会有其他人赶来“灭火”,以便让火情泯灭于萌芽或损失减少到最小。
她们用一个基层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规范自己,用一个普通党员的基本标准约束自己,坚持努力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站好自己的岗,用好自己的权,办好自己的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优质的服务,力求让辖区居民心有所依,愿有所盼,情有所归。
她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人事迹,她们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机械而又默默地做好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形象的每一件小事。流逝的时间记录了他们的辛勤汗水,居民的满意印证了他们的艰辛付出,已有的荣誉铭刻了她们的责任担当。
这里,不用一一点出她们的名字,虽然她们都有名有姓。也不用记住她们是谁。但我们知道,她们是为了谁,她们都干了甚。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阳泉市城区北大街街道后底沟社区工作者。
行文至此,忽然觉得,与其说是后底沟社区速写,不如说是阳泉市城区50个社区的速写,更是阳泉城区所有社区工作者众生相的缩影。
就在本文即将结束时,一则关于疫情防控的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给人印象深刻——“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武汉保卫战中,社区以及基层干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在《武汉的局,不是社区人能够解的》报道中,也有如下论述:
平地一声惊雷!新型冠状病毒就来了!
平地一声惊雷!武汉就封城了!
病毒不给任何人准备时间。
被吓的不轻又被担任重要角色的,也包括基层管理组织——社区。
同时,伴随着“小区封闭越来越严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矛盾,也在升级。
……
社区突然成为“第一防线”单位
社区作为基层防疫第一关,病症排查、医患转移、小区消毒、信息送达等全部工作都要做。
社区的责任打大不大?大到吓人!
……
所以在看待“居民与社区矛盾”之前,其实我们更需要知道:
社区的承载力到底有多少?!
够不够承受一波一波艰巨任务?
依靠社区、监督社区,但是也要帮助社区,才可能对应鏖战。
当巨大压力来临时,是会有人选择辞职的;那现在坚守这份工作,在岗敬业的人,至少值得一点尊重。
其实,何止是此次疫情防控,又何止是湖北武汉。随着社会治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随时随地,面对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社区及基层干部的重要性早已凸现出来,并且无可替代。
迫切需要的是,我们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如何更多地去支持、更好地去总结,更实地予以呵护。以便让每一位基层社区工作者在奉献中流汗流血而不流泪。
再好的文字,也不能准确刻画出她(他)们这群“小巷总理”平凡而朴实的形象,也不能全面反映出她(他)们的付出与难辛。
敬以此文献给阳泉市城区北大街街道后底沟社区以及城区所辖的50个社区抑或全国数百万个社区及其工作人员。
向每一个奋战在基层一线的社区工作者致敬。
她(他)们,同样是新形势下最可爱的人。

早安[微笑][微笑][微笑]
啄食哺育关心满怀
儿女成长喜不自禁
一生辛劳万般慈爱
母亲节
祝天下所以母亲节日快乐 幸福安康???
[玫瑰][玫瑰][玫瑰]???[福][福][福]
最温暖的是妈妈的怀抱[拥抱]
祝愿妈妈永远健康平安????
母亲节到了说一声
妈妈,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