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箕城镇,红崖头村(外一篇)

编辑推荐 【八一】箕城镇,红崖头村(外一篇)


作者:榆社王跃东 秀才,2874.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69发表时间:2020-05-12 13:18:35

【八一】箕城镇,红崖头村(外一篇) ◎箕城镇,红崖头村
  
   在榆社箕城镇也有一个红崖头村,不过在地方方言里,崖不读yá,而读作ní。它位于箕城镇东部,距县城约20公里,与王景村、左权县相邻,紧临南太线。本村在籍73户,215口人,老龄化突出,文化水平偏低,初中学历者居多。常年住着不足二十人的留守老少,青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全村耕地多为坡地,面积200亩左右,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高梁、谷子、豆类。副业以野牧牛为主。村里曾有一个小卖部,可以供给一些日常用品。这儿没有学校和医疗所,就学、就医只能出村。
   这儿是典型的红土壤山地,相传立村时,在红土崖头下凿窑而居,故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的民居,多为十分老旧的土坯房,且依山坡而筑,杂姓而居。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村里,出入不甚方便。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土地贫瘠,靠天雨种植,常年干旱,收成甚少,生存窘困。加上为了还原自然生态而禁止野外放牧,给畜牧业带来了很大冲击。2006年,村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整村迁移至东汇村的红崖头移民新村,从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儿曾发生过著名的官地垴之战,有别于武乡县域的官家垴之战。一字之差,却是不同的战斗。官地垴,就是红崖头和王景这片区域的一座山峰。近年来,榆社有识之士,就百团大战之榆辽战役开展了采访活动,走访了当年的老八路、民兵、村干部、支前妇女及亲历见证者,到战场旧址实地考察,并向陈赓将军的儿子陈知健、周希汉将军的儿子周太安了解情况,从而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1940年,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之榆辽战役战至9月27日,榆社县城收复,榆社境内日军全部被歼,辽(左权)县以西各据点,除管头外,都被129师攻克。辽县以北的寒王据点,也被新编第十旅收复,辽县县城陷于孤立。129师预计调集主力于辽县以西、以南地区,部署围歼辽县之敌。
   进攻辽县尚未打响,和顺、武乡之敌就已分别来增援。29日夜,武乡东援600余日军到榆社,我军暂停攻辽县,集中兵力先歼这股日军。386旅和决死第一纵队,在红崖头南北地区设伏。385旅主力,协同作战。30日上午,385旅在榆树角山峦、松山间的榆辽公路上,将敌阻击在红崖头、官地垴一带。日军抢占了红崖头村北的高地。25团在红崖头西北的杏榛村,其左翼是38团,红崖头以南是772团和16团,以东是385旅,形成了围歼之势。战斗一响,就开始猛攻。由于敌阵地是东西向山梁,山梁南北是梯田,每层梯田的垄堰有二、三米高,地形对进攻极为不利。我军搭人梯一层一层往上攻,异常惨烈。日军又有八架飞机低空轰炸、扫射。25团集中六挺轻机枪,击落一架。一天的攻击,只缩小了包围圈。夜晚,我军冒雨进攻,战至天亮,歼灭日军过半。但一直打到第三天,仍未攻上去。此时,增援日军接近,我军被迫撤出战斗。我军付出了几百人和几位连长的惨重代价。烈士的遗体,摆满了周围的民房和窑洞。民工们匆匆地掩埋在了红崖头山下。
   官地垴战斗的英雄、烈士,永远活在红崖头人民的心中,永远活在榆社人民的心中,永远活在祖国的心中!
  
  
   ◎箕城镇,南逆流河村
  
   南逆流河自然村,位于榆社县城西北的一个小山沟里,距县城近11公里。其三面环山,南临逆流河,北靠北逆流河村,西抵迷离山脚下,只有一条宽约3米的水泥路,弯弯曲曲地延伸向村里。
   该村地形地貌以山坡地为主,村子成东西走向分布,坐落于垂直相差近10米的半山腰上。村屋依山而建,大多为前墙挂砖的土坯房。全村共有80户202人,杂姓而居,有耕地近400亩,但80%为坡地,蓄水差,肥力不足,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常住人口约40人,大多是残疾人、老年人,且多数患有慢性病,有一部分是妇女和留守儿童,青壮劳力大多在外打工。
   村前有股河流自南向北逆流而上,先祖称逆流河。由于此河将两个村落自然分开,该村又在河之南故名,并世代沿袭至今。
   由于村庄分布地势落差大以及土地浇灌等原因,经常出现用水紧张的状况。这儿的村民收入,主要靠耕作以及一些零星的养殖,一直处于温饱的边缘。村党支部书记赵柱平感慨地说:“我们村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无公交、无动力电、无网络,村民只能饮用浅表渗井自来水,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要想脱贫只能整村搬迁。”
   这儿没有学校和医院,早年只有一家村民在家里摆放着从外进来的日用品,算是小商店。这儿的住房,大都居住二十年以上,有八成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漏雨、倾斜和开裂。有一个旧戏台,因年久失修,早已成了危房。这儿的文化生活极为单调,缺乏文化和体育活动,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民们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实现了整村搬迁,退村还耕。村民们都住进了箕城东汇村惠民家园中的小楼。小区交通便利,周边学校、卫生室、党群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配有安全饮水、照明、绿化、排供水、有线电视入户、网线入户等设施,从而过上了美好的日子。难怪村民赵眉文一家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在村里的时候,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的经营着自己的5亩薄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哪敢想现在能在县城边住上楼房啊。”从旧村搬出来后,村两委集广大村民意见,把土地以每亩每年400元进行了统一流转,村民也有了就业的大好机遇。赵眉文老两口还有一定的养老金,村里的产业分红1680元/人/年,还有他们的儿子看到家乡变化后,回乡就业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针对深度贫困人口搬迁后的生计问题,县委县政府采取退耕还林、光伏扶贫、经济林项目、承包地托管等捆绑起来的办法,帮助该村村民获得资产收益;通过优先提供公益岗位、建设养老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易地搬迁和社会保障兜底政策相衔接,把该村贫困户全部纳入了低保范围,从而确保他们搬迁后有了可靠的生活保障。
   扶贫先扶志,有志事竟成。通过易地搬迁,让该村村民离开了资源匮乏、条件落后、不能养活一方人的“穷窝”,使他们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信心,锐意进取,主动作为,真正挪了穷窝、甩了穷根,从而踏上了幸福小康路。
  

共 24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书写了箕城镇红崖头村和南逆流河村两个小村庄,因为村庄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所以小村庄就只有四五十人。政府领导有方,红崖头村的村民们整村迁移至东汇村的红崖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南逆流河村的村民都住进了箕城东汇村惠民家园中的小楼,交通便利,学校、卫生室等等都齐了,从此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文章歌颂了党的政策好,还缅怀了村庄以前的历史和抗日战争时期与敌人战斗的情景,给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教育课。文章语言简洁,文笔流畅。推荐共赏,感谢赐稿八一社团,期待更多佳作。问好老师,祝创作愉快。【编辑:黄金珊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5-12 13:21:14
  文章用优雅的笔法,精美的文字书写了箕城镇两个小村庄的前后变化,歌颂了党的政策好,村民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日子。好文章,珊瑚欣赏学习了。感谢分享,期待精彩继续,问好老师,遥祝夏安。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2 楼        文友:墨林        2020-05-12 16:03:53
  文章简要介绍了两个村庄的历史,各有特点。感谢赐稿八一文学,祝创作愉快!
墨林
3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20-05-12 19:55:18
  谢谢各位老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