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宁静”的力量(随笔)
写《宁静的力量》,其实不是诠释诸葛亮:“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的格言,或是什么感受。宁静是一个人,一个善写文章,笔耕不辍的写作者,这个作者叫张宁静,因他的父亲属于老一辈知识分子,或者说是对人生有透彻的理解,所以给他的儿子取名叫“宁静”,以示他一生“静以养性,俭以养德”的信条。做一个气节昂然,立于天地之间的大丈夫。
由此,我先要检阅一下张宁静先生的其人其事了。认识先生先是在《榆次时报》屡见有文发表,且不知是男是女。直到有一天接到一个教授的电话,说有一个叫张宁静的人想要见我,喜欢写作,因怕冒犯不好唐突拜访。我却有些诚惶诚恐,我何德何能敢受之于拜访呢?如此有礼有节的人便让我肃然起敬。我即当下答应,任何时候都可访而不必拜。如此,一个长我十岁的张宁静先生就登门现身了。先生见面就问好,神态确实朴素而宁静,谈话之间不时看表,看得出他一直关照对方的时间,唯恐坐久了会给对方带来不便。他拿出厚厚的一本作品集赠予我,不是“独家版权,侵权必纠”的那种书,是自己汇集而成,装帧淡雅宁静,题为《记录人生砥砺》——张宁静作品集。封面和作者名竟是巧夺天工,恰如其分。其作品,文献性由为突出。记人写事,真实可信。上有老英雄,老干部,下有贫民百姓,反是有现实意义的人,可传承文化的事,只要碰到他,便是笔下生花,绝不轻易放过。看起来真人真事,笔触平实,其意义也许比一般小说更有价值,细细品读这些原生态作品,其实再现了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真实状态,在未来研究榆次、晋中政治历史,民间生态,战争经过是极好的文献。有些是好人好事,有些是苦难人生经历,有些是时事政治,因为不粉饰,一切人事新鲜而生动,就能传递出比虚构文学更能直达事物本质的功效。世界总有一些具有精神性的人物在支撑,记录下来便可慰藉心灵,任何文学形式都是人间的温度。
在我受到先生的邀约写一个序时,第二部《宁静致远作品集》又要付印。新的作品集计由“峥嵘岁月”“精彩人生”“人生感悟”“社会视角”“往事谩忆”“文史漫笔”,五个章节来表示文集的品质。这部作品比之上一部人事记述更具文学性,更有思想性,视野更开阔,文笔更老沉。比如《一位志愿军老兵的自述》写得由为感人,当弹尽粮绝时,老兵去找食物,跑到红薯地里挖了些红薯狼吞虎咽起来,谁知刚要起身走,却被美军发现俘虏……
故事比虚构小说还惊险,细节描写,心理转换,感情表达都很到位,是一篇很成功的记实文学。这些文字的价值是,这一代人谢世了,其真实的战争苦难也随之而去,后人坐在前人的肩膀上只管享乐,如此,记录在册可以警示后人:和平时期也要时时警防战争,因竞争产生斗争,斗争产生战争!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战争是人类最大的恶!
再比如《忆晋中地委副书记谢子和在文革初期的一些往事》,详实地记录了这位老干部的亲身经历,政品和人品的双重体现。为那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一笔。这一篇篇真实记述,看出了先生的脚力和心历,写作者不怕写,就怕采访、取证、笔录……一篇真人真事的文章远比虚构文学更要时间、体力、心力。对于古稀之年的先生来说是确实难能可贵!
从文中能品读到先生取材的理想和人生信念。他是属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那代人,有一个统称叫“老三届”,他们的确有一种特殊气质:承受、忍受、担当、热情、家国情怀。他们是属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标准范本。追溯先生的经历,不仅喟然长叹:正长身体的时候,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经受了忍饥挨饿的痛苦;正上学的时候遇上文化的革命,其父出现了历史问题,影响了他上学深造,破灭了大学之梦;打入冷宫后却赶上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近八年,好不容易返城工作,安居乐业了,早年又丧妻,留下一幼女,又当爹又当娘抚育成人。刚刚有工资可挣,又遇上了下岗……
他的一生都在承受、忍受、挣扎,但并没有破坏掉他生活的信心,他的女儿很孝顺很感恩,对父亲退休后的老年生活充满敬佩,看到父亲十年内写出厚厚两本文集,好评如潮。对于家族子女教育很重视,时有支援。对于社会乐施好善,她觉得父亲就是个能为她扛前喝后的巨人。
由此看来,“宁静”的力量来自内在的精神,他没有因为挨过饿受过苦而咆哮,没有因为家庭问题破灭了上学深造的梦想而自暴自弃,更没有因早年丧妻而一蹶不振。而是默默地扛,地可动山可摇意志不倒,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什么坎坎坷坷过不去?和他交谈非常平和,像是经过风雨洗涤后的蓝天白云那么干净自在,没有任何愤愤不平的迹象,只有恬淡、踏实、从容、好学的态度。他是一个完全没有功利心的写作者,这一点我尤为钦佩!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恰恰印证了他父亲“淡泊宁静”的美意!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并不一定有多么惊天纬地之事,而是抗击抗打,愈挫愈锐后的精神和心态!任世间纷纷扰扰,你争我斗,我自岿然不动!我只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愿意做的事,应该做的事!日积月累就堆成一座山,流成一条河,这便是“宁静”的力量。
——是为序!
2020年5月4日写于净心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