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锄头不老,笑声依旧(散文)

精品 【宁静】锄头不老,笑声依旧(散文)


作者:一地流沙 进士,7184.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43发表时间:2020-05-13 21:17:16
摘要:我也笑了。这一刻,面前的酒杯,仿佛也荡漾起了一圈涟漪。

那天回山村,看到前门开着。我喊了声,家里没人应我,就知道父母在屋后的菜园子里。
   走上石阶,只见母亲拿着锄头在地里除草,父亲站在那株杜仲树下,抬头望着高大的树。我喊了声:“爸,您上来干嘛呢?”
   父亲见我来了,刚想说什么,却听得母亲抢先说道:“你爸刚才说,这株杜仲树不要了。”
   我望着那株高大的杜仲树,心里想,把这树锯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几个人用绳子拉住,否则倒向老屋这边就麻烦了,于是随口说道:“这么大的树,就别去管它吧。”
   “不行,你没看到菜地那边都没阳光了吗?再说,树叶飘到瓦片上面,日子长了会堵塞天沟落水的。”父亲说着话,转过身就用手指指老屋。
   我点点头,说:“一个人搞不定它的,什么时候人多的时候锯吧。”
   父亲并不是现在就让我锯了杜仲树的意思。他和我说,等到秋天,菜园子里没有菜了,就来锯了它吧。我点着头走到他身边,自言自语着:“这么大的杜仲树,按照以前,这个树皮都可以卖一些钱呢。”
   “凡使杜仲,先刨去粗皮,再用蜜炙之。甘温无毒,入肾经,补中益精气。”父亲嘴里这样说着,摇摇头,接着感叹这么大的一株杜仲树:“可惜,真的可惜了。”
   我都忘了这些杜仲树父亲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去年在篱笆边锯的那株,树干我都可以双手合抱了。早些年,菜园子边上还多是一些花草树木,我记得通往后山的篱笆边是一排山茱萸,两头是一株高大的杜仲树和水杉树,它们如同两个站岗的卫士守护着父亲的一方天地。从老屋后门上去的石阶外坎,二株花椒树把一株枇杷树挤得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记得有一次枇杷熟了,我伸手去摘,不注意就被旁边花椒树的刺扎了几下,那十指连心的痛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呢。花椒树过去是几株桔子树,茂盛的树冠如同一排城墙。那时候,小小的园子,在我眼里纯粹是一个“百草园”。
   以前的菜园子,属于父亲一个人。母亲想要种几株丝瓜南瓜都要问过父亲,如若父亲不同意,母亲就只得去后面的山上种。那些年,父亲几乎不在菜园子里种菜,其实,我也知道,因为没有阳光,即使种了也收获不大。
   前几年,我们不让父亲去山上劳作了,他就把阵地转移到了屋后这块土地上,于是,他隔三差五地让我锯了那些山茱萸和梨树,甚至把外坎的桔子树也一株不留。到如今,偌大的菜园子里,中间一株孤零零的桃树与入口处那株枇杷树两两相望,仿佛喻示着什么。
   现在的菜园子,包括那几把锄头,可以说完全属于母亲了。我发觉在种菜上,母亲比父亲还要讲科学,她把菜园子规划成春夏秋冬的同时,又考虑土壤对作物的影响,从而不断地调整不同品种蔬菜的种植位置。我不明其理,问母亲干嘛这样做,母亲就告诉我,不同的农作物所适应的土壤酸碱性自然不同,一块地最好别连续种植同一类蔬菜,否则,蔬菜会出现长势不好,甚至越长越萎缩。她还说,有的蔬菜需要埋下扎实的基肥,有的蔬菜需要种植在潮湿的地方……
   我想不到母亲种菜都种出了这么多学问,怪不得这几年菜园子里的瓜果蔬菜都吃不完了。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父母亲都没有离开过山村,而我自然就多去了几次。那段时间,宅在家里根本没有出去买菜,所以每一次我都会在菜园子里割一些母亲种的青菜回来。那天,在和母亲一起割最后一垄青菜时,她和我说:“过些天,豌豆与蚕豆就可以摘了,接下来包心菜与马铃薯也可以吃了,你们蔬菜就不用去买了。”
   我笑着说:“妈,那边还有莴苣呢,山上还有笋呢。”
   “过些天,妈得在靠近井边的地方种豆角了,那里土壤相对潮湿,生长的豆角水分多就会特别嫩,而且浇水也方便,等一会你把那边的地给妈掘好,再顺便看看那个南瓜棚,有没有要加固的。”母亲点点头,她在说了这番话以后,望了望那边青翠欲滴的莴苣,又和我说道:“今年妈种的莴苣个头大,肯定肉厚实。”
   是啊,看过去,那些莴苣真的比往年的要粗壮很多,我看了菜园子一遍,见那些包心菜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就和母亲说:“妈,那些包心菜种得太密了。”
   母亲点点头,也说太密了,随即又说:“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呢。”
   如今,绿油油的豆角已经上了架,番茄茄子辣椒在菜园子里四散分布着,南瓜坚守着自己的地盘,我相信,用不了多久,蔓延的藤蔓就会是菜园子边上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90高龄的父亲已经很少来菜园子了,我看着阳光从茂盛的树木枝桠间洒落在父亲身上,仿佛看到季节正在父亲的目光中生机勃勃地拔节生长一样。
   “土地,乃万物之本源,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这时候,父亲说着话就走下了菜园子。
   我听着父亲这番话,心中若有所思,原来,父亲心里永远守着那份土地情结啊,我想不到,他如同守着阳光一般的超然心态已经到了一种无我的境界。弯下腰,我将一把泥土捧在手心,不曾想,刹那间,那些来自于田园的记忆便鲜活如昨。
   扶摇直上的翠竹、茂盛的板栗树、形同梯田的茶园……父亲当年种下的希望,年复一年,在母亲手上随着岁月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大地满含深情,它不会迷失在风霜雨雪之中,哪怕飘零,哪怕阳光和月色漫过菜园子边上那颗红椿树的树梢,它也从来不会愧对父亲的艰辛付出和期待,一株株竹笋,一粒粒板栗,一片片茶叶,哪一份不是土地给与的厚实的回报?
   我的眼前浮荡着母亲同日子一起打磨山上风景的情景,我仿佛看到瘦弱的母亲用锄头丈量春天到霜冻之间那段不变的行程。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早春时分,我在茶园上空看到的那朵白云,不知道那一刻它有没有笑看着山脚下满园的梨花白而飘逸远去呢?也不禁想,那样的美景,在母亲心里,有没有烙下印痕呢?
   我明白,一些关于美好的记忆似乎始终停泊在一处温馨的港湾里,如山村的老屋,如老屋四周的风景,如如画风景中任岁月匆匆而过依然笑看人生的父母亲。
   记忆似乎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蔓延,曾经记得,一些雨落在雨中,那么美。我走在雨中,抬头望,看雨在风中飞舞,看雨挂在翠绿的枝头,看一滴一滴雨滑落树梢,那一刻,我曾经想过,岁月里那些生活的影子怎么可能摇摇欲坠呢。
   曾经记得,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我从茶园走到那片桃林,面对着桃之夭夭,嗅着淡淡的清香,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些跌落的花瓣,发出喘息的声音。那一刻,我也曾经想过,那份关于寒冬的冷艳美,原来,只能隐藏在黑夜最深的角落里自我陶醉。
   可是,我不知道的是,记忆里,那一阵风的尽头,站在时光的影子里,让我魂牵梦绕的始终是那片土地。
   一直到前些年,有一次,我望着屋顶上的炊烟,我的目光流动着一种图腾时,我才明白那片土地那份爱。那时候,安静的阳光,沿着篱笆墙蔓延着,那时候,风儿没有说话,它只是在菜园子里徘徊着,然后,趁我转过身的瞬间又盘旋着向后山而去。
   如今,母亲的生活轨迹在厨房和菜园子之间连成了一条线,在这条纯绿色主线上,她乐此不疲,她怡然自得。几天没下雨了,她就会唠叨:“豆角又得浇水了。”下雨的日子,她会偶尔陪着父亲看一会电视,听父亲谈论海峡两岸的观点,或者站在灶台前面,一边弄菜,一边听雨滴敲打瓦片的声音。
   吃午饭的时候,母亲依旧另外给我做了几个菜,一盘香椿炒鸡蛋,一盘腊肉炒竹笋。我一边喝着酒,一边也和母亲说:“妈,您别去山上掘竹笋了。”
   母亲笑着说:“你爸都没有放下锄头呢,我干嘛不去动动?”
   “老爸还拿锄头干嘛?”我满脸的疑问,望着母亲,又望向父亲。
   “那枚放大镜不就是你爸的锄头吗?他不是常常拿着在那些报刊杂志上深耕吗?”母亲说着就笑了起来。
   父亲听着也笑了,并且说:“看你这比喻……”
   我也笑了。这一刻,面前的酒杯,仿佛也荡漾起了一圈涟漪。

共 30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抒情散文。作者回乡,见年事已高而健康乐观的父母亲,依然劳作在地里,有感而发成文。作者擅长挖掘细节,笔触细腻。通过对回乡发生的事物叙述和描绘,注重表现父母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行文直抒胸臆,洋溢着浓烈的诗意。母亲用锄头,耕种土地;父亲用“放大镜锄头”作文字深耕,父母亲用各自独特的方式,耕耘幸福、播种快乐、收获笑声,呈现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把游子对父母、对故乡的深情,贯穿全文。散文是用来抒情的工具,文中的锄头和父母之间的小故事,都是为抒情铺设的道具。作者笔风老道、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运用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好文,鼎力推荐文友共赏。【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514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0-05-13 21:19:58
  感谢一地流沙老师投稿宁静,向老师问好,祝你健康快乐!
浩渺若尘
回复1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20-05-13 21:52:48
  感谢社长亲自操刀斧正,流沙感动。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0-05-13 21:24:53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文中让读者看到作者的一片孝心。那不老的锄头就是父母亲宝刀未老,笑声依旧是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祝老师创作愉快!
浩渺若尘
回复2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20-05-13 21:55:51
  多谢社长精彩赏析,你辛苦了,与众不同的按语使流沙粗劣的文章跃上了一个台阶。
3 楼        文友:宇蓝        2020-05-13 21:39:36
  非常感人的一篇散文,锄头可以是任何一种令人快乐的工具,年迈的父母因为有了锄头,就有了干劲,一方小天地有累有乐。
   拜读佳作,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20-05-13 21:57:26
  多谢老师赏析,流沙向你学习。
4 楼        文友:纤指素心        2020-05-13 22:15:11
  如此朴实的文字,流淌出来的笑声与芳香,简直无与伦比。打动人心的东西,好像一直不华丽,也许这就是经典。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回复4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20-05-13 22:20:40
  谢谢素才女赏析,觉得自己写不好散文了。这段时间看了你的诗,想和你学习写诗了。
5 楼        文友:岚亮        2020-05-13 22:29:42
  流沙兄,精彩绝伦的散文,兄弟为你大赞!
回复5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20-05-13 22:35:48
  谢谢岚亮老师盛赞,流沙请你多多指教。
6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0-05-14 08:05:15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5-14 08:58:27
  我觉得流沙老师的比喻太好了,读完全文,一个生性倔强而又颇有语言风采的老者,出现在我的眼前,很想与之对话了,不过,表达的韵味,我差你父亲老远的。这篇文章很有底蕴,仿佛是给一株老树浇上了神水,鲜活了。读流沙老师的文章,很容易走进情境,人物鲜活,故事精致,且合心的悟性,真的 想让人插嘴,与你絮语。温暖生,锄头不老,菜蔬有味啊。为佳作点赞!
怀才抱器
回复7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20-05-14 13:25:54
  感谢怀才老师赏析,您的盛赞是流沙写作的动力源,向您学习。
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5-14 09:07:24
  细品,老爷子的语言颇有味道,也是出口有据,老爷子手持放大镜,在书本和报纸上日日深耕的人,耕地的犁铧发出的声音也必然是诗句啊。有老爷子在,真有福,你!
怀才抱器
回复8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20-05-14 13:28:56
  谢谢怀才老师留评,是啊,我都做不到老爷子那样每天看书读报。
9 楼        文友:圈圈是句号        2020-05-14 10:44:29
  菜园子是父母共同生活的牵绊,一起劳作,父亲土地上的劳作却没有母亲精细,菜地是属于母亲的,书本的劳作时属于父亲的。
随性而活,性如流水
回复9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20-05-14 13:29:41
  谢谢老师赏析,流沙向您学习,遥握问好。
10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0-05-15 14:48:55
  也许,父辈的艰辛就是他们的快乐,我们怎么能感受的到?放大镜锄头,挺有创新的比喻。
告诉你多少次了,1+1=3,怎么还成天2、2、2的?能不能长点儿心?
回复10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20-05-15 19:15:25
  多谢老师赏析,问好。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