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留住在心底的乡愁(随笔)

编辑推荐 【八一】留住在心底的乡愁(随笔)


作者:秦川锐剑 秀才,1492.2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8发表时间:2020-05-15 09:01:43
摘要:读雷涛散文集《原乡记忆》有感

【八一】留住在心底的乡愁(随笔) 庚子年的春天,大部分时间宅在家里,总感觉时间有些漫长,心情亦显沉闷。
   春暖花开总有时。那一日,武功书院一位朋友送来了雷涛先生的散文集《原乡记忆》。我迫不及待地拜读了序言《时光啊,请你留住乡愁》和《烧台庵,我的保姆》《乳名》前两篇散文。
   雷涛,男,陕西省武功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宣传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现任陕西省政协常委、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雷涛先生是我的同龄人,又是本县东南乡的乡党,还在一个学校里读过书。我长他三岁,是他老家烧台雷家村数里之遥的谷米寺村人。我在薛固中学上过学,1968年刚毕业,他就进了薛固中学。我是一个文字发烧友,近些年来在文学活动中,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或许是心有灵犀,《原乡记忆》中真实而又似曾相识的内容,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让人爱不释手。或许是触景生情,一种亲切而又雅俗共赏的乡音,像一缕和煦的春风,顷刻间化解了“新冠肺炎”压在心头的郁闷,让我眼前豁然明朗,为之一振。
   随后,我利用半个多月的时间,白昼抽空,夜间秉烛,仔细地拜读了这本书。读后,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不忘初心,留住乡愁,是这本散文集所表达的主题。这本集子里,共有55篇作品,绝大部分都与乡愁有关。作者在《代序》中坦言: “我仅用这些粗浅的文字,抒发我的乡愁。我祁盼时光老人和亲爱的读者一起,留住这记忆,这乡愁。”
   留住乡愁,是延续历史文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作者正是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才把铭记在心底的乡愁,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那么,雷涛先生要留住的乡愁究竟是什么呢?读后,我觉得有四个方面:一是要留住至亲至爱的亲情,其次是要留住五彩斑斓的童年记忆,三是要留住悠长深远的故土情思,四是要留住家国情怀的原乡情谊。
   由于受篇幅的制约,我主要谈一下留住亲情和留往童年记忆方面的感受。
  
   首先,要留住至亲至爱的亲情
   故乡,赋予我们生命的源泉,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内心深处中那一抹浓重的柔情。在外打拼,离不开亲人的鼎力支持,老家就是避风的港湾。乡愁,就是游子对亲人的牵挂和眷恋。作者在散文集中对留住亲情的描述,占据了很重要的篇章。
   《祖父的遗产》,讲述的是祖孙情深的故事。作者书中写道:“祖父一生最崇尚的事就是劳动和耕作,一年365天,几乎天天手脚不闲。种过的地,像篦子篦过一样。”“有一年普集镇逢大集,祖父破天荒领我去逛。日头偏西,我又饿又馋,喊叫要吃水盆红肉煮馍,祖父转来转去下不了决心。他从腰里掏了两次钱,又装进去了两次。第三次把钱掏出来,数了半天,才向卖肉的说:‘有小碗的没有,我钱不够了。’他买了一小碗煮馍自己佯装吃了一大口,然后全让给我吃。吃罢,祖父来到一个卖旱烟的摊子,边挑拣,边嘟囔:‘娃呀,你一碗煮馍把爷一个月的烟钱花了。’时过30余年,直到今天,我一回想起那个情景就心酸,就思念祖父的可亲可敬的形象。”雷涛先生童年的遭遇,我也深有体会。我7岁那年,独身的五叔领我到桑镇去赶集,在一个小饭馆里,他给我买了一盘炒肉,一个蒸馍,说:“今天让你吃个够!”他自己一口也舍不得尝,就笑嘻嘻地坐在一旁看着我吃;那种温馨的笑容至今仍然萦绕在我的心头。在那个苦涩的年代,我们的祖辈、父辈,宁可自己勒紧裤带,也要把关爱献给儿孙,那种亲情温馨和幸福,早已凝结成暖暖的乡愁,铭记在我们的心头,永远挥之不去。
   再看《祖父的遗产》,“祖父有一个森严的戒律是,公家的便宜不能占。别人的便宜更不能占。三年困难时期,祖父给生产队犁地时拣下来的半截红萝卜,也要如数交给生产队。”这些童年的记忆,分明是对老一辈高尚品质的敬畏,更重要的是对岁月的追念,是另类的乡愁。
   读了《乳名》一文,让人泪水不禁夺眶涌出,婆孙之情,母子之情,让人刻骨诺心。作者说:“白天干了一天农活,祖母和母亲为了补贴家用,晚上点起油灯就靠一双灵巧的手织棉纺布,我的幼年是在祖母和母亲的纺车声和歌谣中度过的。”
   3岁那年他得了一场“怪病”,不哭不闹不说话,高烧不退。请了郎中,做了检查,半个月还不见好转。母亲慈祥善良,又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天天夜里跪在地上又是烧香又是叩头,祈求佛保佑我身体安康。”后来,村上的老三婆要给他“叫魂”,虽然遭到父亲的反对,但母亲爱子心切,依然在村南边的官路上去“叫魂”。一连三个晚上,一直走来走去、喊来喊去,直到月朗星稀,东方泛白(当然,后来还是父亲从外县请来了一位大夫治好了病)。儿是娘的心头肉,为了儿子母亲坐卧不宁彻夜难安,用尽心思想尽法子,只是为了看好儿子的疾病。这种亲情让人敬佩有加,感慨至深。
   读《享用父爱》一文,单从题目我就感知到了作者父子情深意长:“父亲很爱我,我也很爱父亲。”而作者的父亲却是一种中国传统、近乎封建家长制的管教方式,把对孩子的大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给予孩子是一种近乎严酷另类的爱:“父亲是公家人是干部”“我大半生都是在父亲的大声指责和‘恨铁不成钢’的叹息中度过的。我曾绞尽脑汁地回想,什么时候听到过父亲以柔和的语气对我阐述道理,或像朋友一样对我说些温情的话语呢,没有,实在没有这样的记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父亲用一腔真情,创造了爱的传奇,那中无私的真爱和强烈的责任感,让我深为敬仰,进一步懂得了父亲的伟大。读了文章,我才真正弄懂,作者为什么说“这就是一种爱,父亲对儿子的疼,对儿子的爱。”“父亲的训斥成了我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良方。”“父亲的呵斥很像上课的铃声,甚或就是火车行进中的鸣笛,在我儿时求学和走向社会后新的人生旅途中,总是起着鞭策、提示、警诫和召唤的作用。”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有当晚辈长大成人后才能理解。由此,我坚信凡是有情有义的人,必定存有感恩之心,具有感恩之心的人,才会记住这浓浓的亲情、乡愁。
   读了《儿子,我的伙伴》,这里作者与儿子的亲情,又给予了我们新的诠释。儿子幼小的时候,作者也曾进行过“君臣父子,师道尊严”式的管教。当这种教育失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我的过错就在于我和儿子很少有对等的思想交流,只想用我说你听、我压你服、我打你从的方法对待他,无形之中,我们之间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沟壑。”“我惊诧地发现,我们的关系已经到了两军对垒,随时要爆发战争的程度。”“一场儿子感情用事,参与打架”的意外事件,让“我的心灵受到震动,我也以换位的方式体验到了一个人的自尊。”“打这以后,我一有空闲就和儿子聊天,推心置腹地相互倾诉,儿子毕竟还在可塑性较强的年龄。”“我的严父的帽子被无情地摘掉了,我们的父子关系也变成了伙伴关系。”作者文中描述的父子亲情,是一个普遍性突出问题。我们这一代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子女教育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君臣父子,独断专行”式的管教方法,而我做的更甚。这样的结果,导致代沟加深,子女敢怒不敢言,变成了温顺听话的小绵羊,成人后没有多大的出息,这种教育方式或许是失败的。在文集中,我看到了雷家父子关系的可喜变化,看到了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父亲的可爱形象,能够把父子关系变为伙伴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我们应当虚心地向雷涛先生学习。这也是另一种爱,父亲对儿子的疼,对儿子的爱,应当记住这满满的亲情。
   而读了《老娘的“姐妹聚善缘”》后,兄弟姊妹之情血浓于水,危难关头难割难舍跃然纸上。尤其是痛失二妹的章节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作者说:“二妹是在27年前的腊月三十与二妹夫一起遭遇车祸的。这个晴天霹雳让家人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那个春节,我们是在泪海中度过的。从那以后,别人家过大年是喜庆,而我们家却开始了年复一年的挥泪遥祭。”看到这里,不由让人触景生情,泪雨滂沱。我也有过类似的痛苦经历。我那风华正茂年仅22岁的五哥,在异地他乡被一场病魔夺去了生命。听到噩耗后犹如天塌了下来,弟兄姊妹们相拥而泣,父母一夜之间白了头。五哥的离去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疼,留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思念!骨肉同胞十指连心,情深义重水乳交融。这种亲情是每个人心中无法挥去的情愫,是刻骨铭心留在心底的乡愁。
  
   其次,要留住五彩斑斓的童年记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但童年的印迹不尽相同。童年的记忆里有欢笑,有泪水;有开心,也有痛苦。但是,不论什么样的童年印记,都珍藏于自己心扉深处一隅。作者毫不例外,他把童年美好的回忆,浓缩在自己的文字里。从此,让乡愁化成了永恒。
   作者的童年是五彩斑斓的。在《田园乐趣(三首)》里,作者写道:“农家的孩子们是在鸟虫鸣奏的乐曲中成长的,麻雀、燕子、喜鹊、杜鹃、布谷鸟、知了、蟋蟀……各个都有一展歌喉的本领。”“我爱‘算黄算割’的温馨,爱喜鹊的欢快,爱布谷的婉约,爱知了的嘶鸣,也爱蟋蜂的含情脉脉。”先生到省城工作住在西影厂一楼时,又一次听到了蟋蟀的鸣叫声:“脑海中就不由浮现出儿时与伙伴们在河边抓蝌蚪,捉青蛙,在田野里追赶蜻蜓的快乐场景。耳际间也仿佛传来故乡村头涝池里那此起彼伏的蛙声,还有那鸡与狗的和鸣,也只有这个时候,我感到我已回到了乡下,就在月下村外那片平畴的田埂之间。”他把在童年里看“算黄算割”,听“池塘蛙鸣”,品“蟋蟀晚唱”描写得栩栩如生,活龙活现,令人回味无穷。看到这里,我也好像回到了60年前的孩童时代,这些诸如逮蚂蚱,灌黄鼠,捉蝌蚪,抓青蛙的嗅事,我们哪个没有参加,哪个不记忆犹新?这种没齿难忘的童年故事,已在乡愁中打下了深刻的记忆。
   《野趣回味(四则)》,则把童年时代钻窨子、挖芥菜、打发“叫花子”、观杀猪等逸闻趣事,描述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在《打发“叫花子”》里,把那些文化积淀较深,脑子灵活,以逗乐取笑,制造欢快气氛而求生存的乞讨者描写的十分具体:“如今,我依然记着(叫花子)关于‘说跳蚤’的部分段子:说跳蚤,道跳蚤,你家炕头上卧跳蚤;娘说身上有啥咬,要寻跳蚤治一遭。跳蚤听言事不好,嘭,嘭,却蹦了。蹦到哪里去?蹦到木匠铺子里;拿锯子,锯跳蚤,拿锉子,锉跳蚤。跳蚤听言又不好,嘭,嘭,又蹦了。”你看,写得多么形象,多么引人入胜。
   《合伙做了一次“贼”》,是通过描写到飞机场去割草,到军工厂翻墙看电影,引起了对童年的回忆。为了完成任务,他和小伙伴们到机场的草坪上为生产耕牛去割草。忠实的持枪哨兵尽职尽责不让靠近,机灵的小伙伴们兵分两路调虎离山。“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到后来大伙都会割满一笼笼青草凯旋而归。那时候很少能看到电影,他和小伙伴就在附近的5702工厂翻墙看电影:刚巧厂区围墙东北角有一棵手腕粗的树。夜幕尚未完全降临时,领头的“李向阳”一声令下,先由两个人抱住树干,再由一个人一脚登树干,一脚登墙,攀上墙头。大家依次而上,再分头跳下墙头,分头潜入露天电影场里,好好地看了电影《渡江侦察记》。作者将这些儿时的记忆,写得生龙活虎非常逼真。我们那个年代东南乡的孩子们,哪个没有到机场去看飞机,到5702厂福利区去洗澡,晚上混进厂里看电影的类似经历!这些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亲切,一字一句都能勾引起对童年的记忆,直抵心灵深处。悠悠乡愁,可能是很多人缥缈的儿时记忆。我想,只有从心底里热爱生活、热爱故乡,念念不忘乡愁的游子,才能写出如此深情悠长的文字。
   乡愁,是游子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乡情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水恒的感情。而《原乡记忆》就集中表达了这种厚实的乡愁情感,艺术地展现了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特定人物的文化内涵,并真实记录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的历史印痕……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每一个时代都有当时的独特印记,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当时的特征。有些印记因为时过境迁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了,但是这种印记通过文学形式记录下来,清晰而形象地展示了独特的家乡印记,留给后人的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共 48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读书札记的随笔,记录了作者拜读雷涛先生的《原乡记忆》散文集的摘要体会。作者初次拜读,因其内容真实而又似曾相识,很快便被吸引住了,以至于爱不释手。或是宅家沉郁的原因,拜读引发乡愁的心灵共鸣,就像一缕和煦的春风,顷刻间化解了压在心头的郁闷,使之眼前豁然明朗。随后,利用半个多月的时间,白昼抽空,夜间秉烛,仔细拜读了全书的55篇作品。作者高度评价了原著所带给读者的乡愁盛宴和精神食粮,简笔点明了原著的创作背景、人物特征、文化内涵和历史印迹,总结了该部散文集所表达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留住乡愁。继而结合主题,例举具体文章和摘记要点,进行简要点评,并抒发读书体会。其主要收获有四点体会,作者重点谈了其中的两个方面,即:一是要留住至亲至爱的亲情,二是要留住五彩斑斓的童年记忆……文章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提纲举领,令人欲睹原著为快。问候作者,感谢赐稿,推荐共赏。【编辑:墨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墨林        2020-05-15 09:09:19
  此篇读书札记,很好地记录了作者拜读雷涛先生的《原乡记忆》散文集的读书要点和体会,其文笔流畅,提纲举领,令人欲睹原著为快。感谢赐稿八一文学,祝创作愉快!
墨林
回复1 楼        文友:秦川锐剑        2020-05-15 11:53:13
  谢谢墨林老师精心点评,我会继续努力的。祝福夏安!
2 楼        文友:秦川锐剑        2020-05-15 09:25:04
  感谢墨林老师精彩编辑,老师辛苦,敬茶!
3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5-15 13:49:04
  又能读到老师的文字,很高兴。此篇虽是随笔,但是有散文的精美与精彩,珊瑚欣赏学习了。感谢老师分享,期待精彩继续。问候老师下午好,遥祝夏安,并祝创作愉快。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回复3 楼        文友:秦川锐剑        2020-05-16 06:25:19
  谢谢黄金珊瑚老师的关注与鼓励!顺祝创作丰收,夏安吉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