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不会做诗妄谈诗(随笔)

精品 【流年】不会做诗妄谈诗(随笔)


作者:和气致祥 布衣,286.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15发表时间:2020-05-17 18:27:11

【流年】不会做诗妄谈诗(随笔) 一、缘由
   被疫情宅在家里,闲暇之余把近几年旅行所到之处,与山水相逢,与历史邀约,所摄照片、所写感想文字调出来重温。蓦然发现退休之后自由行的第一站,就是武汉。起点就是黄鹤楼;此生中写的第一篇游记,是《黄鹤楼随记》;走出校门三十多年后写的第一首打油诗,是《登黄鹤楼》。这也许是巧合,也许还是与这座神奇的城市有着说不清的宿世因缘吧。
   从黄鹤楼出发,几年来走过了八个省的二十多个城市,徜徉于山水美景之间,流连在人文奇观之处。话题丰富的写成了游记和随笔,内容单纯的也诌了几句打油。被三十多年公文材料的思维惯性压抑蹂躏已久的那点可怜的文学基因,在山川美景和历史文化的滋润下,才又蠢蠢欲动地“惊蛰”了。
   借着宅家闲暇,把几首描写景致的打油再修理一下。从不敢说自己写的是诗,只是紧凑点的自由散漫体,既不古韵,又不古风,最多算是“仿古”,而且还没有仿好。比如,《游湖北清江》,就是在游船上随口凑的几句,发朋友圈为照片做说明的,后来随笔里也引用过。但似乎总有半片胸臆未曾吐尽的感觉,这次重审照片回首美景,忽然醒悟未曾吐尽的不就是那一丝对山水的憧憬,还有那一份对湖北锦绣大地的眷恋吗。这次凑完整了,连带其他几首也一并捧出来献丑。
   也打定了主意,不远的将来,一定要再去湖北走走,再看看大武汉,转转恩施(这次天津对口支援的城市)、荆州、武当、神农架,瞅瞅《赤壁怀古》的赤壁和前后《赤壁赋》的赤壁都是啥样……
   拙作:
  
   《清江十里画廊》
  
   一泓碧水,一片蓝天;
   一缕白云,一抹青山;
   丛丛翠竹,株株黛杉;
   粼粼江波,岚岚峰峦。
  
   一叶扁舟,一歌唱晚;
   一腔逸兴,一丝流连;
   熙熙过客,痴痴如幻;
   静静清江,悠悠致远。
  
  
   《绵山听涛沟》
  
   迎山风拂面,捧石泉洗心;
   听涛声盈耳,嗅花香袭人;
   望云水起处,体轻雾涤尘;
   忆吾师指月,希禅境反闻。
  
  
   《梵净山》
  
   轻纱薄雾萦山川,
   仙境依稀缥缈间;
   蘑菇石畔竹千尺,
   金顶崖临万丈渊;
   峰高亦有清泉落,
   天低皆因云碍眼;
   头悬七彩晕辉日,
   梵净在心已忘言。
  
   《宜兴竹海》
  
   十里竹荫作画廊,
   百亩玉竿透斜阳;
   条条脊干非傲骨,
   节节空心难思量;
   三尺为邻比君子,
   修长坚韧自轩昂;
   长剑入云犹射日,
   贯通天地汇阴阳。
  
  
   《度母泉有感》
  
   公主发植柏,
   度母泪化泉;
   慈悲久久远,
   菩提心心传。
   注:西藏日沃白马神山有二十一度母泉,度母是观音菩萨慈悲的眼泪所化现。相传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时曾在此驻留盥洗,遗落的头发长成了参天的柏树,藏民们视公主为度母。附近的藏民生病的时候,就会来到度母泉取水饮用,非常灵验。
  
   二、妄谈
   提到诗,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唐诗,因为唐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山脉中横亘的一座巅峰,那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
   很多人都有一个同样的疑问,为什么当代人写诗再怎么使劲也写不过唐朝的人呢?唐诗的用字和我们现代人的常用字基本相同,有人统计过《唐诗300首》中出现的字大约2700多个,很少出现生僻字和晦涩字。可为什么用着基本相同的文字,唐人却能倜傥潇洒地排列组合出那么多脍炙人口、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恒久不衰的佳作名篇呢?把最简单浅显的常用字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不管是对景物还是情绪的描写,总能引起你的心理共鸣,你也总会有一根心底的琴弦被她拨动。那种作品本身的通透性,和对读者内心的穿透力,使人叹为观止。就如同手艺超棒的大厨,只是用一点最简单的油盐酱醋,就料理烹饪出了最美味的佳肴,而我们又是生抽老抽味精鸡精的一通兑咕,也做不出那样的鲜美味道。
   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是因为当代写诗的人,基本都是业余爱好者,而且是人群中本就为数不多的文学爱好者中更小众的古诗词爱好者;而唐代诗人,却是在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上选拔出来的专业国家队,而且许多还够得上是种子选手。
   一是唐诗出自于国家引导和社会响应的举国体制。唐代大部分人上学读书的目的就是参加科举入仕为官,更是以进士及第为最终目的,而进士考试主要就是考诗赋和时务策(相当于时事政治经济研究和对策)。好比我们上高中、考大学、评职称等国家规定要统考外语,那么你希望通过上学找工作谋生糊口改变命运,没得商量就必须要玩命学好外语了。因为必考所以必修,国家考试录用的导向性,让唐代所有的基层教育都进入了这个轨道,使得学诗写诗成为了学业中分值最高的必修课,也就成为了最基本的培养人才的学习模式和认定人才的考核标准。所以,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整个唐朝近三百年间,至少产生了有名字记载的诗人两千三百多位,达到发表收录水平的诗作近五万首。由此可以看出唐诗的群众基础是多么雄厚了。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重视的一个事情,做好了应该是正常的,做不好才是怪事。
   二是从童子功抓起的扎实基本功。唐代的读书人从启蒙开始,就接触诗赋了。在我们现代的孩子背乘法口诀、背课文、背数理化公式、背英语单词的时候,唐朝的孩子,不仅大量地学习、吟诵经典诗赋,而且要学着写诗对对子,比如骆宾王做“鹅鹅鹅”的时候,就只有七岁。从小到大几十年在诗情画意的文化氛围中熏陶浸染,对诗赋文字语言和韵律意境翻来覆去的学习领悟、临摹捶打,对词义词性等等把握到细致入微,对节奏韵律熟悉的如同心跳呼吸。因而才具备了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文字与画面的转换能力。和唐代人比写诗,我们确实输在了起跑线上。
   三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生,绝大部分精力和聪明才智都用在了文科的有关知识方面。我们现在叫“学生”,古代称为“读书人”“念书人”,就是因为古人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都是由文字阐述人生道理的“书”,而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要读懂、念熟、记住这些“书”中的道理。而且古人的那种吟诵读书法,对韵律节奏的训练掌握也起到了决定作用。
   古人读的书基本是以文史哲为主要内容,以经史子集来分类的人文文化,而现代人学习的大多是由数字和代码来表达的数理化外语等等科学知识,我们现代学生甚至要拿出七八成的精力去应对这些内容。人文文化是诗赋的主要且硬核的内容,而科学知识能够用来入诗的却是少之又少。当然还有一些“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和琴棋书画等学习内容,也会对人的气质和人格修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有人说,有知识没文化肯定写不好诗,因为诗是文化的浓缩和精华。
   《尚书》中有“诗言志”一说,所谓“志”就是情志,包括:情感,情结,情怀;志趣,志向,志气。唐诗打动我们、吸引我们的主要因素也是感情和意境的东西,而这些情志内容则是由一个人的品德、人格、才华、追求,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决定和作为基础的。古人这些内在素质的培育和养成,都是以文史哲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人文文化教育熏陶来完成的。我们所说诗的意境,其实是诗人的文化底蕴,道德修养和人品格局在诗中的综合体现。
   先说“哲”,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以儒释道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智慧精华。
   儒学是以“仁义礼智忠孝信悌”等为主要核心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修学次第的“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自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就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基本教育内容。唐诗中那些表现正能量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家国情怀的内容,比如边塞诗中对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对战争的残酷、戍边的艰辛,欲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胸怀抱负和对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憧憬与向往等等。那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精神,比如杜甫诗作中反应体恤国难民苦,忧时伤乱的内容等等,大多是来自于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
   道家思想则是以“法阴阳合天地”的世界观,“无为而无不为”的空灵自在意识而入诗,所以形成了飘逸的气质,豪放的气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思想,自然去雕饰的语言,想象丰富而又飘渺奇幻的比喻等诗意特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诗仙”李白那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佛家思想对唐诗的影响则更多地表现为清新脱俗、淡远幽深;闲雅清净、空寂恬适;安详内敛、与世无争而又禅意悠然。被称为“诗佛”王维的田园诗作是最好的说明。
   为了说明特点,我们分列了儒释道三家。其实在传统文化中,三种思想是深度融合的状态。在古代,上学启蒙打基础的是儒家文化,而修学佛道的门槛相对要高一些,因为佛道两家的理论要更深奥一点。
   文史哲中的“史”,与我们现在中学课本的历史教材有所不同,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人物和事件。古代的史官制度使得“史”成为了文化的记载者和传承者,是儒释道智慧精华在社会实践中具体应用的记载和总结,同时也是忠孝道德和民族大义的审判台,“史”对人物和史实有最高的褒贬批评和奖善惩恶的权利,有着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的社会矫正作用,所以,学习“史”,并通过“史”提供的人物典型和具体事件的实例,可以让人从道德角度知荣知耻,从智慧方面可以知兴知衰。所以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而“文”则是“哲”“史”的载体、平台和形式。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这个道理。包括唐诗也是“文”的一种形式,而且是被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当然了,“文”的质量,对于所传播内容的被理解、被喜爱,因而更容易流布、传承,也是起着不可替代作用的。
   再有就是文言文单音节词占优势的这种精炼,短促和节奏感,天生地适合于诗赋,而不像我们现代白话文啰里啰嗦的拖沓黏连。
   陆游老先生在《示子遹》中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只是注重堆砌辞藻,追求形式华丽。尔后总结其一生的写诗经验,语重心长的告诫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的世界,就是在儒释道的智慧精华中,在厚重的历史积淀里,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处,在与天地自然交汇的历练时,在纷繁复杂、波澜起伏的人生海洋中,汲取营养,传承文化,积累经验,提升高度,才能写出传世佳作。为什么我们都觉得唐诗好,那是因为其质量好,这个质量是学识、修养、理想、抱负、格局、意境等等综合出来的。
   而唐代的诗人就是这么练成的。
   我们都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很多都是高级官员。这从另一个侧面又证明了唐代诗人对人文文化的传承和掌握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因为在唐代做官只有两个渠道,一个是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在全国统考中经过三级淘汰选拔,最终的尖子学霸才可以入仕;二是要被有相当级别的,也是通过“学而优则仕”上来的官员,经过考评、认定具有相当学力和文化水平而推荐给朝廷的,李白和杜甫都有这种经历。
   唐诗之所以高度难以逾越,是因为这些作者的人文文化的高度难以逾越。因为这些人,不仅是文学精英,而且还是哲学精英、史学精英,经过入仕历练后,还可以成为社会精英、官场精英、军事精英、政治精英,总之,是时代精英。那种人生的修养,政治的眼界,艺术的高度,人生的格局,都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企及的。所以他们对世界对生活的感受也与我们不同,所描写出来的事物和表达出来的情绪,比普通人要高级和精致的多,所以才能为常人所景仰和喜爱。
   说唐代写诗的人是国家队,而我们写诗的人是业余选手也不算夸张吧。学识高端,修为高端,格局高端,气质高端,所以诗作也必定高端。因而,我们现代人写不出好诗来,是很正常的事,也不用妄自菲薄,自己跟自己较劲了。
   但在我们现代人中,也不是绝对没有人能够超越唐代诗人的。比如毛主席的诗作。据说当年在重庆谈判时,发表的《沁园春•雪》引起极大轰动,蒋介石感觉脸面无光,私下网罗了几个著名文人,指令他们攒几首出来,希望能够扳回面子。可等到交卷一看,自己都觉得稀松没劲,无奈之下只好放弃了。其实这里面有个误区,都以为写诗是文人的事,只要有点文学水平就行了。岂不知毛主席是站在了文化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政治的高度、领袖的高度,才能写出那样气势恢宏、睥睨历史、纵横捭阖、震古烁今的鸿篇巨作,我们才能看到老人家轻松点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开国皇帝、一代圣君而一点也不觉得“违和”,也才能知道为什么蒋介石找不到人能够写出这样的力作来,因为,他自己如果都写不出来的话,在那个时段,哪里还能找出第三人呢?
  
   最后,以一首仿偈作为结尾:
   《为友画竹题》
  
   曲上求直易,
   有中悟空难;
   观竹入道者,
   方是境中人。
   注:居士友人善朱砂竹,一日有所悟曰,“曲则柔,直则刚,难在曲直之间;实则无味,虚则无神,妙在以外实而表中虚。”余以为然,以画入道,古已有之,赞叹随喜,并仿偈题字以补白也。

共 517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唐诗之所以脍炙人口,能流传至今,这与它的内容、韵律感、艺术高度有关。唐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信手拈来的感觉。究其缘由,无不与作者的知识,阅历,思想高度有关。唐朝是科举制,官员既是高层管理者,又是大文学家,他们站在社会的前沿,又精通历史学,懂的哲学,所写诗歌的高度与广度,是普通诗人难以逾越的。而毛泽东就逾越了这个高度。毛泽东思维敏捷,高瞻远瞩,有着政治家的胸怀与豪迈,又有文学家的才华与豪情,写出的巨作《沁园春•雪》,气势宏伟,令世人震撼。此篇美文,知识性强,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并深入浅出,用事实阐述了唐诗不可逾越的缘由。可见,作者并非不懂诗歌,而是谦虚罢了。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523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0-05-17 18:30:00
  真是一篇好文章,让人受益!
   感谢作者分享,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0-05-17 18:31:37
  文中的诗歌写得很好,欣赏学习了。
五十玫瑰
回复2 楼        文友:和气致祥        2020-05-17 21:30:39
  感谢编辑老师鼓励!对诗词韵律真的不懂,模仿诗的形式把想说的话说了,心里痛快了,就算完成了,真的不能算会作诗。
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05-18 05:28:15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高峰,前人已经让文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后人就很难逾越。后人只有开创新的文学艺术形式,才能有所创新。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3 楼        文友:和气致祥        2020-05-18 19:40:49
  艺术形式容易创新,文化高度,思想高度难以逾越。自唐宋以来,传统人文文化是下降的趋势,与外族入侵有很大关系。
4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01-05 11:01:56
  老师诗意境随心转,对诗的分析也很通透,读来很受教。多读有益!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4 楼        文友:和气致祥        2021-01-16 22:34:21
  谢谢,您的文章很棒,文学历史的功力非同一般,望尘莫及,有时间会多多拜读。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