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顺裕楼小记(散文)
小车沿着山梅公路行驶,转至书梅线,透过车窗,映入我眼帘的是因“疫情”而关闭土楼景区。
留在脑海里的记忆与现实的情景,在这蒙蒙细雨里不期而至,一种难于言表的情感,使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迫不及待地隔着薄雾,往顺裕楼里面瞻望。
在这里,我把思绪带回当年收集和整理南靖文物的视角范围。
顺裕楼位于南靖县书洋镇石桥村,背山面水,气势恢宏,外围土墙高15米,底层土墙厚1.76米。圆楼共有五层,每层72间,计360间。再加上由于中间门厅房间面积大,建设之初一间隔分二间,一至五层合增5间,顺裕楼3个大门顶外围各有炮台,其中正大门楼顶外墙是两座炮台,单圈合计369个房间。被确认为“中国房间数最多的圆土楼(单圈)”。
楼内住户家族姓氏为张。石桥张姓始迁祖张念三郎原籍广东大埔县,明初海禁时流落到石桥,与陈五十郎家的女儿结婚,嗣后张姓人丁兴旺,成为石桥村的大姓。清末太平天国战乱时,这一带是农民军转战之地,村民们房屋财产损失惨重,无法重修。村民张启根出身贫寒,赴南洋做生意赚钱后,于民国十七年只身回到石桥。那时石桥村已有好几代人未建新房了,村里一片萧条,年仅21岁的他建议修座永定式大圆楼。次年双环式圆楼开工,可惜只修了外圈两层,便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因资金短缺而停工。只好再次去南洋筹集资金,直到1948年,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圆楼外墙(五层)和四分之一内楼(两层)才告竣工,村民的住房问题终于解决了,最多时有300多个张氏族人居住在这里。土楼垂直从底层到五层的房间为一个单元,每单元住一户。一层做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住人,五层为土砻和杂物间。
站在顺裕楼门口埕,我的目光往楼门仰望,圆圆的屋檐上,岁月的苔花爬满了每一层的青瓦,顶层的走廊檐前挂着红灯笼,火红的日子在灯影的摇曳中袅娜生姿。百余年风雨过后,它依然固若金汤,端坐在天地之间,日夜奏响着锅碗瓢盆交响曲……
我的思绪,时而游荡于当年在同学家玩耍,邻家的孩子琳琅满目的童话世界,时而飞回几十年前土里土气的逝梦中。恍忽间,田野小路上,头戴草帽的老阿伯,正牵着一头大水牛,肩扛着犁具,后面还跟着一头蹦蹦跳跳的小牛犊,悠悠行进。石桥溪上,波光闪闪,当年与小伙伴们游泳戏水的情景又重现眼前,诸如:蛙泳、狗刨式、漂水等,有时,捡几块瓦片,站在小潭边沙滩上,玩起“削水片”的游戏,看谁的瓦片飞得最远。随着瓦片远去而泛起的一个个涟漪,有因成绩出色而惊喜,也有技艺不佳输与人家而顿足的场面。至今回想,往事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登上石阶,只见两边青石门框上分别刻有“顺时纳祐,裕后光前”的楹联,上面横眉为“三多九如”。在百度中查询获知:“三多九如”是我国传统中常用的祝颂之辞。“三多”,即“多寿、多福、多子孙”;“九如”,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出自《诗经•小雅•天保》。诗中连用九个“如”字,列举出九种祯祥之征,歌颂有德之君恩泽万民,福寿延绵不绝。
顺裕楼曾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1998年被南靖县人民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顺裕楼的土楼文化,可以说是移步即景,当我坐在大门的门当上小憩,门口左右两块小石墩,分别雕有“雄雌”小狮子,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存遗留不多了,按闽南人的土楼风俗;有“家门竖石狮,赚钱没人知”。它的价值取向和践行风气,不仅沿用“耕读传家,敬宗报本”理念,而且透露出农耕文化在追求财富欲望的同时,“财不外露”的思维方式。
我坐在这里。正疑惑着,只见石桥溪两岸,对岸的长源楼,永安楼等楼外的天空中,有几朵白云飘过,也有白鹭飞过……这土楼不是梦幻的世界,是真实地存在于盛世之中。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