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感受麻姑山(散文)
明媚的夏日多么晴朗,上午10点,我们已来到南城境内,车进入景区就被那里的风景所吸引。当在麻姑山牌坊间观赏时,可惜,天公不作美,顷刻间乌云密布,风起云涌,闷热一扫而光,随后天空细雨连绵,感觉极为凉爽惬意。
麻姑山主峰海拔高1176米,山峦叠嶂,这里位于江西南城县西部,是一个山形秀丽,万木葱茏,鸟语花香的旅游景区。在游客中心乘坐中巴车行驶在山峦起伏,曲折蜿蜒的盘山公路上,一路上山约30分钟到达山顶,在碧涛庵附近下车自由游览。
据《云笈七笺》记载:麻姑山为三十六洞天之二十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十福地,唯独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东南,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千百年来,其以峻秀奇妙的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闻名于世,秦汉以来就是中国东南道教与避暑胜地。
相传,麻姑当年来到山中,于此处树下掘得婴儿状茯苓,因饮其汁殆尽,不想食后飞升。于是八方百姓、善男信女,便在此修建庙坛,祈祷神灵频赐丰年,保佑一方平安。
早在汉昭帝时期,仙人浮邱公和弟子王、郭二仙在丹霞山(麻姑山)中修炼建了仙坛。仙坛高3.9米,底座宽13米,顶层镌刻先天“八卦图”。以“仙坛”为中心,北面是齐云峰,是麻姑仙女鸾回鹤降之处;南面为“五老峰”,是仙坛的案山,有案山石祥瑞的象征。自唐代建庙之后,历代地方官员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都会在此举行祭祀活动。
葛洪炼丹井为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当年在麻姑山炼丹制药留下的遗址而得名。据《南城县志》载:洪见天下已乱,避难南城麻姑山,现有葛仙丹井相传,洪于此炼丹故名。
北宋庆历年间,思想家、教育家李觏在麻姑山创建“读书林”,招收学子,讲授研习功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和王安石、翰林院学士邓润甫等人,都是在这里学成的佼佼者。主要建筑有育英堂、讲学堂、若士亭、藏书房、状元楼等,整个布局错落有致。读书林曲径通幽,触景生情,迥然不同,似乎有一种历史的回归感,让你仿佛看见北宋麻姑山读书讲学的盛况。
这里的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俗文化,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亲朋好友在兰亭修禊(祈福仪式)后,举行了“曲水流觞”活动,并将所写诗文收集起来,写下了闻名于世的《兰亭集序》成为千古佳话。
清康熙六年(1667年),南城知县苗蕃在宋朝任工部尚书何异的“何氏山房”旧址上改建的庵堂。庵门口石额书“碧涛庵”三字,有门联:竹色生清茂,溪声送广长。殿门左右墙壁嵌有两块青石板,刻录苗蕃亲笔书写的碑文,庵内有大雄宝殿、八角钟鼓楼、寻源井(井口边刻清道光六年立)洗心池等。
颇感意外的是这山路边,一幢不很起眼的楼房门口,竟然挂着“颜真卿书法研究院”的招牌。门窗贴着“人生如棋,深临棋境。”大门对联:“世事为棋让一着不会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看似联语颇有禅意。
朦朦细雨中,忽见研究院楼阁边有占地面积一二十平方米的竹林,它们总是亭亭玉立文文静静的,像极了杜甫《咏竹》诗句:“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一笼慈竹,实用在先,美景在后。原生态的清净、原生态的雅致,意趣盎然,常有被文人移情寄怀升华为品格情操志趣,也算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吧!
宋大诗人苏轼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竹子有君子之美称,与松梅并称“三君子”,有“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史话,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山因水而明媚,水因山而秀丽。双龙湖因湖旁两山似双龙交汇而得名,传说这是麻姑仙女沐浴的仙池,湖中建有一座漂亮的木质六角亭,又称“湖心亭”。不远处有一棵树龄860年的南方红豆杉,属常绿乔木,树皮淡灰色,枝繁叶近镰刀形,长势仍生机勃勃,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到瀑布声音,”景象的确是这样。那奇特壮观的飞瀑“玉练双飞”一挂挂瀑布飞流直下,溅起了朵朵浪花,细小的水珠在空气中弥漫,犹如喷雾,是那样的清凉。最灵动的是瀑布顶端,在六角凉亭背景下,竟有两个红黑上衣的人走过的画面,被我不失时机地抓拍下来。
迎着日出而来,踏着夕阳而归。回味感受麻姑山,没有疲惫,只有自然清新与雨中的清凉,那尽情的眺望和俯视,与仙山圣水亲密接触,真能有一种身处仙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