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榆树的春天(散文)

精品 【晓荷•暖】榆树的春天(散文)


作者:观海得深 白丁,9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01发表时间:2020-05-22 12:31:40
摘要:作者通过连续两次的榆树之行,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了榆树乡的发展变化,从而彻底颠覆了对榆树乡原来的认知。对榆树的山川之秀、田园之美、文脉之深,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前些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曾去过榆树乡好多次。在我的记忆深处,榆树就是徽县北部一个不起眼的山区乡镇,地理位置偏僻,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基础条件较差,文化教育落后,群众生活相对贫困。然而,最近连续两次的榆树之行,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该乡的发展变化,使我彻底颠覆了对榆树乡原来的认知。
   4月14日,受乡党委耿杰书记的邀请,我随同县委组织部领导专程到榆树乡苟店、麻庄两村就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事宜进行了探讨交流。先后浏览了榆树村、苟店村、麻庄村沿途的美妙风光,后又到火站村茶马文化广场、榆树村银杏树文化广场驻足观赏,也深切感受了榆树乡文化底蕴的深厚。
   十天后,受县文联的邀请,我又混迹在徽县作家、诗人采风的队伍里,再一次前往榆树乡,去探访暮春时节百里樱花盛开所带来的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气息。大家在耿书记的带领下,从剡坝村开始,沿着山王河溯流而上,一路向北,经曹坝、山王、罗义,再到高峰,然后又折到杨河,饱览了百里樱花连绵不绝、竞相开放的盛景,聆听了曹皇后得幸于康熙皇帝的美丽传说,领略了处处茅舍竹篱、楼台亭榭的古朴典雅,重温了农耕文化的亲切、浪漫与温馨。
   通过两天的听和看,对榆树的山川之秀、田园之美、文脉之深,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禁不住在潜意识里赞叹着:榆树的变化真大,榆树的春天真美呀!那么,榆树的变化到底大在哪里?榆树的春天又美在哪儿呢?
   我认为,可以用以下三首唐诗中的句子来概括,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下面,且容我逐一慢慢道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用诗仙李白的这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榆树春天的山川之秀美,我觉得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徽县因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南北两端为高山峡谷区,中部为河谷丘陵盆地,物种资源异常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且自然风光优美,兼有北国之雄奇,南国之隽秀,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在我看来,单从生态层面来说,榆树乡也像徽县众多的山区乡镇一样,自然风光本来就很美,处处青山环抱,绿水常流,满目苍翠,山花遍野。很多外地游客一进入徽县地界,就会为这里秀美的山川所折服,油然而生一种乐不思蜀、留恋忘返的感觉。
   所不同的是,近年来,榆树乡在精心打造“美丽乡村”“花满榆树”的过程中,没有依样画葫芦地去照抄照搬其它地方的“先进经验”,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搞那些与乡土气息格格不入的“高大上”的东西,而是采取因地制宜、回归自然的做法,删繁就简,就地取材,突出特色,直奔主题。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避免了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式的铺张浪费,又避免了因过多的现代元素堆积而造成的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城市化乡村”的翻版。从而让人耳目一新,若有所悟。
   比如在曹坝村看到的曹后故里文化广场,只是运用简单的一幅曹皇后的洁白的雕像和几处镌刻着古诗词以及曹皇后传说的文化墙,周围栽植着一些花草树木,除此而外,再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让人一看之下,简单明了,浮想连翩。茶马古道文化广场也是一样,广场中央只有一幅商贩脚夫人背马驮(仅三人两马)贩运茶叶的雕像,周围文化墙上辅之以巡茶察院行台影像图以及徽州茶马古道示意图、茶马古道简介、茶马古道诗词辑录、建造察院行台记事等内容,整个广场显得空旷单调,宛若一幅简单的水墨画,只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当年茶马古道的兴盛和商贩旅途的艰辛。而且雕像与周围文化墙、巡茶察院行台影像图的色调搭配也是古色古香,恰如其分,所有这一切,仿佛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如果用简单明了来形容曹后故里文化广场和茶马古道文化广场的话,那么,位于榆树村上街社的千年古银杏树广场完全可以用幽静自然来形容。因为广场上除了有一棵树龄约3000多年、十多人合抱的高大的古银杏树外,广场地面上用立着的小青瓦井然有序镶嵌出一些图案,图案缝隙里填上土(这样做既便于游人在下雨天观赏时不致于踩两脚泥,同时也有利于树的根部收集雨水),除此之外,就是在古树右侧的围墙上,镌刻着一些县内外诗词名家吟诵银杏树的古诗词作品,使广场平添了几分淡泊与幽雅。
   说完了几处广场的简朴,再来说说我们所见到的其它一些景物吧。在我们走过的几个村子里,每个村都有简易的凉亭或者柴门。但是,这些凉亭和柴门不是用天然石材或者钢筋混凝土制作的仿古建筑,而是用当地的木椽与茅草搭建成的,凉亭的基础、台阶是村民们用捡来的片石或青砖砌成,亭内的石桌石凳也是就地取材,用村子里一些废弃的石碾盘和碌碡垒成。周围的护坡、河道里的拦水坝,全用毛石和卵石砌筑。道路两侧田地边,也都是用竹子或木棍编制的篱笆。榆树村和剡坝村街道两侧的店铺,都改装成了仿古门窗、仿古招牌。在农舍墙面的处理上,也没有千篇一律地涂成白色,大多数是用黄泥涂抹。而最能勾起人们乡愁的,当数杨河村内的“文化墙”了,村民们别出心裁,竟然用镰刀、木犁、牛轭、木耱等农具和辣椒、大蒜等农产品,在墙面上拼成了各种图案,看上去别有一番滋味,尤其是对我们这些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来说,更是倍感亲切。在行道树的栽植上,榆树乡也没有五颜六色、杂七杂八地去搭配树种,而是在几条主要道路上全部栽上了樱花树,据耿书记介绍,全乡栽植樱花树的道路总里程已达到了近100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里樱花大道。
   所有这些景物无论从选材、色调搭配还是制作工艺上,都追求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没有过多地去雕饰,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使得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茅舍、竹篱以及田野里墨绿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道路两侧素洁淡雅的樱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亦真亦幻、惟妙惟肖的山水园林图画。让人看了,不由得会勾起一些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同时会产生一种想要极力去拥抱自然的激情。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的“仙”和“龙”,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神仙”和“蛟龙”,而是代表着一种文化内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文脉。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都是与文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缺少了文脉的支撑,即便是风景如画的旅游景点,也会没有灵气,到头来都会行而不远。试想一下,被尊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岳阳楼、黄鹤楼和滕王阁,有哪一个不是景以文贵、文以景传的呢?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中唐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受谪,任岳州知军州事。翌年春,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并委托范仲淹“作文以记之”,于是便产生了那篇冠绝古今、流芳百世的《岳阳楼记》,伴随着这篇千古奇文的诞生,岳阳楼也身价百倍,成为了闻名遐迩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当时也是为了军事目地而建。相传北宋时期,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但是,名气并不是太大。后来,随着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的诞生,从此,黄鹤楼的名声大噪,轰动一时。再后来,诗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两首诗更为黄鹤楼锦上添花,增色不少,从而奠定了它跻身为“江南三大名楼”的基础。
   屹立在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就更不用说了。相传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今山东省滕州市),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并命名“滕王阁”,后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滕王阁。据说,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高宗时期,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诗人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时正好路过这里,也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此后,序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便与滕王阁一起走进了人们的记忆深处,从此挥之不去。
   除了“江南三大名楼”,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都是因文脉而走红并兴盛的。那么,文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文脉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人去打造和挖掘的。如果不去留意,即使身边有一座艺术的宝库,都不会被发现,甚至还有可能被断送掉。就拿敦煌莫高窟来说吧,当年作为住持的王圆箓道士,进入洞窟后,对眼前的壁画、雕塑等绝世精品竟是浑然不识,首先是一顿乱涂乱抹,给自己整出几间卧室和办公场所,然后又为了赚取一点零花钱,把一部分经卷等艺术精品廉价卖给了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使这些中华文化瑰宝至今还沉睡在大英博物馆里,无法回归祖国的怀抱。
   榆树乡正是看到了文脉对于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下了一番功夫进行了精心的挖掘和整理,他们从茶马古道文化、民俗文化抓起,做了很多文章,收集整理了许多当地的传说故事、诗词作品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并采取雕塑、绘画、镌刻等多种形式,把这些元素充分地加以应用,使它们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使二者之间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实,榆树的文化底蕴还很深厚。除了茶马古道文化和民俗文化外,榆树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1936年9月中旬至10月初,由贺龙、任弼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途经徽县,在徽县境内活动、休整长达21天,足迹遍及全县各乡镇,并在徽县开展了以“打土豪、分浮财、扩红建政”为主要内容的轰轰烈烈的苏维埃运动。红军在徽县的革命活动,播下了希望的火种,也唤起了徽县民众抗日救亡、推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而红军进出徽县时,都经过了榆树乡,并且在麻庄、苟店宿营两宿,还有一部分红军队伍在北上时沿山王河经高桥、麻沿再辗转到天水,与大部队会合后渡渭河到达陕北。榆树乡有数名优秀青年参加了红军,跟随红军继续北上,奔赴前线,挥洒热血,南征北战,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有5名外地籍红军战士在行军途中因病、因伤掉队,流落在了榆树境内,被当地群众收留,有的给人过继当了儿子,有的招了上门女婿,有的替人放牛放羊或者打零工,最后定居在了徽县。这5名流落红军战士中有的后来加入了徽县地下党,在当地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徽县解放后,他们又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积极工作,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徽县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
   在解放战争时期,榆树乡还是徽县地下党长期隐蔽、发展地下武装、开展对敌斗争的主阵地之一。徽县地下党领导下的北山游击队,曾在这里隐蔽、潜伏长达三年多时间,并于1949年9月底,在榆树进行了整编,组织实施了著名的北山突围。在这一过程中,勤劳勇敢的榆树人民偷偷地越过敌人的封锁线,为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送米送面,保障物资供给,使我地下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得以休养生息,渡过了那一段艰难困苦的时期。
   目前,榆树乡党委、政府正在着手挖掘、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准备在麻庄、苟店等地打造相关的红色旅游景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常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这三者之间,天时和地利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和,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战胜的力量。试想一下,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很好地得到有效发挥,即使给你一座金山银山又能怎么样呢?记得上小学时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懒孩子什么事也不会做,生活不能自理,有一次,他的父母亲要出远门,怕他找不到吃的东西,就烙了一个圆环状的饼子,套在他的脖子里,让他饿了去吃。结果,这个孩子只把嘴能够着的地方咬着吃了,够不着的地方竟然懒得用手去挪动一下,最后还是被饿死了。这虽然是一则寓言故事,但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榆树乡之所以能有今天如此巨大的变化,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脉资源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催发了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起了各级组织和群众的积极性。
   据耿书记介绍,近几年,乡党委、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狠抓基层组织建设,激发村两委班子活力,收效非常显著。目前,乡村两级干部干事创业、主动作为的劲头很足,全乡上下真正形成了比学赶超、只争朝夕的良好氛围。比如在所有茅草亭的搭建上,全部是各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割竹子、割茅草、捐木料、拉砂子、捡石子、投工投劳修建成的,乡上没有花一分钱,其中,有一座亭子还是已经谢任的村书记和村主任牵头修建的。同时,在一些道路、桥涵、河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乡上也很少花钱,基本都是村上干部自想办法、自筹资金,组织党员干部投工投料去完成的。而且,各村的书记、主任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地想着工作上的事情,想着怎样给村民们多办一些好事、实事。各村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呈现出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在特色产业发展上也是多轮驱动、万箭齐发,我们沿途所看到的漫山遍野、枝繁叶茂的苗木产业,还有一箱箱整齐码放的蜂巢,都是最好的见证。此外,榆树的食用菌产业、干果产业和畜牧产业在全县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我们去过的几户农户家中,还摆放着用来自拍和直播的设备,听说已经有一些村民通过“快手”和“抖音”等自媒体,在网络上销售土蜂蜜和干鲜果等土特产,使这些“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宝贝逐渐地进入了城市人的视野,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带来了新的生机。
   听了耿书记充满激情的介绍,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湾的这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诗句,这不正是眼前榆树乡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汇聚合力、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写照吗?
   我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的真抓实干,有全乡干部群众的鼎力支持配合,榆树乡的春天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榆树乡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共 584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作者以往的记忆里“榆树就是徽县北部一个不起眼的山区乡镇,地理位置偏僻,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基础条件较差,文化教育落后,群众生活相对贫困。”可是多年以后因为最近受到乡党委耿杰书记的邀请,作者随同县委组织部领导专程到榆树乡苟店、麻庄两村就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事宜进行了探讨交流,作者再次走进了榆林感受到了它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榆林“处处茅舍竹篱、楼台亭榭的古朴典雅”,让作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亲切、浪漫与温馨。对于榆林的变化和榆林春天的美,作者用了三句唐诗来概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于是,这三句唐诗承上启下,开启了作者对榆林乡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充分从人文、经济和旅游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榆林之所以能有这样巨大的变化和美好的未来,是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的真抓实干,全乡干部群众的鼎力支持配合分不开的。榆林的明天充满朝气蓬勃,相信它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作品内容丰盈,材料剪贴得当,描述流畅生动,佳作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601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0-05-22 12:34:57
  这类题材的文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的确是写不出一定的水准和味道的,可是小编觉得作者做到了。榆林之变在作者的文字介绍中让人印象鲜明深刻,对于榆林的发展,相信读者也会信心十足。感谢作者的倾情分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何叶        2020-05-22 20:34:44
  文章写的很好!感谢支持。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3 楼        文友:何叶        2020-06-02 06:22:28
  恭喜精品!感谢老师参加社团征文。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