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暖】门前桃花开(散文)
最有名的写桃花的诗,应该便是《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从某个角度来说,很久以前,人们就把美丽的桃花和女子联系到一起了。写桃花的诗文很多,爱桃花的人更不知有多少!我隐隐觉得,春天的象征,应该正是桃花,看到桃花开了,才说明春天真的已经来了。
大概是在李花花期接近尾声时,好像是为了掀起春天新的高潮,桃花完美地衔接了李花。我有时也相信植物有植物的语言,李花快落时,用我们无法获知的方式嘱托了桃花什么时候开。然后在一个清晨,或者一个午后,你踱步至桃树那里时,便惊喜地在桃树枝节上发现了几个微红的花骨朵。它们从灰褐色的桃枝里努力挤了出来,露出一个尖尖的头。它们真是用了非常大的力气啊,你若是将耳朵贴近,保不准还能听见它们因为用力而发出的轻轻的喘息声。是春天把它们唤醒的吧?或者其实正是你天天到桃树这里瞄,那里打量,手抚触这些桃枝,才把它们惊醒的呢!
和李花比起来,桃花开得慢,所以花期也就显得长了。仅以花瓣形态出现在枝头就需要很久,今天看,明天看,也只是约略看到花瓣的尖变圆了一点,花瓣的红变艳了一点,花苞的身子变大了一些,非得要这样的耐心才能等来它们怒放的一天啊!真是急不来的,世上凡美好的事物哪一样又是能急得来的呢?我不知道。
等桃花开也是愉悦的事情,我因而也习惯了日日在桃树前走一走,歪着头检查一番,看哪根枝桠上的花骨朵多一些,哪根枝桠上的花骨朵懒一些。
母亲总问我:“看什么呢?”
“看桃花呢!”
“没开你看什么?”母亲大为不解。
“我催催它们。”我哈哈一笑。
门前的桃树其实并不高大,说起来也只两年罢了。原本种了两棵,迎着大门,一边一棵。当时两棵都存活了下来,还都开了花,我便时时畅想着以后每个春天出门就看到桃花盛开的情景。
明代大才子唐伯虎写桃花的诗《桃花庵歌》,我在读中学时便非常喜欢。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只是可惜,一次家中一个长辈神情严肃地告诉母亲,门前种桃树很不吉利,因为桃通“逃”,桃子也就是“逃子”,应该马上把它们迁开。母亲听进去了,然后和父亲动手挪树。树挪后不久,一棵便枯死了,另一棵枯了一节,好在大半根躯干没事,用了一年时间,它慢慢地活了过来。我该感谢它,没有弃我而去,依然在这个春天把希望给我送来。
终于有一天,先是一朵,颤巍巍地开了,举在枝头,炫耀似的把桃花亮给我看。真想告诉它,辛苦啦!接着是第二朵,第三朵……慢慢地,你的眼睛都有些不够瞧了。桃花一但开得多了,就如火似霞,夺人眼球,远远地便能看到枝头上的火焰。这时候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诗经里把桃花当成新娘的象征,我想,这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的比喻,春天,把一朵朵桃花嫁出去了。
不同于其他花种,桃花好像生来便带着喜悦与希望。看到它时,眼里便是一暖;摘下它时,心里又是一暖。世上爱桃花的人何其多啊!无论什么时候,艳阳天或是阴雨天,桃花所传递的温暖不会减弱,这么说吧,但凡你喜爱春天,你肯定也会喜爱桃花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是这么爱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李太白是这么爱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则是这么爱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呢又是这么爱的。唉,这桃花啊,竟能惹得这样多的仙人念念不忘呢!我们这一介凡人又怎么能视如不见呢?
桃花落也落得热闹,风雨一侵,满目乱红,水面上也时不时飘着几片,地面上更是多,随着春风飘动,飘远。有一种酒名叫“桃花醉”,有一处泉名叫“桃花潭”,有一个仙境名叫“桃花源”,有一部戏名叫“桃花扇”,总之,桃花是数不完的。
桃花落的时候,会带有一丝落寞,你看着原本殷红一片的桃树只剩了几点碎红,会觉得美好的事物终究不会给你永恒。不过也好,永恒的事物反而容易让我们忽视。正如生命,因其短暂,才显珍贵。
等明年桃花开时,我要和家人采摘一些才好,《普济方》上写到:三月三采新鲜桃花,以上等白酒浸泡,49日后服。久服,可除病益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