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我的母亲(散文)
夏日的雨,冲走了多少忧伤?夏日的风,带来了多少思念?
在生命中的多少个夏日里,母亲都会入我梦来,抚慰我孤独而苍凉的生命。
——题记
十一岁那年夏天,年仅四十岁的母亲因病离我们而去了!她是带着万般不舍和无尽的牵挂而走的,当时大姐十五岁,两个妹妹分别八岁和六岁。从此,我们成了没妈的孩子;从此,我们失去了无遮挡天空下的隐蔽;从此,心的雨点来了,我们只能独自承受……
记得,母亲出殡那天,夏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着,如泣如诉。淋湿了房屋,淋湿了地面,淋湿了我们披的白色的孝服,也淋湿了我们的心。我们在潇潇的夏雨中哭喊着,嗓子哭哑了,流到脸上的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可是母亲已经去了没有病痛的天国,永远听不到她的女儿们的哭喊了,从此留下我们独自在风雨中悲伤逆流成河。
好像从记事起,母亲就有病。她得的是风湿性心脏病。后来听父亲说,母亲是生小妹时因为受风感冒而染病。当时医疗条件差,这种病无法得到很好的医治,所以母亲得病后就活了短短六年。我一直很后悔,因为不懂事,母亲在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母女情,常常惹母亲生气。记得那时放学后就知疯玩,母亲让干家务我总是磨磨蹭蹭的;因为学习不认真,母亲管教我,顶撞过母亲;和姐姐,妹妹闹意见,倔强的我惹母亲生气上火……记得母亲去世的前几天,由于受到意外惊吓,心脏病又发作加重了。我哪里知道给母亲捶捶背,揉揉肩减少一下她的痛苦?也没有替母亲抚摸一下肿胀得像馒头一样的双腿、双脚,更不会和母亲说一说暖心的话儿……母亲去住院的那天是个周末的下午,我借口出去挖野菜又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疯玩了一下午。回家后得知母亲病重住院了。我不以为然地认为,母亲又和上几次一样过不了几天肯定就回来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父亲一大清早就从医院回来带来了噩耗: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把终身的遗憾留给了我,把无尽的悲哀和思念留给了她深爱的女儿们!
多少个飘雨的日子,我会默默地想起母亲,雨丝长情丝更长。我常想,与年幼的妹妹们比起来,我算是幸运的,因为我脑海中留存着许多关于母亲的记忆。往事随风,吹不走的是关于母亲的点点滴滴。
记忆中母亲中等身材,常年的疾病使她脸色黄中泛白,却掩饰不住她曾经的美丽。眼角隐约可见淡淡的鱼尾纹,眼睛却透露出一股秀气的神采。母亲的声音似水如歌,清澈动听,我觉得那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听到的最美妙的声音。听人说,母亲年轻时是十里八村出名的美人,喜欢唱戏。母亲没文化可是学戏却是很快。识字的大舅好拉二胡,往往一出戏大舅领唱一遍,母亲随着二胡就能学唱了,一会儿工夫就学会了。在当时十里八村那可是出了名的角儿。结婚后,母亲也在村民的要求下在村里唱过戏。可是父亲没有音乐细胞,反对母亲抛头露面,再加上忙于家务,忙于孩子,母亲就很少外出露面唱戏了。记忆中耳边总是回响起母亲一边做家务,一边哼唱京剧的优美旋律。记得母亲最爱唱的是“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唱腔铿锵有力,悦耳动听。母亲病重的时候,常常满头是汗,气喘吁吁,可是身体稍一轻松点就忍不住哼唱起来。母亲身体有病,可是从不以病容示人。本来正在经受病痛的折磨,忽然间家里来了人,母亲立马忍住病痛,笑面如花,谈话间不断传来母亲爽朗的笑声。母亲以她的乐观坚强对抗着病魔,感染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影响了我的一生。
听曾经和我们一个生产队的邻居们讲,母亲刚结婚那会儿,里里外外是把过日子的好手。刚嫁过来时,父亲家里底子薄,很贫穷。母亲就学做地毯,每次做得都是又多又好。我记事后还记得母亲在煤油灯下用力做地毯的情景。所谓地毯,就是用玉米叶编成小辫,然后把小辫用针线订在一起组成各种形状。有圆形的或者梯形的或者菱形的等等,然后再把这些单个的形状连成一大片,一张漂亮的大地毯就完工了。有时我睡了一觉醒来,微黄的煤油灯下,见母亲把针在头上轻轻磨几下,然后双唇紧闭,仿佛用尽全身力气扎向手中的小辫。每天晚上母亲总是最后一个睡觉,久而久之母亲的中指磨起了厚厚的老茧。我清楚地记得母亲病了后还坚持做地毯,而且要求我和姐姐每天早晨要起来编小辫的情景。早晨和中午上学前,我俩都要完成母亲规定的的编小辫的任务后才能出发。记得我一开始很不情愿,但是母亲严厉要求我们,只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现在想想,是母亲无形中养成了我勤劳的好习惯,让我拥有了坚韧的品格。
白天农忙时,生产队上妇女都要出工。有时去地里干活,有时去场院干活。母亲争强好胜,无论干啥活总是干得最多最好,因而挣的公分也最多。一个队上的妇女都以能赶超我母亲为荣。记得刚得病的那会儿还去干过活,每次回家后腿都肿胀得很。父亲不让母亲去干,可她总是悄悄地就去了。一直到后来病情加重才再也没去过。多少年过去了,一个生产队的人提起母亲来,无不对她的吃苦耐劳品格赞不绝口,无不对她的过早离世感叹惋惜。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经济萧条,村民生活困难,有的连基本的温饱都保证不了,挨冻受饿是常事。我家因为都是女娃,吃得相对少一些,再加上母亲精打细算,所以家里粮食总是有剩余。父亲当时是村支书,常常因为各种事情来家里找父亲的村民很多,而且大多是吃饭的时候来,家里常常乱哄哄的不得安宁。母亲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招待,从不给别人脸子看,也不让我父亲难堪。父亲脾气暴躁,在父亲恼怒训斥来人时,母亲常常要帮着安抚来人,帮着打圆场。碰上家里男娃多粮食不够吃,来家里诉苦的村民,很多时候母亲会留他们在家里吃饭,然后装上半袋或一袋粮食让他们拿回家解决燃眉之急。母亲性格开朗,和街坊邻居和睦相处。街坊邻居有事总爱找母亲出谋划策,母亲总是热心帮助,从无怨言。母亲没有文化,讲不出大道理,可是她用行动告诉我们:花儿要叶扶,人要人帮。做人,善良是根本。
记得那是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奶奶快轮到我们家住了,母亲让我去商店买了奶奶爱吃的桃酥。那桃酥用深褐色的油腻腻的纸包裹着,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那种香甜,我至今都认为是我吃过的最好的美味,至今回想起来都唇齿留香。现在吃过的点心有好多,可是就是没有了小时候的那桃酥的味道。记得买回来后,母亲把它放在我们够不着的木箱子顶上。趁母亲不在家,我让最小的妹妹放风,然后找来两个板凳上下叠放在一起,小心翼翼地踩上去把两包桃酥拿了下来。为了掩人耳目,每包桃酥拿出几个,然后包好又放回原处。我和小妹美美地吃了一顿,我不忘警告小妹不要告诉任何人,特别是母亲,不然就不带她玩儿了。三、四岁的小孩儿怎能守口如瓶?母亲回来后,小妹妹就告诉母亲桃酥真好吃,嚷着还要。母亲严厉的目光瞅向我,我赶紧声明就拿给小妹吃了,我没吃。母亲哪里相信,拿下桃酥来一看少了好多,真相不言自明。我还想狡辩,母亲抓起扫炕的笤帚照着我屁股上狠抽了起来,一边抽一边骂我:让你小孩呀呀的就学会撒谎,撒谎要遭报应的!揍完我后,母亲就罚我的站,让我反省。然后破天荒地把剩下的桃酥分给姐姐妹妹们吃了,自己一个也没吃。并说只有不撒谎的孩子才会得到奖励,等过几天奶奶来了再去买。我偷眼看看母亲,她把脸转向一边在暗暗流泪。日子艰难,母亲要孝敬婆婆,又要顾及幼小的孩子们,她全身心地爱着我们,爱着这个家,现在想想,她有多为难啊,哪里舍得自己吃点好的?母亲的那顿揍,让我警醒:人总会犯错,犯错后要勇于承认,做人,诚实是金。
四十三年前的那一个夏天,风赶着雨,雨追着风带走了亲爱的母亲!可是带不走的是母亲留给我们的优秀品格,带不走的是我们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行文至此,窗外风雨交加。那风声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似乎要把整个世界都织进这无边无际的惆怅与思念中。风雨敲打着窗户,也敲打着我的心。“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泪咽无声,愿这夏日的风,夏日的雨捎去对天堂里母亲的问候:您的女儿们都幸福安好,愿您在天之灵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