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和光头闲谈《说破》(随笔)
今天,读到湖南红网论坛“小康时代”主题网络文学大赛征文181号美文《说破》,作者光头闲谈脑洞大开、独出心裁,通过新旧时代对比法,从大街上妙龄靓女身着破洞裤子的新潮,说到昔日因贫穷而穿破洞衣服的普遍现象,彰显了当今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富饶,并提升到年轻人要多学些知识与技能,少注重些衣饰华丽与独特,可使人永葆青春,气质优雅高度,很有教育意义。受作者才思启发,也以说破为题作一小文,以为和。
——题记
“胡静怡,这次放假回家,叫你妈妈带你到超市买条新裤,把身上的这条换了!”蒋老师对班花胡静怡说,“你家里再怎么困难,也不至于要穿得这么破烂吧!”蒋老师话音刚停,全班哗然一片。
“蒋老师,胡静怡家里非常富裕哩!她穿这有破洞的裤子,不是家里困难,是您的思想OUT了!”班长站起来回答,“现在穿这种屁股上、大腿上有洞的裤子是时髦、前卫、新潮的表现。”
“什么?时髦?前卫?新潮?还有这种穿法?”蒋老师双目圆瞪,大惑不解。
“我们小时候,凡属是穿了衣服上有破洞的,说明家里的女主肯定不勤快,并被别人嫌弃斥责哩。”接着,蒋老师跟同学们分享了鲜为同学们知晓的陈年旧事。
那时候,劳动人民的衣服普遍都有补丁,但很少有破洞。因为那时家家都有一个“针线包”,一旦衣服有了破损,必定当晚缝补完好。记得当时有句非常流行的谚语,叫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且把这奉行为勤俭持家的准则。因为当时自中央到地方都把勤俭节约当成“革命的传家宝”。
若是家里有个三兄四弟的(——那时还没计划生育),一件衣服,总是哥哥穿不下了,弟弟接着穿;弟弟穿不下了,小弟穿。所以,一件衣服穿七八上十年的也就是常事了。
有些衣服,可以说是补丁上面加补丁,因为磨损的总是那些老部位。但只要补好了,就没人笑话了,因为大家习以为常。
有些衣服实在太陈旧了,褪色非常严重,那些爱美的家庭主妇,就会从供销社花两三角钱购买回一种叫“煮青”的染料,烧一大锅开水,把染料放入开水中,再将衣服平铺水面,等衣服全部湿透,就迅速将其翻边再稍煮一会,然后将其捞出,铺在地面待其自然冷却,最后用清水漂洗干净凉干,就焕然一新了。即使有补丁,穿在身上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衣服放在开水里煮,出来不会巴皱的呀?”张德多插嘴问道。
“那时的衣服大多是土布衣服,全部是用苎麻自纺而成,耐热经用。不像现在的化纤品,遇热即皱。”蒋老师解释到。
“那不都是一个颜色?”罗友大好奇地问。
“那种煮青也有五颜六色哩。”蒋老师告诉大家。
接着说,现在你们个个穿得标标致致,哪里晓得过去的艰难喽。真解不透如今的人呷饱了冇事做,蛮好的一条新裤,要挖几只破洞,还自诩为新潮,真的是。还有的服装,把人体本应遮严实的部位总要有意无意地裸露些出来,不知道是什么出意?
其实你们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代,大家要把心思集中到学习上来,只有真才实学才是驰骋职场的最佳资本。外表的华丽只是一时的,内在的华贵才能永恒持久,才会在你的不凡谈吐和优雅气质中凸显出来。只有热爱学习的人,即使若干年后,容颜老去,人们同样会敬重他。
课后,大家不妨学习学习光头闲谈老师的大作,肯定能够从中得到教益。
听罢蒋老师的回忆,大家幡然醒悟,纷纷表示再也不会去追逐所谓的时髦而去标新立异,而应从今往后集中精力认真学习。
这真是,不知昔日苦,哪知今日甜!一堂思政课,唤醒异装人。
附原玉:
说破(散文)
作者:光头闲谈
几年前,看到一位妙龄靓女在大街上行走,紧身牛仔裤的膝盖处破了个大洞,当时居然错以为:经济拮据,买不起新衣,和自己儿时家庭贫困买不起新衣-样!
儿时年代,整个社会物质匮乏,更替换洗的衣服不多。衣服上的臀部、肘部和膝盖部,最容易磨损破洞,于是,穿着有补丁衣服的大有人在!那时是"笑破不笑补"!
后来,生活富有了,衣服不等穿破就扔弃再买新的,更不可能穿有破洞的衣服了!每每扔弃旧衣时,想起儿时穿着,总是有些不舍,有种践踏别人劳动成果的负罪感!好在随处可见废旧衣服回收箱,据说可做再生资源,变废为宝,稍觉心安。
如今满大街的美女,只要穿着牛仔裤,十之八九,或多或少都有些人为破损,有的甚至每条裤腿都有几个窟窿!仿佛没有破洞显得古板保守,有了破洞才是奔放洒脱!
从穿着破衣不敢出门,到穿着破衣才显时尚,这种审美的逆转,真是令人瞠目结舌,莫名惊讶!
其实,每个人的服饰装扮,只有不违背社会公德和触犯法律法规,任何人都无权干涉,更不应妄加非议!话虽如此,总觉得缺点什么?
现在,社会开放,都愿突出自我,彰显个性,何不充实内涵,增加智慧!正所谓"用华丽的衣服装扮外表,不如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大脑"!
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