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那曾经浓浓的年味(外三篇)
◎那曾经浓浓的年味
楠竹山小镇虽然地处偏僻,离湘潭市约三十公里远,但多年来,其自娱自乐的传统和氛围却经久不变。特别是春节和元宵这两个重要节日,以江南机器厂为主要的始作俑者,总是能将它们炒作得如火如荼,从而让小镇上的三万多居民,能充分享受到年节的欢乐
在这里,笔者试对其中最精典的一些场面进行回放,在又一个春节即将来临之际,让各位能重温往日的温馨和快乐。旱船又出来了
一九七八年的春节来临之前,江南厂的铸造车间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要在这个年节里,将龙灯、旱船等传统节目重新恢复,以实际行动迎接粉碎″四人帮″后的思想大解放。
总支书记蔡大元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广大群众的士气鼓一鼓,用传统节目的魅力,让老百姓久违的笑容,能畅畅快快地重新绽放出来。
经过精心的准备和紧张排练,大年三十傍晚,铸造车间的龙灯、旱船队伍,在一阵阵锣鼓和鞭炮声中闪亮登场。随着队伍的行进,后面己聚满了看热闹的队伍。
在第一场的演出中,当龙灯强行在拥挤的人群中舞出一片场地后,精致小巧的旱船,便在伴唱队的吆喝声中轻快驶出。
当由汪成安饰演的媒婆妖娆登场后,他那男扮女装的滑稽,以及一连串夸张扭捏的动作,当即便赢得了满堂彩。
随后,楼上楼下的鞭炮声不停地轰鸣,整包的香烟、糖果则有如雨点般丢向演出场中。连着几天的串街走巷演出,把群众渴望、欣赏传统文化的味口吊到了极致,不少村子主动邀请他们前去演出。
从这以后,类似的传统节目,又光明正大的回到了年节假日中,成为楠竹山人不可或缺的庆典传统,着实让小镇上的居民,时刻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欢笑……
◎灯展耀三湘
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楠竹山小镇上的灯展,在省、市内外都是赫赫有名的,电视台曾多次报道该地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区区一个厂、一个小镇上的春节灯展,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说穿了,一是领导有信心,有魄力,敢从资金、人力、物力上给于全心全意的支持。二是厂里各单位有一批长期热爱宣传及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只要厂工会早早作出安排,各单位便会秣马厉兵,调集各路英豪,为春节的灯展,充分贡献自己的才智和手艺。
那些年,只待所有参展的花灯安装完毕,参观者便会接踵而至。只要天气好,大年三十晚上的观灯游街便会人满为患。
在长达一里多路长的展区里,各种花灯争奇斗艳。有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彩色的、机械能动的,让人目不暇接。形容那场面是人挤人、人挨人、人叠人(孩子坐在大人肩膀上)一点也不为过。第一拨高潮过去后,第二拨高潮会在元宵节晚上再次重演。因为这时,外出探亲走访的人回来了,这一晚的观灯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少的。不少群众反映,过年过节还是呆在楠竹山好,外面的年大都冷冷清清的,除了吃饺子、放鞭炮外,便很难再有能提起兴趣的东西可看了。
◎火树银花不夜天
在大年三十和元宵节晚上燃放礼花和焰火,一直是江南厂的重头戏。虽然文革让这项活动停止了多年,但二0O0年后,这项活动又闪亮登场
和以往不同的是,厂工会倾注全力,把它组织得更为完美。从六点多钟起,早早吃完年夜饭的人,便会一家老小涌向俱乐部广场,先是看灯展,然后占住舞台外的有利位置,等着欣赏精采的节目。
七点左右,精心准备的晚会正式开场。先是团拜会,由公司领导向所有员工致新春贺辞。然后是各单位的龙灯、狮子、旱船等传统节目大会师。随后,由现代舞、广场舞、少儿舞等载歌载舞节目轮流上演。
半个多小时的晚会一结束,早己准备好的礼花焰火便担当起真正的主角。什么天女散花、金龙迎春、五鼠闹星空等轮番冲向夜空,把楠竹山的夜晚,点缀得五光十色,绚丽多采。每一次的巨响,都会引起数千名观赏者的惊呼。一些初来此地探亲作客的异乡人,亲身感受了这热闹的场面后,都会发自内心的赞叹:难怪这里的人,对江南厂的感情这么深。要是我,也不会轻易离乡离土,情愿少操点心,少赚点钱,也要在这个设施齐全,老少同心的宜居小城镇里,安安心心,踏踏实实过上一辈子。
◎拜年可以扎堆
改革开放前,江南厂的职工、家属,是极不愿意出外闯荡的,除了封闭的环境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一点,他们更留念这里多年来早己形成的邻里一家亲,同事胜亲人的团结氛围。
以春节为例,长假期间的相互走访、互致问候的拜年活动,是职工们最看重的一项内容。
而且,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每次拜年伊始,大都由一个集体的负责人先登门开始,然后一个一个陆续增加。及至走到最后一家时,这支队伍便有可能庞大无比了。
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头们可以亲眼看到属下的生活状况,家庭关系好坏,以及他们的厨艺水平等多种信息。更有聪明的领导,会借这难得的机会,化解上年里曾经发生的矛盾和误会,让大家心情舒畅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一年一度春节至,浓浓年味暖心头。在偏僻的楠竹山小镇上,尽管它没有城市的喧闹和繁华,但它独有的风情,却永远永远维系着数万居民的心。使久居这里,或己离开此地移居它方的江南人,都坚定不移地,把这里当作自己朝夕难忘的第二故乡。就凭那曾经的浓浓的年味,他们能不一腔相思永记心头吗!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