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读懂唠叨(散文)
走到姐姐家时,天色已经黑了。
那是星期四的下午,姐姐在微信上发来语音:“有空来帮我出两天蒜吧,今天我吃酒席,明天开始出蒜,顺便把咱妈也接来帮忙。”闺女自从疫情后开学,便每星期六下午四点半接回家,星期日下午两点半至三点送到学校,半个小时的入校时间,过时就不准进校了。马大哈的女儿对时间观念一向不强,这辈子我好像欠她的,每次回学校都是我掐着时间催着送她。听到姐姐的语音又想到闺女的入校时间,我便在微信上打出一行字:闺女入校时间有特殊规定,星期一我再过去。
去年的蒜很贵,刚出的蒜都卖两块多一斤,二哥种了一亩的蒜,卖了一万多。姐夫也想以此卖个好价钱,能快些将盖房欠的钱还上,就托嫁在中牟的侄女买了蒜种,种在临村的一亩多地中。
自从闺女在外县上学,我也搬了过来,离母亲住的地方稍微远了几十公里,虽然电话联系着,但不能常去看望母亲了。记得有次母亲跟闺女通话,母亲唠叨:“妞妞啊,你们走得远了,姥姥用人可不方便了,你们也不能常来看姥姥,姥姥有困难也指望不上你们了。”让在一旁的我听得心酸酸的。母亲的杂活一向指望着我,我是姊妹四个中最让母亲心疼的人,但我也是最会为母亲分忧的人。可远了的路程,母亲也不忍心老麻烦我,只有在闺女面前唠叨几句。
在家呆了两天,一直想着姐姐家的大蒜出得怎样了。年近七十的母亲肯定也累得不行,我得赶时间早点过去。
想起来也有几个月未见母亲了,母亲的冰箱肯定也空空了,要么就放几个馒头或剩菜,这次回去,无论如何得给母亲买点好吃的。闺女知道我要回老家,就跟我说一定要拍张姥姥的照片给她,不要拍干活的照片,那样她会心疼。应了闺女的要求,买上一只当地很有名气的烧鸡,背上笔记本电脑(因为社团工作离不开电脑)和一身换洗衣服,在星期日将闺女早早送到校门口,便打车去往姐姐家。
临近姐姐村时,见路边有小卖部,顺便买了一箱饮料和酱香饼,想着姐姐忙顾不上蒸馍,有了这些饼,当晚就能吃。
刚走到街门口,姐姐喂的小黄狗便摇头摆尾地来接我了。它在我腿上蹭了又蹭,这狗狗,怎么就知道是一家人呢?
正在做饭的姐姐听到我说话声,迎了出来;躺在客厅沙发上休息的母亲,见我来到也起来了,我们一起进了厨房。这时,还在他乡打工的姐夫,发来视频询问家里的大蒜出的怎么样了。姐姐就得意洋洋地炫耀着自己请来了帮手,还让姐夫看了看我买的礼物,我和母亲都笑了。
吃饭的时候,我知道姐姐喜欢吃鸡头,母亲喜欢吃鸡脖子,就把鸡头给了姐姐,把鸡脖子撕给了母亲,我呢,趁着母亲吃鸡脖子的时候,拍了一段小视频传给了闺女,等她星期天回了家再看吧。
吃过饭,姐姐去刷锅了,我看到院里的大蒜摊的不均匀,就拿了一把小弊子,走过去分摊一下。母亲跟着我站在院里,给我讲着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这些事我都听了N遍了,但面对母亲,我还是以初次听到那般富有新鲜感地回答着答了N遍的内容。心里想想都好笑:我要老了,会不会也跟母亲一样唠叨个没完呢?分摊好大蒜,我回了睡觉的那个屋。打开电脑,开始社团工作,没完没了的母亲也跟着我进了屋,见我依在床头上打开电脑,她便躺在一旁继续讲,讲了一会还问,你听了吗?听着呢。老娘啊,一见我就有说不完的话。
第二天早上,勤奋的姐姐早早就做好饭,并把昨晚没吃完的烧鸡放在锅上蒸了一下。别说,再蒸过的烧鸡格外的松软,味道也超级好,因为我尝了一点鸡屁股那块,所以知道蒸过的烧鸡比没蒸过的好吃,呵呵。看着母亲吃得津津有味,也勾起了我的食欲,平时为了不再增加体重,我早上就没吃过饭,今天因为母亲,我破例喝了一碗小米粥外加一个大馒头。
吃饱喝足的我们就去大蒜地了,母亲十分依赖我,姐姐骑着稳稳的三轮车不坐,非坐我骑的两轮电动车。走到地头一看,五大笼地只剩下一大笼了。幸好我提前来,若是今天再来,不说路上要耽搁半天,说不定等我来到就没活干了。
炎炎夏日天,烈阳渐当头,姐姐知道我胳膊疼,就让我干轻点的活一一剪蒜。搬个小凳,拿把剪刀,虽说带着宽沿帽,保护工作做的也很好,但坐在大大的太阳下干活,仍然热得汗水直流,但也没办法啊,出大蒜的都是这样干的。最可笑的是那只聪明的小黄狗,它知道我身宽体胖,躺在我的身影下睡觉,我挪一步它跟一步,我姐叫都叫不走。
我们三人紧赶慢赶,终于在下午半晌的时候干完了,站起来伸了伸僵硬的身子,便紧接着往外运蒜秧,姐姐还一边拉来了浇地水管,运蒜苗浇地两不耽误。蒜苗运完了,天也渐渐黑了,我选择留下浇地,让姐姐领着母亲回家休息并做饭,吃过饭后再来替我。这第一天干活太多了,我累得也没吃晚饭,姐姐替上我回家后直接洗脚就上床,办完社团事务就睡了。而我的姐姐,何时浇完地回家我都不知道。
第三天,想着昨天浇过的地肯定无法种花生,就先去另一小块地把棉花裁上吧,二百棵事先育好的棉花苗,不到一小时就种上了,随后姐姐就去找水管浇地,我胳膊疼就回家休息,母亲也跟我回了家。
六姨跟姐姐是一个村上的,母亲每来一次姐姐家都要去看望六姨一次,这次也想去,并说起了前几天去吃席的尴尬场面。那天天很热,别人都穿短袖了,母亲却穿着从没穿过的薄新毛衣,这件衣服还是我去年买的呢,母亲一直舍不得穿,这次吃席,正好用上。二嫂让她换件薄的,母亲说没有半袖的,短袖的不想穿。本来晕车的母亲这下晕得翻江倒海,别人都在屋内吃席,她却蹲在院内呕吐,害得六姨一直照顾母亲也吃不成席了。听到这儿,内心一阵感激六姨,立马拉起母亲,走,去乡里买衣服,回来顺便看望六姨。
买了衣服,陪着母亲又吃了碗凉面,回来时顺便看望了六姨,母亲的心彻底放下了。下午,我们三人去大蒜地种花生,因为昨天太累,今天早早就收工了。
吃过晚饭,我打开了电脑,母亲照旧躺在旁边打开了话闸,还时不时插问一句,你听了吗?
因为一篇文章需要改动,而且字数又多,必须静下心来细改,旁边有母亲在,我怎能静下心来。可是文章不改就错过报精品文的最佳时间,考虑再三,我决定跟母亲商量:“妈,我得在网上办点事,您可以先睡觉好吗?”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听了我的话就不再言语了,可没过几分钟就忽然想起了一些事,忍不住地就要说,刚说一句就知道又打扰到我了,随后从床上坐起来,一边往外走一边说:“说不说了,还想说,我去外面,不影响你办正事了。”
我笑了笑,委屈老妈了,半个小时就好。
说是半个小时,可一个小时了我还没改一半,两万多字的文章,照这速度得好几个小时。算了,当母亲再次回了屋,我也合上了电脑,关了灯,在母亲的唠叨声中进入梦乡。
第四天上午就将花生全部种上了,下午将母亲送回了家,顺便买了治胳膊疼的药,帮她领了老年人的补助款,又买了菜,将她的冰箱塞得满满的,又折回姐姐家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上午,我便安心地回到居住地,期待母亲收麦子的时候再回老家去!
几个月未见母亲的面,没听见母亲唠叨声,心里总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如今与母亲相伴四天半,内心倒安静了不少,感觉自己也有了主心骨。常言说,有妈的地方就有家。在母亲心里,我们做儿女的永远长不大,而在我们心里,有妈在,就有对未来追求的希望与激情。
母亲,永远是我精神上的坚强后盾,以后,我要常回家看看。因为,做母亲的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读懂这份带着依赖的唠叨声,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