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古镇晨韵(随笔)
初夏是个迷人的时节,初夏的黔城古镇更是梦幻而神秘耐人寻味的。今天如往常一样,天刚刚露出鱼肚白,我就匆匆起了床,往古镇走去,想去看看那历尽沧桑的古城墙和芙蓉楼,感受古镇那迷人的慢生活。
沿古城路由北往南过城门进入古镇。城门是按古镇明清建筑风格新修的,灰白的底色,暗红的梁柱,清灰色的瓦面,飞檐翘角端庄沉稳,正面用金粉黄撰写有:“沅舞抱城万种风情三面水;芙蓉题句千年诗意一楼春”的对联。这副对联看似平淡,实则寓意深刻用心良苦,“沅舞抱城”、“三面水”描绘出了古镇独有的三面环水的地理位置;“芙蓉题句” “一楼春”写出了唐代“诗家天子”王昌龄在芙蓉楼迎客送友,赋诗抒怀的历史!看到这幅在程曦映辉下耀眼夺目的对联,心中不禁吟唱起那脍炙人口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城门的背面同样是用金粉黄撰写了“古邑千秋好梦皆从今日起;冰心一片真情只为故人留”的对联。这一联更是体现了古镇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古镇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文情怀。
此时的古镇,笼罩在霭霭的雾气中,一切都还沉睡在黎明的寂静中,纯净的让人心醉,令人神往。静谧的古镇,仿佛是一幅淡淡的水墨丹青,四周弥漫着沅舞河水的清香和花草的芬芳。翠绿的小草,碧青的树木,迎风摇曳婆娑有致,向阳欢舞款款别样,淡淡游丝浸润,熠熠晨曦生辉,微风过处尽显朝气与蓬勃,让人倍感神清而气爽。与初夏白天的燥热相比,此时更是别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清凉与心动。古镇的清晨,特别的静,静得使人忘怀,特别是美,美得让人窒息。
随晨雾慢慢飘散,朝阳怯怯地探出了头。清晨的阳光是宁静而淡雅的,古镇在晨光柔软的照射下苏醒过来。古镇以红沙石为主材料磊砌的城墙,虽大多已损毁,但依旧能看出它的走向,辨出它的位置。原有的五座城门也只有西门在岁月的变换中默默守望着。起落有致的城墙已是断壁残垣,仅存不多的墙砖,在经受了历史的重压和岁月的挤占后,都已斑驳开裂,多处丛生着杂树芜草,古城门雄伟的身躯也在时光的侵蚀下佝偻了身影。伸手触碰着粗涩的墙砖,指尖滑过的地方,那一抹抹淡静的暗红,向人们诉说着古镇曾经的繁华和如今的萧瑟。镇内有九街十八巷,街街相连,巷巷互通。漫步在古朴的青石巷道,微凉的雾气轻抚着脸颊,似恋人的亲吻,腼腆而娇嗔,使人舒爽满怀身心放松。闭目展臂,用心呼吸,顿觉疲惫全消,精神倍增。
时间尚早,街上行人寥寥,只有几家早餐店已经开始营业,没有商业的喧嚣,只有古色古香的店名幌子随风摇曳。店内经营的都是古镇特色小吃,有绿豆面、茄包、米豆腐、碱水面、春卷、烧卖、米粉、小笼包等。店铺老板和顾客,都是古镇内的居民,和他们寒暄几句后,继续由东往西向芙蓉楼方向走去。踏着一方方灰青的石板,向河边彳亍。空气中弥漫着一缕缕清新和一丝丝馨香,沁人心脾,使人心旷而神怡。古镇那随风而逝的时光,透过古老的红砖墙垛,停留在巷道的拐角。一路寻觅,一路追忆,走过饱尽沧桑的节孝坊,穿过历经风雨的中正门。来到了芙蓉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口那副鎏金对联:“ 地以人传千载芙蓉今尚在;我生公后一江寒雨客归来”,这不仅写出了“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千古名篇,更体现了古镇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在朦胧的沅舞江畔,登上那亘古伫立的芙蓉楼,抚摸着腐朽的柱梁,依栏远望,岁月的帷幕里,闪现着王少伯江亭送辛渐的忧郁惆怅,和古镇那远去的喧嚣与车水马龙的辉煌。临江沉思,时空穿越,感受着诗家天子的古道热肠,领悟了“玉壶冰心”的豁达与忧伤。
一道早起的暖阳穿透的弥漫的晨雾,将古镇的灵动与细腻,柔柔的投射在青灰色的防洪堤上。沅水缱绻,舞水幽幽,极目远舒,久远的古镇故事,从开始到结束,整个的光阴更迭沧海桑田都跃然眼前。远处几只早起的鸟儿,传来啁啾的鸣叫,像在呼朋引伴,更像三五顽伴在树梢追逐嬉戏。这明亮清脆的啼唱,恰似一支清晨协奏曲在古镇上空回旋,如歌如诉,婉转不绝!依堤而建的码头上,墨鸦在乌篷之上晾开双翅,时而仰天低鸣,时而抖动羽翼,面对浩渺的江涛,它们是整装待发的水兵,期待出征江面搏击风浪。背靠千载的古镇,它们是岁月的守望者,期盼古镇重现昔日的荣耀!
时钟已过七点,防洪堤上漫步的行人渐多起来。他们或过驻足远望,时而拿出手机拍照;或三五好友嘘寒问暖相邀而行。绕城的舞水河和与清水江在南门口聚拢汇成了沅水河,河水汤汤向远方奔流。悠悠清舞水涛涛,尘尘古镇情切切,我爱古镇这古朴而迷人的景色;朝迎晨曦迎风起,晚唱渔歌送客归,我爱古镇这悠闲而惬意的慢生活。